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外傷性癲癇是指繼發(fā)于顱腦損傷后的全身性痙攣,可發(fā)于傷后的任何時間,具有突發(fā)性、短暫性、反復性、長期性的特點,發(fā)病率較高[1]。外傷性癲癇會進一步促進腦神經損傷,導致患者病情惡化[2]。目前,對于外傷性癲癇的治療多以藥物為主,但治愈率低,且病情容易反復,進而發(fā)展為難治性癲癇。隨著中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外傷性癲癇治療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3]。本研究對部分外傷性癲癇患者在常規(guī)抗癲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滴丸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對患者機體炎癥指標的影響,為外傷性癲癇的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46例外傷性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3例。對照組男40例,女33例;年齡24~66歲,平均年齡(44.5±13.5)歲;體重51~77 kg,平均體重(63.5±12.5)kg;病程0.3~5.0年,平均(1.3±0.7)年。觀察組男41例,女32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3.5±12.5)歲;體重50~75 kg,平均體重(62.5±12.5)kg;病程0.3~4.9年,平均(1.2±0.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傷性癲癇診斷標準[1];存在急重性顱腦損傷病史,且傷后7 d內出現(xiàn)典型的癲癇發(fā)作表現(xiàn);腦電圖顯示典型棘波、陣發(fā)性慢波,CT顯示患者存在腦萎縮、蛛網膜囊腫、腦質增生等病變。排除標準:排除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者;排除存在癲癇病史及家族病史患者;排除藥物過敏史及通氣換氣障礙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進行相應體征檢查,確診病情后,均進行常規(guī)止血、抗感染、降低顱內壓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卡馬西平片(國藥準字H32020212,江蘇恩華藥業(yè))治療,口服,初始計量100~200 mg/次,1-2次/d,使用過程中逐漸遞加劑量使其達到最佳療效;昏迷后持續(xù)癲癇患者給予地西泮注射液(國藥準字H12020957,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靜脈注射,2.5~5 mg/次,3次/d,共治療4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滴丸(國藥準字Z10950111,天士力制藥)治療,口服或舌下含服,270 mg(10丸)/次,3次/d,每個療程為1個月,持續(xù)治療4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 實驗室指標觀察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水平;其中TNF-α、IL-6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恒遠生物公司提供;NO含量以硝酸還原酶法檢測。
1.4.2 生活質量評定 采用簡明生活狀況調查表(SF-36)[4-5]對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情況進行分析,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物質生活4個方面,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3 療效評定 參照《癲癇外科學》[6]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顯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80%以上;有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5~80%之間;無效:患者癥狀無變化,癲癇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55%以下或發(fā)作次數(shù)較治療前增加。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血清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N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L-6、NO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shù) TNF-α/μg/L IL-6/pg/L NO/μmol/mL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733.72±0.333.34±0.1270.62±14.7155.72±4.5131.93±3.2432.68±2.17觀察組733.61±0.522.28±0.21*71.15±13.5140.42±5.81*32.51±2.4637.22±2.15*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SF-36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SF-36評分對比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F-36評分對比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治療后總有效率82.2%;觀察組總有效率94.5%;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1%(3/73);對照組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1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6.4%(12/7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外傷性癲癇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是頭部受到外傷后顱腦出血、水腫,顱內壓升高而繼發(fā)的癲癇性發(fā)作,該病治療周期長、預后差,且易反復發(fā)作[7]。卡馬西平和地西泮是目前臨床治療癲癇的兩種常用藥物,卡馬西平能夠通過調節(jié)神經細胞膜對Ca2+和Na+通透性,抑制神經細胞興奮,從而延長不應期;另外,卡馬西平對丘腦前腹核內電活動存在抑制作用,從而發(fā)揮抗癲癇藥效[8]。臨床研究[9]發(fā)現(xiàn),單獨使用卡馬西平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聯(lián)合用藥才能發(fā)揮良好治療效果。地西泮可在較短時間內透過血腦屏障,抑制中樞神經興奮,發(fā)揮抗癲癇作用,但其存在藥物積蓄和耐藥問題[10]。
中醫(yī)將外傷性癲癇歸為“癇證”、“羊角風”范疇,認為其雖病源于腦,但可設計心、肝、腎、脾等器官,對其治療宜采用活血化瘀、清痰化濁的原則[11]。復方丹參滴丸屬于活血化瘀類藥物,主要成分為三七、丹參、冰片等[12];其中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的紊亂狀態(tài),減輕腦組織損傷[13]。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的減輕神經細胞的壞死,增加腦組織血流量,還有抗氧化,抑制炎癥因子的反應[14]。冰片氣清香,味辛、涼,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散毒的功效,可以提高藥效的揮發(fā),將其聯(lián)合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管中血栓的形成,減輕腦組織的損傷,促進腦部血管的損傷,降低血清炎癥和生化指標[15]。三味藥以丹參為君,三七為臣,佐以冰片,共奏安神寧心、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效[16]。
有研究[17-18]發(fā)現(xiàn),腦外傷繼發(fā)腦神經損傷可導致機體炎癥狀態(tài)改變,誘導大量炎癥介質釋放。TNF-α、IL-6是機體重要促炎因子,可增強機體炎癥反應,促進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NO是一種重要神經遞質,具有舒張血管和抑制血小板積聚的作用。因此,血TNF-α、IL-6及NO水平與腦神經損傷患者病情密切相關[1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6及NO水平均有明顯改善,且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復方丹參滴丸能夠減輕腦組織損傷,降低機體炎癥狀態(tài),促進顱腦血管舒張,防治血栓的形成。另外,采用復方丹參滴丸聯(lián)合抗癲癇藥物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軀體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5%,優(yōu)于對照組82.2%,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加用復方丹參滴丸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常規(guī)抗癲藥物的治療效果和降低藥物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復方丹參滴丸聯(lián)合抗癲癇藥物治療外傷性癲癇有助于改善機體炎癥狀態(tài),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其臨床療效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