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瑩
(撫順市眼病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8)
斜視是眼科疾病中常見的一種,指的是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其主要特征為眼球無運動障礙、第一眼位和第二眼位斜視度相等。臨床上通常采用手術治療,擇取2016年2月10日至2017年2月9日期間我院收治的斜視患者100例開展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顯微鏡下斜視矯正手術的有效性和價值,正文詳細內容如下。
1.1 資料:將我院收治的斜視患者100例(收治時間:2016年2月10日至2017年2月9日)按照紅藍球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一組患者50例。將存在凝血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麻醉禁忌證及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排除。
觀察組——性別:27例男,23例女;年齡范圍:以15歲為下限值,以46歲為上限值,年齡平均值(27.96±4.16)歲。其中共同性斜視35例,麻痹性斜視15例。對照組——性別:26例男,24例女;年齡范圍:以16歲為下限值,以44歲為上限值,年齡平均值(28.02±4.20)歲。其中共同性斜視36例,麻痹性斜視14例。兩組斜視患者各項資料相對比差異較?。≒>0.05),則組間對比具有科學意義。
1.2 方法:兩組患者在術前均測定斜視程度,進行眼外肌功能等檢查。觀察組(顯微鏡下斜視矯正手術)患者取靜脈全麻,在麻醉起效后,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術式(直肌后徙術或者是直肌縮短術等),合理調節(jié)顯微鏡倍數,放大5~15倍。從患眼穹隆處將眼結膜切開,完整保留肌鞘,充分暴露眼直肌并將其分離,對眼部肌肉長短進行測量,之后將眼直肌切斷,應用5-0可吸收線進行縫合操作,結束后在結膜下埋置縫合線。術畢對切口進行清洗,在均勻涂抹妥布霉素眼膏后包扎手術切口。術后指導患者掌握眼部功能鍛煉方法。對照組進行傳統(tǒng)手術,不使用顯微鏡,其余步驟同上。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①觀察并記錄兩組斜視患者的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②統(tǒng)計兩組斜視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軟件SPSS18.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指標)采取平均值±標準差(±s )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指標:觀察組斜視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較對照組更少,統(tǒng)計學具有意義。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斜視患者的臨床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斜視患者的臨床指標(±s)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組別 例數(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50 20.11±5.38 10.25±2.43對照組 50 40.26±6.71 18.76±3.52
2.2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斜視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對照組進行比較,明顯數據更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斜視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照[n(%)]
斜視的病因包括調節(jié)學說、雙眼反射學說、解剖學說以及遺傳學說,會對患者的視覺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1]。在臨床上一般通過矯正手術使患者眼部過強收縮的肌肉減輕,進而使所有眼部肌肉得到平衡[2],使患者病情和斜視外觀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傳統(tǒng)手術在肉眼直視下進行斜視矯正治療,不僅存在手術時間長、術中大量出血等情況,術后還會出現結膜充血、穿透鞏膜等并發(fā)癥,對術后患者的裸眼視力造成影響[3],預后效果欠佳,分析原因在于,在直視下,無法準確定位病變位置,不利于全面觀察眼部情況,在使用器械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組織損傷,進而影響治療效果和預后。
近年來現代科學技術、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得臨床上廣泛應用顯微鏡下手術進行治療。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能夠全面患者的眼部構造,可精確定位病變部位,通過調節(jié)顯微鏡的放大倍率,可使手術視野的清晰度提高[4],便于醫(yī)師進行精細化的操作,從而可準確避開血管、避免損傷眼部正常組織,可保證肌鞘的完整性,促使手術時間縮短和術中出血量大幅度減少,有助于術后結膜囊腫、組織粘連、瘢痕增生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減少,手術安全性高。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斜視度數,使患者的視覺功能可在術后盡快恢復。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斜視患者的手術時間(20.11±5.38)min、術中出血量(10.25±2.43)mL、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00%)與對照組相比更具優(yōu)勢(P<0.05),表明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比傳統(tǒng)手術更加有效。
總而言之,顯微鏡下斜視矯正術應用在斜視患者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和較高的安全性,預后效果佳,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