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毋曉迪
摘 要: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在得到新的概念和定理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提問開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得到相應的訓練和提高。而恰當?shù)脑O置問題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難點,“問題串”的設置和應用能提升教學效果,進而的教學重難點就得以突破。本文根據(jù)作者的教學實際,通過巧妙設計“問題串”,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將“問題串”貫穿于課堂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問題驅(qū)動;高中數(shù)學;“問題串”教學
一、前言
所謂“問題串”,是由一連串具有邏輯聯(lián)系的提問構(gòu)成的問題網(wǎng)絡。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從課堂提問到新概念的形成與確立,新知識的鞏固與應用,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與提高,以及實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強,均從“問題”開始?!皢栴}串”的建立將大問題拆分成幾個相關聯(lián)的小問題,從而降低了思考的難度,有效提高了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
在“問題串”設計時,還應注意把握問題的針對性、啟發(fā)性等,這樣一來,能吸引學生產(chǎn)生濃厚興趣,層層深入,以問促思,以問促問,使學生在積極思維活動中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為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基礎和保證。在一系列串問題中,真正達到從“學會”逐步走向“會學”的目標,提高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 “問題串”教學片段設計的再現(xiàn)
1. 巧設“問題串”,提高學生思維活躍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問題串”形式的設計往往會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一題多變聯(lián)系起來。其引導學生對其中的原理進行更廣泛的變換、延伸和拓展,甚至會延伸出更多相關相似或相反的新問題或者將得出的二級結(jié)論進行推廣等等。從而活躍學生思維,拓寬學生思路,充分發(fā)揮例題的作用。
例 若關于x的方程x-t=1-x2有解,試求實數(shù)t的取值范圍。
對這樣的問題,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果對例題條件、結(jié)論進行變式延伸,設計“問題串”,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問題1:關于x的方程x-t=1-x2無解(1解、2解…),試求實數(shù)t的取值范圍。
問題2:若直線y=x-t與y=1-x2有交點,試求實數(shù)t的取值范圍。
問題3:若關于x的不等式x-t≤1-x2恒有解,試求實數(shù)t的取值范圍。
問題4:已知實數(shù)x,y滿足y=1-x2,求(1)x+y的取值范圍;(2)x2+y2+2x+2y的取值范圍。
2. 巧設“問題串”,揭示數(shù)學本質(zhì)
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往往會蘊含很多知識點,例如有些題目的解法可以直接采用二級結(jié)論或者利用某些結(jié)論可以快速解題等等。而有時候在使用二級結(jié)論的時候往往也會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比如矩形大定理的使用,矩形ABCD,任意一點O,均滿足OA2+OC2=OB2+OD2。因此在使用這個定理的時候往往有如下問題。
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圓O:x2+y2=16,點P(1,2),M、N為圓O上不同的兩點,滿足PM·PN=0且PQ=PM+PN,則|PQ|的最小值為 .
問題1:要求|PQ|的最小值,知道了P為定點必須知道什么?
問題2:運用矩形大定理得到|OQ|為定值說明了什么?問題3:滿足PM·PN=0且PQ=PM+PN四邊形PNMQ是什么四邊形?
問題4:四邊形PNMQ是矩形可以運用矩形定理,為什么要選擇坐標原點O?
問題5:圓的問題關注圓心,|PQ|最小值是直線PQ通過哪點實現(xiàn)的?是多少?
3.巧設“問題串”,突破教學重難點
利用“問題串”形式教學,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解決數(shù)學學習上的困難。如由遞推公式求通項公式,累加法是必講內(nèi)容,但如何講這個累加法呢?我們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問題1: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是什么?如何用數(shù)學符號語言表示?
問題2:能不能由式子an+1-an=d(n∈N),求出通項公式?
問題3:等比數(shù)列定義是什么?如何求等比數(shù)列的通項?
問題4:已知{an}中,a1=1,由下列條件求an:
①an+1=an+2n+5;(2)an+1=an+12n;(3)an+1=nn+1an.
三、 教學啟示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片段的“問題串”設計,不難看出,通過不斷提問,既讓學生學會了解決這類易混易錯問題的思路,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嚴謹性,同時又讓學生對這類命題有了根深蒂固、刻骨銘心的理解。恰當?shù)膯栴}串設置,成為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總之,“問題串”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中的引進,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教師利用探索和追求的精神來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學會了分析、思考,掌握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學會了延伸、靈活和交錯運用。教師要靈活多變設計和創(chuàng)建“問題串”,而不能套用模式、一概而論。只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勇于探索, 就能使“問題串”開展得越來越好,努力使課堂提問成為課堂教學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王先進.《談問題串的設計方法》[J].《數(shù)學通報》,2012(7).
[2] 馬復.設計合理的數(shù)學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張 坤,男,河南開封人,河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院2014級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師范)專業(yè)。
(作者單位:1河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與信息科學學院453007
2廣西民族大學理學院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