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不斷強化考試的過程中,一些學校也無意中成了推手。
學校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或碰巧出了“狀元”,這固然令人高興,在校內慶祝一下也未嘗不可,但過度宣傳就顯得有些淺薄,不夠淡定。以前有一個北京四中的學生得了高考狀元,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她婉言謝絕了所有采訪。我覺得她很有個性,和她聊天,她文文靜靜地坐在我對面,一副大家閨秀的樣子。后來她在一次演講中說,母校給她的首先是一份純潔與安寧。這正是我們希望從學生身上看到的教育結果。
對分數(shù)和狀元的炒作,會擾亂社會的教育價值觀,干擾正常的教育生態(tài),扭曲正常的學校教育,使其偏離教育的宗旨,甚至也會扭曲校長和教師正常的職業(yè)生活和家庭生活。炒作中,學生、家長、教師甚至學校本身都是受害者,它使師生失去了應有的從容、淡定、優(yōu)雅和正常的學校生活。說到底,炒作考試成績是教育者對自己的戕害。
狀元花落誰家多屬偶然。對于一個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考生群體來說,前幾十名甚至幾百名考生的水平都難分伯仲。但判卷相當于測量,誤差不可避免。有一年北京四中畢業(yè)班中有個學生成績非常突出,大家都認為他是個狀元苗子,結果他與狀元失之交臂。后來聽說他作文丟了分。其實他最擅長寫作,曾發(fā)表不少文章,但他的文章思想深刻,別人只看一遍通常無法真正理解他的思想。
另據(jù)報道,某年一篇高考作文爭議很大,最初的評卷老師只給了20多分,后經數(shù)十位評卷教師討論,從20多分改成了40多分,繼而請示評卷指導委員會,最終認為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給出了相當高的分數(shù)(《南方日報》2002年7月22日)。從“20多分”到“相當高的分數(shù)”的變化,會對考生的命運產生多大影響?這還僅僅是一張試卷!為了對考生負責,現(xiàn)在考試中寫作題的判分要經多人之手,盡量減少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
既然誤差客觀存在,我們可以假定每張試卷的閱卷誤差最小是1分,如果考4張,總分的誤差就是4分,學生成績應寫成X±4。這就是說,在±4分(實際上是8分)之內不能夠顯示學生的差異。打個比方來說吧,這8分之差與打麻將擲骰子點數(shù)的差異性質是相同的。
天??!怎么會是這樣!但這就是科學,這就是事實!然而盡管如此,如果某大學錄取了低一分的學生而沒有錄取高一分的學生,那么其招辦就必須向全國人民擺明理由。
我講這些,不是說分數(shù)沒用,靠不住,而是說,分數(shù)不是絕對的,微小的差別不能說明什么,微小的超越也不值得炫耀。一個二三百人的考生群體,一道小題多幾十個人答對得分,或以某種統(tǒng)計口徑減少幾個低分成績,平均分就可能會高出一兩分。地方主管領導尤其要把這件事想明白。如果考試成績高一兩分學校就上領獎臺,就受表揚,就得獎金,低一兩分學校就遭批評,就一無是處,把考試分數(shù)當成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那對教育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它會導致學校之間對分數(shù)的攀比達到瘋狂的程度。如果學校不惜一切代價抓分數(shù),那么犧牲的只能是青少年生動、主動、健康、和諧的發(fā)展,犧牲的是青少年健全的人格,甚至可以說,犧牲的是未來社會的和諧。我們并不缺乏這方面的不幸的案例。
考試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水平。但并不是成績高的學校,就是遵循了教育規(guī)律和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就是全面實施了素質教育的學校??荚嚦煽兣c其說反映了教育的水平,不如說更直接反映了訓練的水平。所以幾年前,我曾呼吁在大城市實行考試的社會化報名,不再以學校為單位統(tǒng)計成績。這雖不能徹底解決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學校之間對分數(shù)的攀比,有望使學校的教育生活回歸正常。
教育不僅是訓練,僅有訓練不是教育。教育不僅要關注成績,更要關注青少年的健康、生活、精神、心靈、個性、人格、家庭、情感、信仰、社會交往、公民意識、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具有人性、理性、良知、崇高、尊嚴、使命、博愛……能夠正確理解和對待生活中的不幸、苦難、成功、幸福、生命、死亡等,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編輯 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