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編者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說明了計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于教師和學校而言,具體、詳實、可操作的計劃能夠為工作提供方向。計劃能提醒我們什么時候該做什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列寧所說的:“任何計劃都是尺度、準則、燈塔、路標?!蹦敲?,你的計劃存在哪些問題,你又是如何制訂計劃的呢?
讓計劃從墻上走下來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土橋學校 戎慶華
“計劃、計劃,墻上掛掛?!边@句順口溜或許是絕大多數(shù)計劃真實“命運”的寫照。計劃本來是工作的設想、愿景和方向,何以淪落到這個地步?
從學校層面到班級管理,再到教師個人發(fā)展,凡有學科必有計劃,凡有工作必有計劃。如此算來,開學初教師要制訂十幾種計劃,學校在工作檢查中,必查這些林林總總的計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應付檢查,教師只好求助“度娘”,生搬硬套別人的計劃甚至胡編亂造自己的計劃。如此得來的計劃怎能成為燈塔和航標?這計劃的“命運”也只能是“墻上掛掛”了。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制訂一份能夠發(fā)揮引領作用的計劃呢?我認為要處理好遠與近、深與淺、真與假這三對關系。
首先,遠與近的關系。計劃的制訂既要有遠景規(guī)劃又要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此,教師要鉆研課標、要深入研究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所制訂的計劃才能立足于當下,才能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其次,深與淺的關系。計劃的制訂不要好高騖遠,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的計劃無疑是空中樓閣。計劃的制訂要有針對性,不能當下流行什么教學思想或者教學流派亦或教學模式我們就一味地跟風,結果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邯鄲學步式的改革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荒了自己的園還沒種好別人的田,兩手都是空。故而計劃的制訂要以真實的學情調查為基礎,以師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要求為目的,讓計劃成為我們工作的推手。
最后,真與假的關系。我們需要真實的能夠實現(xiàn)的“真計劃”,杜絕那些奪人眼球的甚至是制造噱頭的“假計劃”。計劃的“真”體現(xiàn)在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這兩個問題上。對我們提出的目標,既要有學期規(guī)劃,還要將這一規(guī)劃具體細化到每一天。一個大的目標只有被切換成一個個小的目標,切實可行、有的放矢,才能在每一天的進步中實現(xiàn)終極目標。
計劃要“私人訂制”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洋學校 龔天羽
在我看來,“計劃”是一幅關于未來的藍圖,是對未來的期許,每一個文字都應飽含熱情和憧憬,每一個符號都應該“私人訂制”。
每次寫計劃前,我會先參考學校的發(fā)展計劃。這不是曲意逢迎,而是思考我的職業(yè)規(guī)劃與學校的未來發(fā)展有多少是契合的,契合的部分就可以貼著學校的步子走,因為學校往往會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同時我們也能夠為學校的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例如,學校在未來一年中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整合研究,如果這也在我的計劃之中,那么我就可以積極參與學?;顒樱瑢W習本領的同時為學校的研究成果添磚加瓦。
明確自己要從哪幾個角度來寫計劃,這和每個人的發(fā)展方向有關。有人喜歡課堂研究,對每一句過渡語反復打磨;有人喜歡撰寫文章,對每一個教育現(xiàn)象都有所思考……教師一定要明確自己的長處在哪里,將其作為自己工作價值的“增長點”。教師工作,教學為本。教書育人是我們工作的核心部分,應該在計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計劃不宜過細,應該是一年內所要達成的一些主要目標,切不可將細枝末節(jié)一一列入,這樣會讓整份計劃顯得繁復,不僅失于簡潔,還可能主次不分。因此,我每年的工作計劃只有三部分,一是“班主任工作”,包含了我的育人思路和自身的技能發(fā)展;二是“語文教學”,包括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和我的專業(yè)成長;三是教育科研,助我探索教育規(guī)律,使我在工作中感受到新鮮感和成就感。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年的工作框架和努力方向。工作計劃應是一副寫意畫而非素描,否則便可能讓自己深陷在細枝末節(jié)里。
在制訂計劃時,一定要參考之前的成就和不足。在往年的成績上適當提高,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可一步登天。在計劃中還要初步明確自己的進步空間,否則就是空喊口號。還有些內容可能是去年遺留的,那就要思考去年沒完成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轍”,重新尋找達成路徑。
計劃應該是個人意志的體現(xiàn),它呈現(xiàn)了教師的自我要求與成長軌跡,應該慎重對待。以學校發(fā)展為依托,以個人特色為方向,以舊年經(jīng)驗為借鑒,為自己清晰地規(guī)劃,送給自己一份“私人訂制”大禮。
我一直堅守“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信條,然而科學技術和課程改革日新月異,總讓我感覺能力水平捉襟見肘。還好,利用假期,我可以努力完善自己。
“看”名師,“找”痛點。假期,我準備觀看畢英春老師的課堂教學錄像,體會“語文主題學習”的精髓。然后還要“回頭看”,研究一下自己的錄像課,對比一下,用心查找我和名師之間的差距,寫出心得體會,著重點擊自己能力不強的“痛點”,以利再進步。
探究作文的奧妙。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盡管沒少下功夫,但是我所授課班級的學生作文水平仍不見提高。利用這個假期,我要重點研究一下作文教學。聽同事說,薛法根老師的“素描作文”非常好,讓很多老師感到受益匪淺。真的有這么神嗎?神不神的,待我研究、實踐后再問效吧!
