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珊
摘要:《品德與社會》作為小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目前的農(nóng)村小學中大多數(shù)學校將其視為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再加上其教材內容本身比較敘事化,淺顯無趣,所以許多教師往往是照本宣科,空洞說理,使得《品德與社會》成為一門孤立于其他學科,脫離于生活經(jīng)驗的“四不像”課程。為此,筆者認為只有用活教材,充實內容,引進生活,指導生活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農(nóng)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用活教材;農(nóng)村小學;品德與社會
作為國家未來與希望的小學生,他們品德的培養(yǎng)與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將深深地影響著國家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因此,在兒童階段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對生活的認知、體驗、感悟教學,將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讓他們認知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將生活實踐與道德品行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他們有朝一日成為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個性和行為習慣的有為青年,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案例分析
本案例以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教材中的人人遵守交通法規(guī)一章為要求列舉的案例,案例如下:六歲的萌萌一天和幾個小朋友在去給地里干活的媽媽送鑰匙,在即將穿過馬路的時候幾輛汽車飛速的駛向他們,由于來不及避讓,六歲的萌萌被卷入了車底,從此失去了雙腿……
通過以上的案例,要讓學生意識到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使其了解一些交通規(guī)則,并能夠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甚至教育身邊的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并上升為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品德的培養(yǎng)。教師要巧妙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例子,拉近學生生活與課堂教學的距離,使教學真實,更加鮮活,具有針對性,使學生印象深刻,與生活接起軌來,讓品德教學課堂更具有吸引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老師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材如何使用,怎樣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教師如何引導開放性的教學這三個主要問題。
1.在使用教材方面
(1)教學內容簡單,教學目標不明確。在教學中老師僅僅照本宣科,沒有發(fā)散性的思維,沒有讓學生開動腦筋,發(fā)揮想象力,也沒有創(chuàng)造性地活躍課堂,讓大家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來更好地領悟書本知識,畢竟書本知識是有限的,而且跟現(xiàn)實生活完全不同,所以老師的教授內容要源于課本,又要高于課本。大多數(shù)老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握住教學是為了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個性化的發(fā)展和社會性的培養(yǎng),往往忽視了學生內心世界的發(fā)展。更有甚者,將教學目標拋諸與腦后,按著自己的想法進行教學,漸漸地就脫離了教學的初衷。
(2)不能進行科學性的教學,各個教學單元沒有很好的銜接。對于課堂的講課時間并沒有科學地劃分,存在著拖堂、連上的情況,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讓他們厭倦課堂,不能專心地聽講,這樣下去,小學品德教學的效果更差,更不利于學生品行的塑造,只會他們更早地遠離課堂。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對于每章節(jié)的內容,沒有前后聯(lián)系起來,只是孤立地講授,沒有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以至于教學的內容零散,不統(tǒng)一,不能有效地反應教學的核心,更使教學無法進行下去。
2.在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方面
(1)在結合實際生活時沒有注意到個性化的差異性。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各有差異,在教學中要結合每個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一概而論,要把握每個人的特殊性,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受益匪淺,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會經(jīng)驗。
(2)列舉的現(xiàn)實生活事例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些老師的觀念比較傳統(tǒng),對于自己列舉的生活事例平淡無奇,跟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完全相悖,這樣只會讓老師感覺自己一個人在講課,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無法讓學生集中精力,對每個人的德育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影響,學生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習慣也不會得到提高。
3.在老師開放性的教學方面老師包辦的太多,指導的程度低。對于教學任務及課堂作業(yè),老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總是在課堂上將答案直接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也養(yǎng)成了懶惰的習慣,思想僵化,停滯不前。老師為了應付教學考察和測評,對學生每個人的指導不到位,只是一概而論,不能進行特殊性教學,指導性不高,以至于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實踐方向不明確,這樣就會使教學目標與實踐內容背道而馳。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在堅持學生為本的主體的同時,立足于課堂內外的結合,使其回歸生活,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1.合理制定并落實教學目標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依據(jù)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制定各單元和各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把注重學生的知識,方法和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機的整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學生的切身利益為基礎,利用生活中榜樣的例子來影響學生,改善小學生的品德。這樣通過先模仿學習后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勇氣面對困難。雖然小學品德與社會綜合教學代替了原來單一的思政教學模式,但其基本屬性沒有改變,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更為重要,它是人的最基本特征。一個缺少道德情感的人是不完整,因此,讓師生都融入到課堂的真情實感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一直以來是品德教學的重中之重。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有目標的側重,針對教學效果進行課堂評價,評價標準要以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知識的獲得為標準。課堂效果除了與教學方法有關之外,與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有關,因此要注意老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注重老師與學生人格的平等,是有效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高效地實施教育活動的前提和保證。細節(jié)決定成敗,學生的良好品行將有利于老師課堂教學的發(fā)展,達到師生共贏的局面。在教學的課程中,有些內容有比較明顯的品德教育,這樣老師對于教學目標把握的更準,教學更容易,但是有些內容卻不是,這時老師要有辨別的能力,對癥下藥,才能把握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有的放矢。
2.有效處理和拓展教學內容
教學的內容要基于學生的生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將本課程涉及到的思想品德,歷史,政治,地理等知識,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文化認同,道德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具體做法有以下兩點:
