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新瓊 王 芹 王秋萍 吳小婷
(安徽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老年癌癥患者占據癌癥人群的50%以上〔1〕;在中國,消化道癌癥是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癥類型〔2〕,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群的健康。老年癌癥患者除了遭受癌癥本身的折磨外,還容易產生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擾,如擔心、害怕、孤獨等,特別是化療期的患者尤甚〔3,4〕,這些負性情緒容易使人產生封閉性的心理傾向,從而導致自我隱瞞的產生。自我隱瞞是指個體“把一些他看起來是負面的或痛苦的個人信息主動地向別人隱瞞起來的心理傾向”〔5〕。此行為模式涉及的過程包括:①具有負面評價的秘密;②對他人保密;③避免自我暴露或對自我暴露感到擔憂〔6〕。自我隱瞞與各種形式的負面心理和健康結局有關,包括焦慮、抑郁〔7〕、心理困擾〔8〕等,更有研究發(fā)現其與自殺行為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9〕,長期的封閉抑制狀態(tài)導致情緒低落,從而誘發(fā)自殺行為的產生。新近的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人群中自我隱瞞與自尊之間存在相關性,且自我隱瞞可以通過自尊等的中介作用影響生活滿意度〔10〕,而老年慢性病患者自尊水平呈逐漸降低趨勢,更易出現孤獨、抑郁等表現〔11〕,且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目前尚無關于癌癥患者心理傾向性及其自尊狀況的研究報道,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隱瞞、自尊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探尋心理干預措施提供新的視角。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于安徽省某兩所三甲醫(yī)院住院治療的消化道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消化道癌癥且接受化療的患者;③具有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④意識清楚,知曉自己的診斷且愿意參加本研究;⑤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認知障礙者?;颊咂骄挲g為(66.36±4.51)歲;男109人(74.66%),女37人(25.34%);居住地在城市31人(21.23%),農村115人(78.77%);文化程度為小學92人(63.01%),中學45人(30.82%),大學及以上9人(6.17%);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以下51人(34.93%),2 000~5 000元72人(49.32%),5 000元以上23人(15.75%);在婚136人(93.15%),離婚或喪偶10人(6.85%);獨居8人(5.48%),非獨居138人(94.52%);疾病分期Ⅰ~Ⅱ期44人(30.14%),Ⅲ期44人(30.14%),Ⅳ期40人(27.40),未分期18人(12.32%);化療前期22人(15.07%),化療中111人(76.03%),化療后13人(8.90%)。
1.2研究工具
1.2.1自我隱瞞量表(SCS) 采用王才康翻譯的中文版本〔12〕,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6,折半信度為0.77。共10個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即“很不符合”至“很符合”分別計1~5分,分數越高,表示個體具有較大的自我隱瞞傾向。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為0.87。
1.2.2自尊量表(SES) 采用季益富等〔13〕翻譯的中文版本,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7,重測信度為0.82。共計10個條目,采用Likert 4點計分法,即“很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別計1~4分,分數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為0.75。
1.3資料收集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向符合納入標準者發(fā)放調查問卷,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由患者獨立填寫,若因疾病、文化水平等影響答卷者,則由研究者協(xié)助完成。問卷當場收回并檢查,及時補漏。共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6份,有效率97%。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老年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隱瞞得分為(26.76±8.71)分,自尊得分為(29.22±4.74)分。分別以自我隱瞞、自尊得分為因變量,選擇所有可能影響其得分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并對多分類變量進行啞變量設置后,以α入=0.05,α出=0.10的水準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居住狀況和化療時期進入自我隱瞞組模型,月收入、疾病分期進入自尊組模型。兩個模型分別能夠解釋總體變異量的18.4%和26.2%,見表1、表2。
表1 以自我隱瞞總分為因變量的多重線性回歸(n=146)
變量賦值方法:居住狀況(非獨居=1,獨居=2);化療時期(化療前=0,化療中=1,化療后=2)
表2 以自尊總分為因變量的多重線性回歸(n=146)
變量賦值方法: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以下=0,2 000~5 000元=1,5 000元以上=2);分期(Ⅰ~Ⅱ=0,Ⅲ=1,Ⅳ=2,未分期=3)
本研究中,老年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隱瞞得分低于王芹等〔14〕對全年齡段癌癥化療患者的研究,可能是由于老年期患者承受的社會總體壓力遠低于年輕者,就一般而言,承受壓力越大,越易形成封閉性的心理傾向;加之由于本研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相較女性理性思維更強,遇事更沉著、冷靜,總體上情感穩(wěn)定性更好,因此隱瞞傾向較低。本研究中老年消化道癌癥患者自尊得分與國內有關研究一致〔14,15〕,但低于國外Bartoces等〔16〕的研究。可能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對異質性的人群〔17〕,自尊的概念包括對自我的感知、對自我的評價、對自我的情感體驗三個方面〔18〕。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不同,因而對疾病的感知、自我評價及情感體驗也存在著差異。此外,本研究群體文化層次普遍偏低,對自身的認識相對簡單,尚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偏差。
獨居和不同化療時期是自我隱瞞的影響因素。有研究表明〔19〕,獨居老人由于遠離家人而失去相應的社會支持和情感交流對象,無法把內心的壓抑與痛苦傾訴出來,易造成情感慰藉、生活照顧等方面的不足,從而導致內心空虛、抑郁,致使自我隱瞞增多。在空巢老人逐步增多的現實社會狀況下,這也為臨床和社區(qū)工作提供了重要研究視角,應尤其重視獨居患病老人的心理狀況,多與患者溝通進行梳理排解,并努力幫助其架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不同的化療時期也是影響自我隱瞞的重要因素,相對于化療前的患者,處于化療中的患者自我隱瞞程度更高,因為化療會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伴隨癥狀,不僅導致身體上的不適,心理上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有研究報道〔20〕,化療期患者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往往出現許多消極心理和負面情緒,更傾向于封閉自己,從而導致自我隱瞞增多。這一時期需要醫(yī)務人員特別關注,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防止意外發(fā)生。
家庭月收入和疾病分期是影響自尊狀況的因素,與張俊娥等〔21〕研究一致。癌癥化療是個長期的過程,治療費用也相對較高,對于家庭經濟狀況差的患者來說,高昂的治療費用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壓力,由此患者會產生強烈的自責和內疚,此外,患病也導致其在家庭中的作用喪失,加之生活還需依賴家人來完成,因此無用感增加,社會價值感降低,從而降低自尊。而對于高收入患者來說,雖然患病,但尚可有充足的經濟收入支撐其尋求并完成更好的治療,利于自我認同感和自尊的提高。不同的疾病分期也影響著患者的自尊。以Ⅰ、Ⅱ期為對照,Ⅳ期患者的自尊相對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晚期癌癥患者以化療為主,而早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因此晚期癌癥患者相對來說對化療的適應性更強一些,接受能力相對較好,故對自我的認同也較高。
本研究初步嘗試對老年消化道癌癥患者自我隱瞞與自尊狀況進行分析,發(fā)現患者存在一定的自我隱瞞及低自尊狀況,醫(yī)護人員應多方面關注患者,尤其關注獨居的老年癌癥患者,并從其影響因素著手,致力于降低患者的自我隱瞞和提高自尊,促進其心理調適。未來將進一步拓展研究人群,并從心理機制層面探尋自我隱瞞與自尊之間的關系及作用路徑,以期為后續(xù)的干預研究提供系統(tǒng)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