揭開“H5”的神秘面紗。上學期,有同事讓我?guī)兔Γf是參加“大國良師”評選活動需要用“H5”上傳課件,信息技術水平還不錯的我瞬間“蒙圈”了。俗話說,知恥而后勇嘛。這個寒假,我打算研究一下“H5”,爭取開學后也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應用。
即將到來的假期我已經(jīng)計劃好,開學后,相信將會有一個“新我”出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
座右銘: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是我2006年年底在“教育在線”論壇淘來的座右銘,它是朱永新先生發(fā)起的“新教育”追求的目標。擁有了這個座右銘之后,我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靜心去閱讀、寫作和反思,隨之而來的是,我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視野不斷開闊,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增強。我將牢記我的座右銘并盡量踐行之。
閱讀:一是閱讀已訂閱的專業(yè)雜志;二是閱讀教育名家名著10部,如李鎮(zhèn)西的《愛心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鐘啟泉的《課堂革命》等;三是在網(wǎng)上閱讀“正道語文”“語文濕地”“鎮(zhèn)西茶館”等公眾號里的相關文章;四是閱讀《讀者》等雜志和書籍。
寫作:一是閱讀專業(yè)雜志時做摘錄和寫評論,重點針對全國各地獲獎課例、課堂教學實錄,摘錄和評論不少于2萬字,從中吸取精華,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并作為語文教學寫作的重要素材;二是寫3篇以上心得體會;三是寫作并發(fā)表教育教學隨筆20篇以上;四是確定目標,在語文核心期刊發(fā)表一篇論文。
課題研究:作為主研人員之一,我參加了一項關于農村初中綜合實踐活動方面的課題研究,爭取結題。
聽課和上課:聽各級公開課等30節(jié)以上,為有價值的課例作好實錄并寫好點評;如果評課,盡力讓上課和聽課教師獲益;把握好機會,上校級以上公開課3次以上。
講座:至少完成片區(qū)、縣級講座2個,講座專題可以是語文方面的,可以是班主任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師成長方面的。
指導青年教師:除了培訓和點評外,認真指導校內外的青年教師5人次以上,重點內容可以是如何閱讀、如何寫作和如何上好公開課。
近兩年來,我在專業(yè)成長中遭遇了高原現(xiàn)象,缺乏進一步的奮斗目標,無論是學習、寫作還是研究都有所懈怠。制訂本計劃,督促自己潛下心來,在專業(yè)成長上再邁出堅實的一步。
“行善”是我的研究課題。瞄準行善這個“點”,牽起做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學生這條“線”,培養(yǎng)具有善良等品質的學生的“面”。過去的一學期,我已經(jīng)在學生心中播下了善的種子,為了在下學期深入開展下去,我制訂了行善研究計劃如下:
一、出臺評價標準
開學初第一周,召開班級學生代表會,從做好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與人為善三個方面,結合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起草《班級行善草案》,然后廣泛征求家委會的意見和建議,最后產(chǎn)生評價辦法。
二、舉行啟動儀式
召開“行善”班本課程啟動儀式,意在達到全方位、多角度聯(lián)動的教育目標。主要內容包括:以“行善”為主題的班會;重點宣讀評價方案、標準。兩個活動先后進行,計劃邀請學校領導、班級家委會成員、科任教師、家長代表參加。
三、實施課題研究
每周一舉行“行善”主題班會或常規(guī)班會;更新班級宣傳欄,把評價標準、學生姓名、得分等情況納入其中;每周五召開班級干部座談會,研討在執(zhí)行標準過程中的亮點、問題和解決辦法;班級晨會要將“行善”作為主題 內容來講,并做好意識引導工作;將班級評價結果在家長微信群中進行公示,以引起家長的重視。
四、形成評價結果與經(jīng)驗
依據(jù)評價標準,統(tǒng)計出學生“行善”得分情況;搞好學生自評、家長評價(參考)等等;科任教師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下學期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jù)。認真總結、梳理這學期“行善”課題研究的做法和成績,反思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將在實施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生與生、師生、師生與家長、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感人故事整理成專輯。
班級小課題研究是班本課程的前奏,計劃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經(jīng)驗,形成班級管理特色,總結出教育學生的可行性,同時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善意、善心、善行,培養(yǎng)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合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