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培東
摘要:伴隨新課改進程地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更為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也不例外。為此,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jīng)驗,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探討了實現(xiàn)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高效培養(yǎng)的策略,以期為同行業(yè)者提供意見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新課改
前言
我國教育部于2016年,大力開展核心素養(yǎng)專題研究,將立德樹人視作引領教育前行的方向標,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倡導德智并重的思想理念。[1]為此,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指導思想進行貫徹并落實,通過學科課程教學,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成為了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熱點,歷史學科也不外如是。所以,探索如何高效培養(yǎng)學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能夠使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研究進一步豐富。
一、開展小組討論,培養(yǎng)歷史價值觀念
價值觀,指的是學生基于人文發(fā)展的角度,來對某件歷史人物或是事件的價值進行正確評判,而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則是要求學生在理性分析和認真了解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提高自身辨別假丑惡、真善美的能力。而通過開展小組討論的課堂教學形式,則能夠實現(xiàn)學生歷史價值觀的高效培養(yǎng)。所謂小組討論,則是由教師合理分配成若干個能力相近的小組,各組安排一名小組長,確立下一個討論主題,由組內成員展開熱烈討論。而作為教師,則應在各小組激烈討論的時候,對一些帶有偏見或是不恰當?shù)难哉?,做及時糾正,認真聽取各個小組的討論成果,使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具有價值的歷史問題。另外,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并以其為榜樣,對自身的舉止言行進行規(guī)范。
例如,在講解“絲綢之路”相關內容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詳細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內容,還應帶領學生了解張騫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不屈不撓,為祖國竭力做貢獻的精神,旨在實現(xiàn)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地激發(fā)。為此,教師應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經(jīng)歷做進一步梳理,并依據(jù)時間發(fā)展順序來排列這些經(jīng)歷。在梳理的過程中,許多學生都能夠發(fā)現(xiàn),在出使西域的路途中,張騫遭遇過匈奴威脅、險惡環(huán)境等多方面危險,但最后都憑靠自己的愛國之心與頑強毅力,將這些難關攻克。通過知識梳理,學生清晰了解到張騫西域之行的坎坷,并對他的舉動心生敬佩,從而實現(xiàn)了自身愛國主義情懷地激發(fā)。簡而言之,通過開展小組討論,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學生的自由討論、自主探索,不僅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進一步加深,還使得一些優(yōu)秀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滲透到學生們的內心。
二、借助多媒課件,增強歷史時空觀念
伴隨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地持續(xù)進步,現(xiàn)代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教育領域同樣受益,尤其是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枯燥,使得教學更具趣味性。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把一些歷史事件,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于學生眼前,使得歷史課堂更具立體,有助于學生時空觀念地培養(yǎng)。[2]例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通過播放課前所制好的多媒體課件,能夠將這一時期,中國及國外歷史發(fā)展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在經(jīng)濟方面,許多發(fā)達國家經(jīng)歷了工業(yè)革命,而中國簽訂了五口通商和協(xié)定關稅。在政治上,中國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而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則發(fā)表了出來。通過圖像、視頻等方式,將中外經(jīng)濟與政治的對比,向學生做更為形象地再現(xiàn)。作為一名現(xiàn)代歷史教師,應對這些歷史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能夠從時間、空間兩方面來對這一階段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進行全面掌握。此外,初中階段的歷史,內容較為豐富,課程較為復雜,許多知識點都具有相近之處。一般而言,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都會采用板書的方式,在黑板上將這些知識點羅列出來。但文字的表述,對學生而言難免會有些乏味、單調,若借助多媒體課件,通過圖像、視頻等形式,則能讓課堂多發(fā)散出一些活力,對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有著促進作用。
