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元忠,徐 嘉
(1.劍閣縣林業(yè)和園林局,四川 劍閣 628311;2.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3.四川龍門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四川 平武 622550)
核桃已成為川北地區(qū)林業(yè)產(chǎn)業(yè)發(fā)展助推脫貧攻堅的特色優(yōu)勢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模迅猛,但存在引進品種適應性差、病蟲害嚴重、品質退化、產(chǎn)量不高、新栽實生苗數(shù)量大等問題。如何利用好各種嫁接方法、延長嫁接時間、提高嫁接成活率,確保核桃能見效、早見效,已成為核桃產(chǎn)業(yè)發(fā)展工作的重點及提質增效的關鍵。近年來,國內對核桃嫁接技術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1-7]。劍閣地形以中山、低山和丘陵構成,是山區(qū)與平原過渡地區(qū),具有川北地區(qū)典型地形。目前劍閣縣核桃規(guī)模達1.34萬hm2,已于2015年開始展開品改嫁接工作并完成嫁接0.33萬hm2,還需品改嫁接1.02萬hm2。2016年—2017年對該縣核桃品改中運用的幾種主要嫁接方法進行了實地跟蹤記錄、統(tǒng)計分析,總結出各嫁接方法比較優(yōu)勢,為川北山地核桃嫁接方法綜合運用提供借鑒。
劍閣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區(qū),地理坐標東經(jīng)105°09′~49′、北緯位31°31′~32°21′。東鄰蒼溪縣、元壩區(qū)、西接江油市、梓潼縣,北靠青川縣、利州區(qū),南連南部縣、閬中市。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和丘陵構成。屬低山深丘地貌,以低山為主。最高海拔 1 318.1 m,最低海拔388 m,相對高差930.1 m。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9 ℃,北部山區(qū)年平均氣溫14.7 ℃,南部年平均氣溫16.1 ℃,最高氣溫36.7 ℃,最低氣溫-7.8 ℃,0 ℃以上年均積溫 4 579.4 ℃,無霜期270 d,年均日照時數(shù) 1 357.9 h,年均降雨量 1 086.6 mm,但時空分布不均,夏季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
1.2.1 試驗設置
2016年春季和2017年春季,在劍閣縣南、中、北3個地貌區(qū),對長嶺鄉(xiāng)、高觀鄉(xiāng)、普安鎮(zhèn)、江口鎮(zhèn)、漢陽鎮(zhèn)、公興鎮(zhèn)等6個鄉(xiāng)鎮(zhèn)的成片核桃林內設置切接、插接、腹接和芽接處理樣地各1個(詳見表1)。嫁接核桃品種為“碩星”。
表1核桃嫁接調查記錄統(tǒng)計表
1.2.2 嫁接方法
(1)切接
選擇砧木與接穗粗度基本一致,剪斷砧木從橫斷面的一側在皮層內略帶木質部垂直下劈,使切口長度與接穗長削面長度一致,取下木質部,保留皮層,選擇與砧木粗度一致的接穗,選擇1個飽滿穗芽,剪成5 cm~6 cm的小段,并在接穗一側削一長斜面,長3 cm~4 cm,再在另一側削一長1.5 cm~2 cm的小斜面,將大斜面朝里插入砧木劈口,對準形成層,然后用塑料條松緊適度包嚴扎實,穗條露芽封頭,并砧木嫁接一側下方進行橫切一刀斷水,在穗芽下方一側的砧木縱切一條約0.1 cm寬的放水漕。嫁接后及時抹芽、摘心、綁縛防風枝。
(2)插接
在砧木明顯大于接穗時采用。在砧木上選擇光滑處鋸平斷面,并把斷面處理光滑,并在斷面?zhèn)让孢x擇1~3個嫁接點,用嫁接刀在嫁接處把粗皮削去,將接穗削成“馬耳形”斜面,并在接穗削面末端將皮層與木質部稍撥開,將接穗的刀削面朝向砧木的木質部,接穗木質部從砧木皮層與木質間插入,接穗皮層在砧木皮層外。用塑料帶在砧木的上端用力多纏幾圈固定好接穗,并把砧木切面封嚴,接穗封頂露芽,在砧木下方“螺旋交錯式”斜鋸2~3個深達木質部的鋸口進行放水。嫁接后及時抹芽、摘心、綁縛防風折。
(3)腹接
嫁接時在砧木適當部位,以20°~30°的傾斜角,斜切入砧木,深達砧木直徑的1/3~1/2;然后將接穗枝條下端兩側各削成長1 cm~2 cm的斜削面,保留1~2對芽,橫截斷離成接穗,隨即將斷離的削好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內,對齊砧木一側的形成層,用塑料薄膜帶綁扎整個的結合部。
(4)芽接
