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莉
近年來,形形色色的微型博物館成為各國街頭巷尾的風景,其中很多還申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但也許是由于競爭激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博物館獲得這一殊榮。
據(jù)統(tǒng)計,全英國有6萬多個電話亭,但還在運行的只剩下1000個左右。2016年,約克郡沃利鎮(zhèn)居民把一個廢棄電話亭改造成了博物館,用于展出“當?shù)貧v史的見證物”。該博物館每次只能容納1名觀眾,展品卻十分豐富,有老照片、蝕刻玻璃、舊時裝和珠寶等。博物館負責人埃蓮娜·貝利稱,展品每3個月更換一次,“人們的反應(yīng)極為熱烈,紛紛感嘆‘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他們計劃把更多的鄉(xiāng)村電話亭改造為微型博物館。
在法國,作曲家埃里克·薩蒂生前最后住過的房間被改造成了博物館。在人生的最后時光,薩蒂窮困潦倒,不得不搬進只有一個房間的公寓。他去世后,人們發(fā)現(xiàn)屋里有兩架連在一起的鋼琴,還有幾百把雨傘和美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家曼雷的雕像。薩蒂博物館于2008年關(guān)閉,但公寓外墻上的一個古怪的大洞和這位前衛(wèi)音樂家乖張的作風,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歐洲小國馬其頓的Dzepciste村有家“人類博物館”,同樣只能容納1名觀眾。館內(nèi)展品數(shù)量可觀,有些甚至可追溯到8000年前。不過,它們的主人似乎并不在意這些文物的價值,所有展品“肩并肩”地擠在簡陋的木架上。由于位置偏僻,村里人煙稀少,館長“整天望眼欲穿地盼著訪客光臨”。參觀博物館的游客將受到館長一家老小的熱情款待,還能喝到女主人親手奉上的花草茶。
綜觀各色微型博物館,“腦洞”最大的可能要數(shù)“流浪的藝術(shù)博物館”了。這個博物館由一個飲料攤和兩把椅子組成,與其說是博物館,不如說是一種行為藝術(shù)。自詡為“傳奇收藏家”的館長菲利普·諾特丹總是西裝革履,正襟危坐,銳利的目光透過黑框眼鏡審視每個走近的人。他的身旁蹲著威風凜凜的“門衛(wèi)”—一只名叫“佛羅里達”的草原狼的標本。他不厭其煩地回答參觀者的問題,也把問題拋給他們,比如:“你認為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藝術(shù)?”“你為什么寫作?”交談結(jié)束時,諾特丹會送給參觀者一張票作為紀念。一段時間后,他就會和這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一起出現(xiàn)在另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