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費爾克拉夫的批評話語三維分析模式和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理論基礎,從文本層面、話語實踐層面和社會實踐層面這三個方面分析了《紐約時報》的一篇關于中國南海爭端的新聞報道,揭示了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微妙關系。
【關鍵詞】 三維分析模型;新聞話語;南海問題;意識形態(tài)
諾曼·費爾克拉夫是批判性話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之一,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當代媒介等社會語言實踐提供了獨特的分析視角。他認為話語反映并建構社會關系,因此他將社會理論和話語分析相結合,創(chuàng)建了一種既能研究語言變化,又能研究社會和文化變化的多向度話語分析方法——三維分析模型。新聞話語分析是普通話語分析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新聞話語從來也不像它自己標榜的那樣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報道。它的背后隱藏著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本文將運用費爾克拉夫的三維分析模型對美國《紐約時報》對中國南海問題的報道進行分析,揭示報道者怎樣通過對語言的操控來表達意識形態(tài),怎樣將意識形態(tài)植入新聞語篇中。
一、費爾克拉夫的三維分析模型
費爾克拉夫認為話語及其分析是三維的,每一個話語事件都同時是一個文本、一次話語實踐以及一次社會實踐。因此,對話語的分析也應當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在文本分析層面,從詞匯、語法以及語篇結構等文本的語言特征進行分析描述;在話語實踐層面,闡釋話語的生成、傳播與接受這一交際過程;在社會實踐層面,將話語置于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關系之中進行分析。
二、背景介紹及語料來源
南海是我國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南海周邊有些國家開始逐步侵占中國的南沙島礁,大肆挑戰(zhàn)“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這一和平共識。隨著南海問題不斷升溫,美國高調介入南海島礁紛爭,用軍事行動反制中國在南海的維權。2017年11月5日,美國海軍"拉森"號導彈驅逐艦與"羅斯福"號航母出現(xiàn)在南海海域,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登上"羅斯福"號航母對南海進行巡視,聲稱維護其在南海海域自由航行的“權利”。南海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世界各大媒體紛紛對此進行報道。美國《紐約時報》在此期間更是頻發(fā)報道。本文將運用費爾克拉夫三維分析模型對《紐約時報》2015年11月4 日的一篇題為 “Dispute Over South China Sea Prompts Asian Officials to Cancel Joint Statement”(《南海爭論不休,東盟會議聯(lián)合宣言“流產”》)的新聞報道為樣本進行分析。
三、實例分析
本文將借用費爾克拉夫的三維分析模型,在文本層面,借用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詞匯分類、及物性對新聞語篇的語言特征進行分析;在話語實踐層面,從消息來源和轉述方式兩個方面來分析新聞語篇的生成;在社會實踐層面,從媒體身份和經濟政治背景方面解釋新聞語篇所反映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
1、文本層面
本部分將從詞匯分類、及物性方面對所選新聞語篇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
(1)詞匯分類。分類是功能語法中關于某些事件或字符的描述或定義。分類系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在說話者對詞匯的選擇,而詞匯的選擇受到說話者的個人經驗和情感的影響。新聞語篇通過對不同詞匯的選擇,將真實的政治意圖隱藏在貌似客觀的報道中,以達到真正的交際目的??梢妼φZ篇的分類系統(tǒng)分析有助于了解新聞報道對事件所持的真實態(tài)度,發(fā)現(xiàn)新聞報道所含的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分析手段。在《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中,在描述不同對象時詞匯的選擇情況如下:在描述中國時多采用負面詞匯。文中的 “extensive(大舉)”、“bolster it militarily(加強軍事力量)”以及“unnerved(感到不安)”等詞匯的選擇和使用均塑造出了一個“崛起中的中國大肆擴張領土,不顧鄰國感受,意圖稱霸世界的”中國形象。而另外一個例子中強調中國已經“has built seven artificial islands(建造了七個人工島嶼)”,更是會讓讀者對之前的印象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而在提到菲律賓、越南這兩個同中國有領土爭端同時又是美國盟國的國家時,則采用了以下表述: “have to decide to push back against China”,將菲律賓和越南這兩個挑起領土爭端的國家描述成被動挨打者,與事實嚴重不符。在提到美國時則用“freedom”等正面詞匯來描述。
(2)及物性。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及物性系統(tǒng)是一個表現(xiàn)概念功能的語義系統(tǒng),它的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看見所經歷的事情用若干過程來表述,并分析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及物性系統(tǒng)共分六個過程:物質過程、語言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心理過程和存在過程。費爾克拉夫認為人們在進行表述時會選擇不同的語法過程和參與者,而這種選擇恰恰有著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因此對新聞報道中過程和參與者的選擇的分析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報道者的意識形態(tài)。本文對語料中的過程進行了統(tǒng)計,得出如下結果:物質過程共18個,占50%;關系過程共7個,占19%;言語過程共5個,占14%;心理過程共4個,占11%;存在過程共2個,占5%;行為過程無。由此可見,報道中主要使用了物質過程、關系過程以及言語過程。物質過程指的是做事情的過程,由“動態(tài)動詞”和“參與者”組成?!皡⑴c者”又可以分為“動作者”和“目標”。通過對“動作者”和“動態(tài)動詞”的選擇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本文對文中物質過程的動作者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同中國相關的動作者共有8個,占44%;同美國相關的動作者共5個,占28%,其他動作者共5個,占28%。這篇報道的標題是《南海爭論不休,東盟會議聯(lián)合宣言“流產”》,雖然標題中并未將東盟會議“流產”的責任明確指向中國,但其在大量的物質過程小句中將與中國相關的因素設定為動作者,實際上是引導讀者認定中國導致了宣言的“流產”。
