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康
【摘 要】導學案作為新課標下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旨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導學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語文的讀寫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導學案 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47
作為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設計的產(chǎn)物,將導學案應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形成自己對文本的思考和理解,進而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問題開展探究學習。本文認為,應用導學案開展初中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從“教案”到“導學案”,師生自主發(fā)展
所謂“導學案”是指在著眼于學生閱讀“導學案”的前提下進行課前預習,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成為“教師式”的學生。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經(jīng)過“教改調(diào)研-研討課-觀摩課-開放周-過關課-展示課”層層研究把關后,我校將以往的“教案”進行反思改進,開始使用“導學案”。我們的導學案從形成到使用,是學科組教師集體備課的成果。導學案中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有教師預設的學生自學活動指導、前置檢測、我的困惑、合作探究點等)、融會貫通、作業(yè)、教或?qū)W后思”等組成部分,能夠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的流程、內(nèi)容、要求和方法并且清晰地展示學生學習的程序,實用性強,體現(xiàn)分層指導,盡量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得到自主發(fā)展。
二、課前指導,變化學習方式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自學教材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是學案導學的核心部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導學案,在課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教師應要求學生把預習中有疑問的問題作好記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所以我要求學生根據(jù)導學案的內(nèi)容提前做好預習,可以查資料,查閱書籍,也可以上網(wǎng)查閱,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教學效果特別好。
三、課外延伸,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應將課內(nèi)教學延伸到課外,以拓寬教材外延。在進行導學案教學后,我們語文教師根據(jù)課內(nèi)所學內(nèi)容,都提出了課外讀寫要求,并把閱讀提綱、精彩段落、片段仿寫、寫作指導、范文展示等內(nèi)容印在了導學案中,真正起到了導學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讀寫能力。如學習了《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指導學生進行人物描寫訓練,并交流精彩片段;學習了《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組織學生欣賞《水滸全傳》,開展“我最喜歡的一百單八將”討論活動等。這樣讀與思結(jié)合,讀與寫相融,既保證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質(zhì)量,又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品位,還提高了他們的讀寫能力和思想境界。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嘗到甜頭兒,寫作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四、合理設計教學內(nèi)容,應用導學案激發(fā)學生思考
首先,明確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關注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發(fā)展。其次,明確指出重難點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第三,導學案要注重設疑質(zhì)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通過查閱工具書、課外資料等自主學習課文內(nèi)容。
例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在預習案中為學生標注出生字詞,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學習,然后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為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文章的作者及其作品、題材是什么?文章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文章作者魯迅對三味書屋先生的看法是怎樣的?文中描寫百草園為什么插入美女蛇的故事?通過設置這些問題,能夠使學生帶著疑問進入課文內(nèi)容,從而實現(xiàn)對文章的有效預習,為課堂探究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應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借助導學案融入學習過程,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首先教師要通過問題導入、情境設置等手段引導學生融入學習過程,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感知文章內(nèi)容,然后通過組織學習小組自主活動,劃分文章層次,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行深入探究學習。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魯迅的照片和浙江紹興魯迅故居的圖片,通過這種直觀的形式引入課堂內(nèi)容。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首先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朗讀課文,通過閱讀每個學習小組總結(jié)出各自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看法,進一步通過劃分文章層次,探究不同段落的內(nèi)容、涵義,讓學生深度感知文章內(nèi)容。
六、開展課堂交流,應用導學案進行歸納總結(jié)
課堂展示和交流是導學案教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組織學習小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內(nèi)容和思想情感,進而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使學生能夠充分吸收文章精華,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學習中,在課堂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圍繞文章對于百草園的景色和三味書屋讀書生活的描寫,讓學習小組分別發(fā)表看法,指出二者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作者對于二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學習小組分別總結(jié)出自己的觀點,有的小組認為,百草園留下了作者很多關于童年生活樂趣的美好回憶,而三味書屋的生活比較枯燥呆板;有的小組則認為,二者都有樂趣存在,但又有很多不同。針對學生的觀點,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體會作者對于美好童年生活的留戀,品味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學習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課后作業(yè),應用導學案鞏固反思
由于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還需要進一步地通過課后練習進行鞏固。通過設計相關練習和作業(yè),讓學生回憶課堂學習的內(nèi)容,針對作業(yè)進行反思和分析,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記憶,鞏固知識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要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反饋,及時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不斷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針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在導學案中設計了如下問題:對重點詞語如乍暖還寒、扶疏搖曳、植被華夏等進行解釋;文章中在描寫景色時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指出這些句子,并說明作用;解析重點語句的含義。通過完成這些作業(yè),學生能夠回顧文章內(nèi)容,從文章中吸收更多的營養(yǎng)。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教學設施的不斷更新,我們也一定會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探索,使導學案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譜寫語文教學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