17·北京第五屆中國弓弦藝術節(jié)于10月21日至29日在中國音樂學院召開,分為“二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奏訓練”與“胡琴藝術傳習”兩個專題的系列活動。前者于23日至25日舉辦,后者涉及二胡、雷琴、民國胡琴等幾個活動板塊。
在該院圖書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工作坊”項目的共同協(xié)辦下,“民國胡琴”系列活動邀請到來自胡琴演奏、制作、收藏,以及胡琴表演理論研究、音樂史學、音樂美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胡琴藝術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展開了多維視野下的綜合研討。這樣一個集各學科專家學者、圍繞著民國胡琴的“展-演-制-傳-研”展開的一體化活動,尚屬首次。
一
(一)“百年回響——民國胡琴收藏展”及“國粹胡琴專題講座”
此兩項活動分別從樂器展示的感性層面以及收藏家本人對藏琴的自我講述,拉開了“民國胡琴”系列活動的帷幕。
10月27日至31日,民國胡琴展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中國樂器博物館舉辦,活動展出的21把琴皆由上海民間胡琴收藏家蔣國粹先生提供。這也是民國胡琴首次在音樂學院的展覽。在蔣國粹先生收琴藏琴的45年時間里,共收藏有不同形制、不同材質、不同年代的百余把胡琴,體現(xiàn)了民國胡琴的豐富與時代的變遷。如,“小提琴頭”和“吉他頭”胡琴,反映著20世紀30年代上海中西文化交融的社會背景;同時期“如意頭”胡琴,極具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審美特色;四五十年代刻有“龍頭”圖案的胡琴等。其中,最為珍貴的是由紫檀木制作而成的百年老琴——“靈芝頭”胡琴。據(jù)蔣國粹講述,他于20世紀80年代在江陰從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手中見到此琴,此琴自20年代開始伴隨老人。據(jù)此推算,此琴產生的時間上限為20世紀20年代,是一把名副其實的百年老琴,至今音色醇厚、深邃、韻味獨特。
此次展覽作為本次“民國胡琴”板塊的首個活動,使觀展師生得以對“民國胡琴”獲得豐富、多元的感性及理論層面的認知。中國音樂學院修海林為此次展覽撰寫了前言,文中依據(jù)史料,將胡琴傳入中國、開啟漢化、興于民間、盛于學堂的歷史脈絡予以梳理,不僅是對此次展覽用意的全面概括,更是對此次“民國胡琴”系列活動立意主旨之總結。
10月27日下午,蔣國粹以其個人的藏琴經歷、愛琴之情、練琴之趣為內容舉辦了題為“國粹胡琴”的專題講座,從形制、材質等方面分別對四把頗具代表性的民國胡琴的產生年代及特點進行生動講解。
(二)“民國胡琴展演音樂會”
在10月29日舉辦的“民國胡琴展演音樂會”上,宋飛、張尊連、曹德維三位胡琴演奏家分別使用不同形制、材質的民國胡琴演奏了6首傳統(tǒng)曲目,分別是:古曲《漢宮秋月》{1}《二泉映月》{2}《彈樂》{3}《陽關三疊》{4}《月夜》{5}《流波曲》。{6}6首經典曲目經過演奏家在民國老胡琴上的重新演繹,喚醒了人們對于民國胡琴音樂的記憶。本次音樂會的用意正如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宋飛在主持中的關鍵詞——“復活”,使這些民國老琴得以在當今語境中被演奏、聆聽、演繹。老胡琴醇厚的音色歷久彌新、穿越時空,音樂會如同老胡琴的復活儀式,在全場所有觀眾的見證下重獲新生。
(三)“聲影·記憶·體驗——民國胡琴展演品鑒研討活動”述評
10月29日的研討會核心可概括為一個關注點——“民國胡琴”,三個關鍵詞——“尋根、復活、發(fā)展”,五個維度——“展示、演奏、制作、傳承與研究”。
1.民國胡琴的聲音記憶
