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和實施用于低年級音樂欣賞課堂,通過有規(guī)律的動作,與音樂的節(jié)奏進行融合,在滿足低年級學生好動天性的同時,將其注意力集中到音樂學習中,以此開展更為高效的音樂欣賞教學工作。本文以花城版二年級下冊欣賞教學《小鳥與大象》一課為例,本課巧用體態(tài)律動導入,抓住關鍵的音樂要素,把體態(tài)律動與圖形譜有機的結合,讓二年級學生直觀清晰地感受樂曲的曲式結構及音樂形象。本課還將體態(tài)律動與節(jié)奏參與法相結合,在滿足二年級學生心理特征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師生、生生合作的更和諧,課堂氣氛更愉快。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體態(tài)律動;低年級欣賞課堂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和實施,蘊含著對傳統(tǒng)三維目標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有利于音樂教師更好地進行課堂創(chuàng)新,吸引學生以更大的興趣和更高的熱情投入到音樂課的學習當中。
音樂是一種藝術的語言,通過節(jié)奏、強度、力度、速度、旋律等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意境。隨音樂律動,讓聆聽者“聞歌起舞”。音樂中的快慢、強弱、有規(guī)律的節(jié)拍運動都可以通過身體來感受,其動作包括走、跑、跳、扭動、搖擺、旋轉等。教師所設計的肢體動作一定要結合該音樂的音樂要素,以音樂來設計動作。避免不恰當的或與音樂進行相悖的動作給學生以錯誤的音樂理解和感受,一個好的體態(tài)律動,光看它本身就能了解其音樂的風格以及要表達的內容。
一、 巧用體態(tài)律動導入,抓住關鍵的音樂要素
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形象思維能力甚于抽象思維,要注意學生音樂經驗的積累,從興趣入手,抓住關鍵的音樂要素。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直觀快速地知道樂曲《大象》的曲式結構和圓舞曲的強弱規(guī)律,在導入部分,設計通過兩個不同的肢體動作來幫助孩子們感受樂曲《大象》的節(jié)奏、速度、旋律、曲式結構和強弱規(guī)律等音樂要素。
二、 體態(tài)律動與圖形譜相結合,讓曲式分析深入淺出
在欣賞課中,樂曲的曲式結構分析對學生理解樂曲非常重要。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淺,教師必須用簡單、形象的方法讓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樂曲的曲式結構,而體態(tài)律動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學生對樂曲結構進行理解,再結合圖形譜的運用,將多種感官調動起來,輕松地感受和表現樂曲,讓音樂記憶更有效。在欣賞《大象》時,除了用兩個不同的肢體動作來幫助孩子們感受音樂外,還設計了用不同顏色的卡片來表示樂曲的曲式結構,讓學生在邊聽邊動中更加直觀地掌握ABA的曲式結構。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的能力,感受與欣賞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巧妙地運用體態(tài)律動和圖形譜的結合,可以令學生對曲式結構印象更加深刻。
三、 體態(tài)律動與節(jié)奏參與法相結合,使音樂課堂充滿活力
一邊聽著音樂,一邊隨音樂表現節(jié)奏,引導學生在聽覺和肢體上感受與樂隊打成一片的歡樂和成就感。在欣賞《大象》的主題時,通過用拍手、模仿大象跳舞的方式,體驗三拍子的律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培養(yǎng)了良好的節(jié)奏感、正確的表現方式與他人合作的樂趣,也再次感受了作品的結構,更加地熟悉了作品。
四、 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音樂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煥發(fā)生命力
在上《小鳥與大象》這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預設的:
首先,緊緊抓住教材的難點,努力去關注音樂課堂的生成機遇?!缎▲B與大象》是花城版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材中的欣賞課,《小鳥》主題選自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這段長笛獨奏表現了鳥鳴和鳥兒上下穿梭飛行的神態(tài)?!洞笙蟆肥沁x自《動物狂歡節(jié)》組曲中的第五段,作曲家圣—桑選用低音提琴作為主奏樂器,兩架鋼琴為之伴奏,這段音樂描繪了一頭大象正踏著圓舞曲節(jié)奏歡快起舞的情景,對二年級學生來說,三拍子韻律感的體驗及五種節(jié)奏型的學習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通過體態(tài)律動,體驗圓舞曲節(jié)拍重音及其強弱的韻律感,五種節(jié)奏組合的模仿與聽辯,初步了解三拍子節(jié)奏的組合規(guī)律。
其次,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例如,在欣賞《小鳥》時,當聆聽完第一遍后,原來預設接著就是問孩子們聽完后的感受,這時有個同學突然問“老師,我感覺轉得太快了,有點站不穩(wěn)?!蔽毅读艘幌?,其他的同學都笑起來了,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于是我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的積極發(fā)言,再接著說:“老師剛開始沒有踩著強拍的時候也很暈,后來老師把注意力放在強拍上,就站穩(wěn)了,我們一起踩著強拍再來一次好嗎?看看誰的舞感最美!”出乎我的意料,這一次大家的動作都很優(yōu)美。
五、 師生、生生合作,使音樂課堂更愉快
中國有句對集體智慧高度贊譽的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第三方面是“社會交往價值”,這說明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的人際交往,它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音樂欣賞課中同樣需要運用到這種方法,如在《小鳥與大象》這節(jié)課中,在合樂模仿大象跳舞時,一部分學生用手拍節(jié)奏,一部分學生模仿大象跳圓舞曲。在欣賞《小鳥》時,一部分學生模仿小鳥鳴叫的律動,一部分學生模仿小鳥上下穿梭飛行的體態(tài)律動。讓學生在歌曲學習中大膽表達,善于交流,領略合作的愉快,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展示了學生的音樂才能,達到了師生、生生合作共振的目標。
基于音樂核心素養(yǎng)下的低年級欣賞教學,應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反復聆聽音樂,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程度。在音樂活動中,充分調動和發(fā)展了學生“通感”的作用,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魏兆娜.探討體態(tài)律動應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1):206-207.
[2]湯勝方.試論音樂欣賞課中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J].南方職業(yè)教育學刊,2016(6):91-94.
[3]王婉玲.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音樂靈動起來[J].新課程(小學),2016(4):115-117.
作者簡介:
蘭雅琴,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海珠區(qū)南武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