2、話語實踐層面
本部分將主要通過研究消息來源和轉述方式來探究新聞語篇的生成過程。
(1)消息來源。消息來源指的是轉述話語的來歷。新聞中的消息來源主要有三種:確切消息來源、不確切的消息來源、不提及消息來源。在本篇報道中有確切消息來源的引語共有6處,均是引自中國政府或中國國防部;含蓄不確定的消息來源共有5處,均是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官。從報道內容可以看出,其不確定消息來源的引語均是站在美國立場,暗含對中國的批評,無非是在暗示在南海問題上其他國家普遍支持美國,反對中國。但是因為沒有給出確切的消息來源,反而降低了可信度。
(2)轉述方式。轉述言語共有5種:直接引語、間接引語、自由直接引語、自由間接引語、言語行為的敘述性轉述。在本文的分析中只涉及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直接引語既使用了原話的內容,也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而間接引語則只保留了原話的內容。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往往會把采訪獲得的原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話,較少直接引用原語言,所以在新聞報道中的直接引語要比間接引語占有更大的比例。費爾克拉夫(1995)認為,媒體越來越多的使用間接引語,其結果就是轉述者話語和原話語之間的界限被模糊,被轉述者的聲音也被轉述者的聲音所淹沒。紐約時報的這篇報道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費爾克拉夫的這句話。在這篇報道中,轉述言語占全文的比例為58%,直接引語只占全部引語的17%。
有一種引語不會完整引用原句,而是只引用某個單詞或短語,這種單詞或短語會插入到間接引語里,并加上引號。Bell(1991:208)認為這是直接引語的一種,報道者在使用這種引語時欲與引語保持距離,引號的作用相當于“所謂的”(so-called),其中包含了作者對原話懷疑、不贊成甚至反對的態(tài)度,。本篇語料的下例印證了這一觀點: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Defense confirmed that… and it blamed “the individual country (countries) out of the region.” 這句話中的“the individual country (countries) out of the region”明顯指的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強行介入到南海爭端中的幾個國家,而紐約時報采用這種引述方式實際上表達了反對的態(tài)度。
3、社會實踐層面
本部分將通過分析媒體身份和經濟政治背景,試圖去解釋所選新聞語篇中文本層面和話語層面的選擇及其所反映的意識形態(tài)。
任何新聞媒介都是掌握著經濟政治權力者的代言人,紐約時報也不例外。從根本上來說,紐約時報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體現(xiàn)的是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的日益崛起使得美國在亞洲的控制力量減弱,美國企圖通過支持亞洲其各個盟國來給中國制造麻煩,施加壓力。其中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向臺灣出售武器無不看到美國忙碌的身影,其目的不外乎通過積極干預亞洲事務來擴大其控制勢力。 而南海領土爭端給了美國一個新的契機,通過在背后推波助瀾,力圖將此次通過單方談判可以解決的領土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 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并沒有直接引用美國政府或官方機構的話語,其目的恰恰是要掩蓋其報道背后真實的話語發(fā)出者和權力者。
四、結論
本文以費爾克拉夫的批評話語三維分析模式和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理論基礎,從文本層面、話語實踐層面和社會實踐層面這三個方面分析了《紐約時報》的一篇關于中國南海爭端的新聞報道,了解并揭示了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微妙關系。本文因此希望讀者在閱讀新聞報道時要采用批判性的眼光,以免被隱藏在文本中的意識形態(tài)所誤導。
【參考文獻】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Longman. 1989.
[2] Bell,A. 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 Oxford:OUP, 1991.
[3] 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4] 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5] 辛斌.《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轉述方式和消息來源的比較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6(3).
[6] 陳周琴.三維分析模型下的新聞話語分析[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5).
[7] 楊麗婷. 經濟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3).
【作者簡介】
厲文芳(1979-)女,山東日照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國際傳播、新聞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