民國胡琴的寶貴之處首先在于它獨特的“聲音”。由于其形制、材質,聲音帶著特定年代的標記與記憶,故對于民國胡琴聲音的認識與探討是本次研討會的焦點之一。中國音樂學院曹德維將這種演繹與體驗總結為“原湯化原食,原汁原味”。正如修海林點評:“琴的聲音就像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味道。就像品味一壇老酒一樣,這種聲音的味道和記憶,是歷史聲音的留存,很難復制,這正是這項活動具有獨特價值的地方?!睂τ诼曇舻淖非笈c探討,與會專家提及以下幾點。
第一,特定的時期和年代會產生有特殊的胡琴音色,對這些音色進行縱向歷史維度的體驗與把握,可以讓青年學子掌握演奏老胡琴的方法與特別的技能,促進其對于老胡琴內在韻味的體驗和把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專業(yè)委員會會長豐元凱提到:“二胡音色是怎么演變過來的?現(xiàn)在院校學生們使用的琴和老胡琴在音色上存在距離感,怎樣才能讓他們知道過去的老琴是什么樣的音色?這就是這次活動可以提供的?!?/p>
第二,對老胡琴音色和聲音的現(xiàn)場調試與體驗,為樂器的制作工藝的發(fā)展,改變重材料輕聲音的價值取向提供契機與思考。中國音協(xié)二胡學會副秘書長楊光熊指出:“樂器的聲音,可以說是樂器制作師和樂器演奏者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談樂器的制作發(fā)展史,以及談樂器的演奏發(fā)展史,必須要納入對聲音、對音色的審美取向視角。”
第三,啟發(fā)演奏者如何更好地操控、演奏老胡琴,與聲音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宋飛在講述自己與老胡琴乃至民國胡琴結緣的過程時,明確提到她所追尋的正是民國胡琴獨特的音色和音質,“我對老胡琴的關注,其實是在上個世紀末,當時我正在研修孫文明先生全部的作品……我就要尋找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可以連接起孫文明先生的音樂和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一輩的演奏……我希望能有一種既能穿越時空,又能夠相和的演奏呈現(xiàn)”。獲得一種既有歷史的深邃與古樸,又能穿越時空,在當今的語境中與人、琴、情相和統(tǒng)一的聲音。對此,宋飛提出“三層臺階”的闡釋:1.“攙扶一個耄耋老人”,即樂器與演奏者之間是你高我低;2.“相扶而行就轉到了一種相伴,可以感受到他傾訴他的情愫”,即平等相和;3.“從原來的這種相扶、相依,傾訴、傾聽,轉成了我似乎也可以把我的感情跟他相和地展現(xiàn)出來”,即與樂器相和釋放。這“三層臺階”,實際上就是一種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的過程,進而達到人通過琴抒情,琴通過人訴說的境界。
2.尋根民國胡琴
民國胡琴是當代社會和院校中普遍使用胡琴的根源所在。關于如何從“根”上發(fā)展,何為胡琴的“根”,與會學者各抒己見。楊光熊在談論胡琴的定位問題時,特別強調了要重視胡琴“史前史”的研究,即重視劉天華之前的胡琴研究。他認為,在劉天華之前,胡琴與中國各地域不同地方的戲曲曲藝形式關系密切,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具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它的發(fā)展應該建立在充分重視傳統(tǒng)音樂特點與因素的基礎上,避免“嫁接”的發(fā)展趨勢的觀點。楊光雄說:“在百年之前,二胡和胡琴文化形成的過程是怎樣展開的,以及胡琴與地域語言中戲曲、民歌、說唱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胡琴文化之根的尋找?!