三、注重循序善導,形成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做題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史料的村,而直接用所學知識來解答問題,從而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情況。為此,首先教師在日常開展教學活動之時,應注意幫助學生樹立史料實證意識,引導學生關注史料,真正落實“論從史出”。其次,要注重學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能力地培養(yǎng),幫助學生對史料的類型做詳細地了解,按照史料價值,史料可分為第一手與第二手史料;按照表現(xiàn)形式,則能夠分為口述史料、實物史料及文獻史料。[3]并且,告知學生史料搜集的有效途徑,如網(wǎng)絡、博物館、書籍等。如今所使用的初中歷史課本中,經(jīng)過眾多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的細心選擇和編排,內容上有著很大進步,其中所選入的很多一手與二手材料,都十分有價值,可作為學生理解與解釋歷史的“證據(jù)”。最后,須著手提升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對史料多加閱讀,并教會他們對史料進行分析的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對史料中的核心觀點做準確把握。同時,還應設計一些可調動學生閱讀、分析及解釋史料的問題,用問題觸發(fā)史料解讀。例如,在教學“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這一內容時,可通過出示尼克松在1971年之時的講話材料,展開設問,材料之中的那時指的是什么時候?那時候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樣的?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世界格局主要出現(xiàn)了哪些方面的變化呢?通過一系列問題地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解讀史料。
四、復原歷史情境,強化歷史理解素養(yǎng)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這樣一句名言:“在學生的腦力活動中,不應將背書與復制他人的思想放在第一位,而是要讓學生展開思考”。[4]同時,我國孔圣人也曾說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都足以說明,古今中外教育家對學生思維的充分重視,這無疑契合了新課標所倡導的“歷史理解”概念。所謂歷史理解,即引導學生站在歷史實際的視角上,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做盡量客觀地看待。那應怎樣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歷史理解素養(yǎng)向學生做潛移默化地滲透呢?筆者認為,應進行歷史情境的復原,帶來學生更為直觀地感受,猶如身臨其境。
例如,在教學“收復新疆”這一內容時,許多學生都較難理解清政府在戰(zhàn)勝阿古柏之后,不一鼓作氣攻打俄國,而是通過外交談判,并以賠款與付出領土為代價將伊犁收回。因而,怒斥清政府腐敗賣國,更有學生認為左宗棠就是個賣國賊。這時候學生的理解,顯然就快要偏離教師所預設的價值導向。不過我并未及時地遏制學生之間的這種激烈討論,而是緩緩地將史料投放于多媒體上,內容為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俄國強迫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及19世紀70年中俄兩國國力的巨大差距。隨著投放的史料越來越多,學生們討論熱度漸漸冷卻下來,開始獨自思考,沒過多久,就有學生說到:“左宗棠沒有做錯!”通過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將當時的歷史情境做了復原,使學生了解到當時我國處于絕對弱勢,要想不付出代價就將伊犁收回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開始懂得換位思考。長久以來,伊犁就是新疆的門戶,若沒能收復,依然無法保證邊疆安全,等同沒有收復新疆,最終得出結論,那些賠款、領土,都沒有收復伊犁來得重要,進而開始持有一種“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真正理解歷史。通過歷史情境的復原,幫助學生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把對歷史的理解放在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進行考查,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地感悟歷史上所發(fā)生的各類事件,使得做出的解釋貼切、公正,在理解歷史中,完成知識歷史敘述地構建,進而實現(xiàn)自身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地提升。
五、圍繞歷史教材,培育家國情懷意識
歷史這一門學科,具有其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內容的客觀性及史料的真實性,在歷史教材中擁有著豐富的教育素材,可謂“序事之中即見其指”。[5]借助這些歷史素材來展開家國情懷的教育,讓學生牢記歷史、展望未來,把握愛祖國、愛世界,實現(xiàn)認知地提升和情感地升華,培養(yǎng)學生開放、自覺、理性的愛國情懷,是我們一線歷史教師所義不容辭的責任。翻閱歷史教材,所有對歷史起到推進作用的杰出人物,都是有著家國情懷的。可以說,每一課都適合進行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但是在日常教學中,主要還是利用一些典型的課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匈奴未滅,何以成家”的霍去??;抗金名將岳飛的“精忠報國”;南征倭寇、北御韃靼的戚繼光;又或是成功收復臺灣,擊敗荷蘭殖民者的鄭成功;向全世界宣告我中華民族永不屈服侵略者決心的,虎門銷煙組織者林則徐;亦或是,上述我們提到的收復新疆,抗擊沙俄的左宗棠;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驅除靴虜,恢復中華”等,這些人的人生價值取向,都值得學生們所學習,為他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緊密圍繞歷史教材,對其中現(xiàn)有的民族精神進行充分利用,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聯(lián)系,結合當前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將一些新成分添加進去,做到與時俱進,進而實現(xiàn)教學活動中家國情懷意識地有效滲透,增強家國情懷教育的成效,幫助學生更為直觀、真實地感受到,民族的神圣和祖國的精髓所在。
結語
總之,為了貫徹落實初中歷史新課標要求,良好適應21世紀社會的發(fā)展,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也不斷探索如何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旨在把學生培養(yǎng)為合作探究型、自主學習型及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燕飛.基于初中歷史教學需求下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7(8):124-125.
[2]李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教書育人,2017(4):55-55.
[3]遲令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教師教學的困惑與解決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7(6).
[4]暴洪飛.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7(2):21-21.
[5]王曉荔.關于初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