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增鳳
生活教育既是健康教育的領域,又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為文明用餐是學生良好日常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因此培養(yǎng)學生文明就餐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尤為重要,以下是我在“止語用餐”管理工作中的一點體會。
如果您聽到一所農村小學近300名學生,每天三餐前的朗朗讀書聲,也許會感到驚奇。如果您看到6~12歲的孩子用餐時不掉一粒飯,不剩一口菜,也許會感到詫異。如果您親臨我校食堂就餐,耳朵里盡是輕輕悅耳的餐勺聲,聽不到一個孩子說話,您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禁不住要問:最難管理的小學食堂,能讓孩子“止語用餐”,你是怎么做到的?是的,我做到了,我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實現(xiàn)了自己最初定下的管理目標。這期間我雖然飽嘗艱辛,但也享受到了引以為傲的成果。
三十年前,憑著唱歌跳舞這一特長,我很幸運地成為四棚鄉(xiāng)一名音樂代課老師,并且憑著自己踏實工作的韌勁兒和執(zhí)著不懈的努力,一次次逃過被解聘的危機。在工作了近十年以后,我終于成為正式在編的合同干部。我感恩教育,感恩社會,感恩生活給我?guī)淼囊磺忻篮茫≡谝魳方虒W工作中任勞任怨三十年,把一個小小的農村小學文藝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別人眼里我就是一個精力充沛,渾身有使不完力氣的女漢子。直到三年前,我才覺得自己唱不動、也跳不動了,音樂課上面對那些活潑可愛的孩子,我常常覺得力不從心。我知道自己老了,離開音樂的舞臺我萬般不舍,但我的教育生涯還沒有結束,我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我不能做沒用的人,那時我就堅信,我應該還有一番作為。
三年前,我到北京一所私立學校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女兒。中午去食堂就餐時,被一千多名學生就餐的狀態(tài)驚呆了——井然有序,只吃不語,無一剩飯。于是,我回到學校主動請命擔任管理食堂的工作,并與領導溝通了我的管理理念和具體實施方法,得到了領導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從此我便從一線課堂轉到了后勤崗位。
上崗第一天,我手握一個麥克風,站在食堂門口,面帶笑容地迎接站隊來就餐的孩子們,親切地向他們鞠躬問好。孩子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有些不知所措,禮節(jié)性地向我問聲好。當他們坐到餐桌旁像往常一樣準備高談闊論、打打鬧鬧時,發(fā)現(xiàn)自己面前放著一張讀書單,上面印著《弟子規(guī)》,這時我便帶著他們讀起來,工作人員給孩子們盛飯菜的時間,我們讀了“謹”“信”兩篇。誦讀之后我把“止語用餐”的要求說給孩子們。讓他們明白“止語本是一種修行,無言亦是一種境界”,能做到吃飯時不說話也是自身人格的修繕。小學生自控能力畢竟差些,雖然明白了要求,但說話聲依然不斷。我沒有呵斥,只是輕輕走到他們跟前,誠懇鞠上一躬,禮貌地說上一句:“請止語用餐”。這樣的鞠躬,這樣的勸告我重復了上千次。餐廳里說話聲一天天減少,餐勺聲也越來越清晰。孩子們與我的情感也越來越近。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只要見到我都主動鞠躬問好。
為了杜絕孩子們剩餐浪費的現(xiàn)象,我收集了好多關于珍惜糧食,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農民的文章作為餐前誦讀內容。現(xiàn)在的孩子理論上都知道“粒粒皆辛苦”,可是由于他們的家庭條件好,生的年代也好,在實際行動上就會忘記“粒粒皆辛苦”,當他們遇到不想吃的飯菜時,倒掉似乎就變得理所當然。他們不懂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每排桌子上都安排了一個同學幫老師監(jiān)督,如果發(fā)現(xiàn)哪個同學出現(xiàn)浪費的現(xiàn)象,會督促他吃完,并告訴他們這些菜的營養(yǎng)價值。比如,大多數(shù)同學不喜歡吃芹菜,我就告訴他們吃芹菜不僅補充維生素,而且男同學吃了會長得高高的,長得帥帥的,每個老師見了都喜歡。再比如,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豆腐丸子,我就告訴他們如果堅持吃的話,可以讓我們增強力量,可以在運動會時跑得更快,“你們不是喜歡跑接力賽嗎?豆腐也可以增強內力,到明年第一可能就是我們班的哦!”也許是國學的魅力,也許是文學本身就是一種靈魂熏陶,孩子們剩餐也一天天少了,不到半年,每個孩子餐后盤里不再有一丁點的飯菜。為了這項工作順利開展,我在最短時間內記住了近300個孩子的名字,了解每個孩子吃多少,愛吃什么,掌握哪個孩子沒來就餐,與工作人員及時溝通,讓她們盛餐適量,避免給孩子們造成負擔。
180名住宿的孩子總說我像媽媽一樣和藹,細心,有耐性。記得有一名性格自閉的孩子,常常鬧情緒不吃飯,我就去宿舍把他背來,到了餐桌旁他也就吃起來了。這樣的孩子是最感性的,現(xiàn)在他把我當成了最親的人。晚餐后住宿的孩子沒有事做,我就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教他們跳舞,唱歌,讓孩子們在這里的每一天不想家不寂寞,每天過得充實而快樂。而我享受到的是來自純潔心靈最真誠的尊重。還記得一次午餐中,有兩個女生在小聲說話,我鞠一躬后,她倆立刻羞紅了臉,回到教室抱在一起嗚嗚地哭起來。我真的沒想到,最初孩子們面對我的鞠躬還有些不屑,現(xiàn)在居然這么在意,這不是形式上的轉變,而是孩子心靈成長上質的轉變。他們變得愛讀書了,變得愛寫作了,變得禮讓、謙和、心心相惜了。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像水滴石穿一樣,靠的是長年累月的堅持。如今,文明就餐的習慣已經(jīng)真正地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這樣文明就餐好風氣就在班里乃至整個學校蔚然成風了!三年的堅持我做到了,盡管承受過太多的壓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在一次次迎接各級領導和兄弟學校來參觀學習的那一刻,看到孩子們自豪、自信的表情,我覺得付出再多辛苦都是值得的。在引導孩子們修繕人格的同時,我也在修繕自己。
編輯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