彼挠^點,獲得了南京師范大學岳峰的贊同,她指出,民國時期的二胡大致可以按照二胡使用人群的不同,分為民間二胡以及文人二胡兩類。前者以阿炳、孫文明為代表,后者以劉天華為代表。兩者的區(qū)分在于演奏的琴風不同,前者因其在民間為曲藝伴奏,故有濃郁的說唱特色,一弓一音。后者用于文人的吟誦,因此具有鮮明的吟唱琴風,把握住琴風,也就避免了“自我轉基因”的錯誤發(fā)展方向。二胡演奏家許講德在胡琴聲腔化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深有心得,她從胡琴的形制、材質方面表達了對如何尋根的認識。她指出:“絲弦和鋼弦的差別,這里面文章太大了。對于現(xiàn)在的院校學子,不是讓他們去‘復古,而是要讓他們了解過去,了解二胡的音色、傳統(tǒng)根基是什么?!敝袊褡骞芟覙穼W會樂器改革與制作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任建一談到,“民國二胡是現(xiàn)代二胡的根,民間二胡也是我們的根”,強調了尋根的重要性。
只有對民國胡琴及其屬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依其自身的特色去發(fā)展,才能夠更準確的認清胡琴的過去,把握胡琴的現(xiàn)在,進而創(chuàng)造胡琴的未來,故本次活動亦是一次胡琴藝術的“尋根之旅”。在與會專家的發(fā)言中,都表達出了“民國胡琴是當代胡琴的‘根”的觀點,認為對于民國胡琴的重視,即是對“根”的重視,是對“根”的重溫與追尋。
二
音樂是樂音的藝術,樂音本身會帶有特定年代的記憶與韻味。本次活動的亮點,取得的共識等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幾方面。1. 從活動的性質與組織角度,本次以“民國胡琴”為主題開展的系列活動,由來自專業(yè)學會、圖書館、樂器制作人、理論家、音樂學家(歷史學、美學、聲學、樂器學研究)、胡琴收藏家共同參與,突破以往單視角的研究模式,以交叉、復合的綜合視角對胡琴藝術予以觀照。同時,對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如,多家老胡琴的參與,為胡琴的收藏、品鑒、研究有特殊意義與價值;開啟了對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二胡演變歷史系統(tǒng)性研究的關注;對“民國胡琴”聲音的復活與體驗,提升了青年一代對老胡琴的認知,有助于在技法上的提升等。以此角度,此類活動尚屬首次。
2. 將“民國胡琴”作為學術概念提出,成為新的學術專題。此次活動可作為該項工作的起點,開啟了恢復、體驗民國胡琴大門,開辟了具有特定歷史時期概念的“民國胡琴”的認知領域。為了解民國時期民間二胡、專業(yè)二胡在形制、材質、工藝、音色等方面得重要契機,亦成為開展此項工作的起點,為“民國胡琴”專題研究提供實物基礎與實踐經驗。
這項活動的經驗和認識,為胡琴藝術今后的發(fā)展提供豐富的養(yǎng)料,實現(xiàn)其生命的延續(xù)。在這項活動中,民國胡琴不再是冷冰冰地在博物館的陳列,而是通過“展示、演奏、制作、傳承、研究”多維一體的平臺,讓其可體驗、可聆聽、可參與、可觸摸,在舞臺上重現(xiàn)音響、再奏舊曲,讓歷史變得鮮活。這樣一種創(chuàng)意新穎的活動,體現(xiàn)的是胡琴藝術在傳統(tǒng)音樂語境中的活態(tài)傳承與教學、多學科聚合的探討與交流、立體全方位的關注。
{1} 絲弦圓筒琴,張尊連演奏。
{2} 華彥鈞作曲,曹德維演奏,八角低音琴。
{3} 孫文明作曲,宋飛演奏,八角彈樂琴。
{4} 張尊連演奏,八角低音琴。
{5} 劉天華作曲,宋飛演奏,絲弦高音琴。
{6} 孫文明作曲,宋飛演奏,八角低音琴。
韓冰 中國音樂學院圖書館館員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