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光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具有豐富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豐富內涵?!?/p>
因此,語文課不能只是教授給學生語文知識與技能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應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而入選語文教材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其內容幾乎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優(yōu)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遠理想、堅強意志、高度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說語文課堂還承載著德育的教化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陣地。如何利用好語文課堂這個平臺發(fā)揮德育教育的功能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課題。
筆者在湖北省示范高中任教近二十年,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對如何挖掘素材、如何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滲透做了一些有益嘗試,現總結如下:
一、滲透愛國主義思想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熱愛國家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具有的情懷。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若只是把課文翻譯一遍,教授給學生一些文言文知識,語文課堂勢必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主人公燭之武的愛國情懷上大做文章,在鄭國危難之際,燭之武不計前嫌,孤身深入虎狼之國,生死未卜,此時的燭之武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把生死置之度外,最終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穆公退兵,同時也成功瓦解秦晉聯盟,使鄭國轉危為安。燭之武身上閃耀著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光芒一定會使學生印象深刻。
再如《蘇武傳》,蘇武留胡十九年,牧羊北海邊,渴飲雪,饑吞氈,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他對國家對民族有著滿腔赤誠的熱愛,九死不悔,萬死不辭,面對衛(wèi)律的屠刀,威武不屈;面對蒼涼的北海,貧賤不移;面對地位財富的引誘,心如磐石,富貴不淫。蘇武這種忠君愛國的偉大精神,能穿越時空,直抵學生的內心深處,給予學生無盡的感動與震撼。
二、滲透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陳述不能應詔赴任、請求終養(yǎng)祖母的奏表,保存在《昭明文選》中,是李密流傳至今的唯一作品。
如文中“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李密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孝子的內涵。侍奉祖母為什么能做到“未曾廢離”呢?因為文中講到,李密幼年喪父,母親改嫁,祖母在李密孤弱之時未曾相棄,李密自然在祖母病痛之日“未曾廢離”。所以,回報祖母的養(yǎng)育與再生之恩,是李密“未曾廢離”的原因。情到濃時理自明,李密的孝心最終也使晉武帝大動惻隱之心,“嘉其誠款,賜奴婢兩人,使郡縣供其祖母俸膳”。
教授此文,就可以從“感恩”“行孝”這個角度出發(fā),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體味祖孫相依為命、血濃于水的親情,明白“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孝道文化。
三、滲透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面對人生挫折時,應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在這方面,北宋大文豪蘇軾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蘇軾在一次次的人生打擊之后,他詩文詞賦的才情卻得到了一次次的蒸餾和升華。例如《赤壁賦》中“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但他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沉淪頹廢,他選擇了適應,選擇了堅強,他認為大自然孕育萬物就給了每個人舞動生命的平臺,我們就應該順應自然的安排,去享受大自然饋贈的禮物,到大自然中去找尋永恒的精神寄托!蘇軾遭受人生之不幸,卻把人生的災難變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這種精神應該可以深深感染學生,使其學會樂觀面對生活。這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在蘇軾《定風波》中也有體現,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達的正是一種歷經風雨,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樂觀曠達的人生境界。
此外,再如課文《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告訴我們成功在于堅持。《游褒禪山記》中“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告訴我們治學要深思慎取,做事不可淺嘗輒止,否則,將一事無成。這些篇目都是我們用來進行德育教育的絕佳材料。
語文教學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教學任務相對單一。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情感豐富,所以語文教學不能脫離思想內容單純進行文字的教育,而要把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緣文釋道,因道解文,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