(1)擴大教學地理范圍,靈活教學。老師應該在采用開放式教學時,突破場地的限制,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內容,將課堂設在教室之外,走出教室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光看課本效果更好一些,因此不要受到教學場地的局限,要選擇合理化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講課中,必須突破原來的固定的思維,注重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設計高效有趣的課堂議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看待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意見和見解,拓展自己的認知思路,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辨別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道德思維發(fā)展的能力。思想決定行動,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注重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揮自我創(chuàng)新的能力。
(2)結合情境模擬,融入相互交流。針對有關課程內容,可以采取知識競答、講故事等多種情境模擬表演,這樣可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讓學生能充分參與其中,積極表現(xiàn),順其自然地發(fā)展,從而深化道德意識,內化學生的品德,對老師的教學效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正面的引導和反面的警示的方法,讓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學生主動的去做,使得課堂成為信息交流的場所。在利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交流,才能豐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使他們獲得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體系,又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剖析問題的能力。
3.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1)注重對學生生活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接近生活。課堂教學離不開生活的觀察,對生活的觀察體驗,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且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開闊眼界,積極思考,生活中處處都有學問,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讓學生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出發(fā),做一個有心人,幫助學生多角度感悟生活,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對于課本上的知識事例,我們可以還原事件本身或者利用模擬場景的方式,深入淺出,將深刻的問題普通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化抽象為具體,可以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感人事件,從情感上和行為上影響學生的言行。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社會實踐。小學品德教學活動源于課堂,又高于課堂。我們除了利用本學科知識之外,還可以借用其他學科的知識,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教學可以分組進行,這樣可以增強集體榮譽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學校應該提供各種有利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生活,逐步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在實踐中,要應用各種方法,提高實踐的可行性,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廣泛接觸實踐和社會,增強學生的自主性。
(3)充分利用相關的課外知識。在適當?shù)姆秶鷥?要做到過渡自然、內容貼切。由于小學生的教學內容有限,不能太深,涉及的常識過深,就會脫離教材本身。他們正處于啟蒙的階段,對她們的基本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不能太高,不讓會違背課程教學的性質,更有可能變成了一節(jié)常識課,這對老師的能力要求很高。老師在講解相關內容時,涉及的常識要貼切文章主題,要自然,沒有生拉硬拽的痕跡,在進行小學品德教育時滲入常識,在進行常識教學時融入品德教育,二者有機結合,恰到好處,才能收到綜合教育的良好效果,讓學生在談認識、談感受的同時,以此指導自己的行動。在融合常識性教學時,由于知識點較多,必須要將內容講的準確,沒有基礎性的錯誤,不然會誤導學生,對于他們以后的實踐活動會有錯誤的指導,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后期的發(fā)展。
4.重視相關教學材料的準備
(1)老師提供相關素材的同時指明獲取材料的方法。老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提供相關素材,讓學生自己探討,自己整理出中間對教學有用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上課的效率。但是老師提供的資料范圍要大一些,內容要多一點,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有壓力,才能有解決問題的動力,催促他們更加有效地探討問題,學生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由于小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不高,年齡小,自己去收集材料有一定的困難。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獲取材料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這樣學生的目標性更強,這樣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進行下去,讓學生都能有一個滿意的收獲,不至于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老師明確要求的資料加上自己親手準備資料。老師根據(jù)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求,給學生說明材料準備的內容和用途,這樣讓學生有目的的準備資料。這樣的要求,目標很明確,針對性強,學生容易接受,就會收到較好的結果,這樣師生都能學到很多東西,人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既突出了個性,也迎合了大家的共性,非常有利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發(fā)展。課堂的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和互動的場合和平臺。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防止學生的盲目性,老師自己收集資料,可能會得心應手,效率跟高,而且老師對學生的個性比較了解,找的資料更豐富,準備更充分,教學過程能順暢進行,也有助于對學生針對性地指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綜合以上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闡述,可以看出理論要應用于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教學只有融入到生活中,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世界,用他們最熟悉、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情境去呈現(xiàn)現(xiàn)實問題,引導他們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觀察生活,引導自己用獨特的方式去解決生活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還可以改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道德修養(yǎng),引出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與體驗。
參考文獻:
[1]魯潔;《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制的基本思想》,《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陳宇光;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2月刊
[4]馬乃根、叢立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建議》,《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5]侯冬梅、劉艷芳;淺析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思想滲透教育-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27)
[6]王愛娟; 淺談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臨浦鎮(zhèn)東藩小學3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