a.砧木處理:在嫁接部位上端留2~3片葉去頂,同時把所留葉片的腋芽去掉。
b.穗芽切?。核胙窟x好后,先削去葉柄(葉痕),深度以不傷穗芽皮層為宜,用專用嫁接刀沿穗芽上下各橫切一刀,深達木質部,再沿“導膜”兩邊各縱切一刀,縱切要超過橫切線,以利于取穗芽,切好后撬開穗芽皮層一角,再按回原處。
c.嫁接綁扎:用同樣方法,在砧木嫁接部位上削取同穗芽大小的嫁接切口,并在切口右下角開寬約0.3 cm、長約3 cm的放水口,再將穗芽迅速取下并嵌入砧木切口內,用包扎材料由上而下露芽綁扎。
1.2.3 數(shù)據(jù)收集和處理
每個樣地各抽查核桃100株,記錄嫁接時間、地理位置、嫁接成活株數(shù)量、成活芽數(shù)量。對4種嫁接處理的植株成活率和芽成活率以最小顯著差數(shù)(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進行多重比較,并與海拔和緯度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處理均通過SPSS 22.0和Excel 2010完成,且界定P<0.05為顯著水平。
調查結果表明,不同嫁接方法對核桃成活率的影響不同(見表2)。芽接、插接和切接的植株成活率較高,分別為92.83%±1.72%、89.33%±3.88%、92.67%±3.33%。而腹接的植株成活率最低,為75.00%±3.90%,與芽接、插接和切接的植株成活率存在明顯差異(P<0.05)。4種嫁接方式的芽成活率存在明顯差異(P<0.05),表現(xiàn)為芽接(82.43%±1.77%)>插接(72.24%±2.20%)>切接(63.52%±1.72%)>腹接(47.01%±1.55%)。對植株成活率與芽成活率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兩者存在顯著的指數(shù)相關關系(見圖1),植株成活率可解釋芽成活率差異的68.02%。
表2嫁接方式對核桃成活率的影響
注:表中同列不同字母表示組間差異顯著(P<0.05)
圖1 植株成活率與芽成活率的關系
本次調查樣地平均海拔為568 m,其中最低海拔為長嶺鄉(xiāng)橋樓六組404 m,最高海拔為高觀鄉(xiāng)黃坪五組832 m。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見表3),4種嫁接方法植株成活率和芽成活率與海拔相關性不顯著(P<0.05)。該結果表明,在劍閣縣,海拔差異并未對核桃嫁接成活率產(chǎn)生明顯影響。
表3海拔對核桃嫁接成活率的影響
本次調查樣地緯度范圍為31.411°~32.916°,其中最北端為漢陽鎮(zhèn)中心四組,最南端為公興鎮(zhèn)新生八組。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見表4),4種嫁接方法植株成活率和芽成活率與維度相關性不顯著(P<0.05)。該結果表明,在劍閣縣,緯度差異并未對核桃嫁接成活率產(chǎn)生明顯影響。
表4緯度對核桃嫁接成活率的影響
本試驗中,芽接法的芽成活率均明顯高于插皮接法、切接法和腹接法,在川北地區(qū)表現(xiàn)出較好的應用價值。核桃芽接法具有嫁接時間短,嫁接方法簡便等特點[8]。芽接法不傷害砧木的木質部,砧木與接穗的形成層接觸面積大,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較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嫁接存活率[9]。過去的研究結果表明,芽接法成活率在不同地區(qū)成活率存在差異。如金銀春等在川中丘陵區(qū)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芽接的成活率在20%~30%之間,而許加銀等[2]、史俊燕等[10]的研究中,芽接的成活率均在80%以上。芽接存活率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與砧木和接穗質量、傷流處理、溫度和濕度條件、嫁接時間和后期管理有直接關系[11-12]。芽接法嫁接時間在夏初,由于川北地區(qū)夏季降雨集中,有效嫁接時間較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核桃芽接法的使用??梢栽谙募纠醚拷訉Υ杭疚闯苫畹闹舆M行補接。通過綜合安排不同季節(jié)的嫁接方法,能有效提高全年嫁接成活率,延長全年有效嫁接時間。
與王汝珂[13]的研究結果相似,本次試驗發(fā)現(xiàn),劍閣縣海拔及緯度差異對嫁接成活率的影響不明顯,而植株成活率可解釋芽成活率差異的68.02%。因此,通過傷流處理和后期管理,降低砧木死亡率是提高核桃嫁接成活率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