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亮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其影響力已經滲入審計工作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的出現都具有兩面性,有機遇也有風險。本文就以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機遇與風險進行探討:首先,簡介大數據的概念與特點;其次,闡述了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機遇及風險;最后,談談應對大數據帶來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大數據;審計工作;機遇;風險
大數據時代下,面對眾多的信息和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機遇,也帶來巨大的難度。因而,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抓住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機遇,戰(zhàn)勝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風險,已迫在眉睫。
一、大數據的概念與特點
大數據概念首先由美國公司提出。他們認為:大數據就是在某一時間內,運用傳統(tǒng)工具后,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與整理。研究表明,大數據時代具有多樣性、容量大、速度快的特點。
二、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引入全樣,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以往,審計主要為抽樣審計,而根據小樣本去推測全樣,在具體運算時要非常精確,否則就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而現在審計人員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工具,降低了審計成本,獲取全樣數據變得更加容易。全樣的引入,其分析、測評的結果比傳統(tǒng)審計所得的結果更具客觀性和準確性,審計結果更加真實可信,讓政府、企業(yè)在制定各項決策時有可靠的依據。
(二)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大數據的背景下,數字化資料的形成成本較低,便于保存、查詢和多次的利用,讀寫比紙質資料方便,錄像和照片資料遠比文字記錄客觀,使用GPS定位遠比手工定位精準;引入互聯(lián)網審計系統(tǒng)、SOL數據庫等,實現數據的集中審計,更快速、準確地分析數據,節(jié)約審計資源,提高審計的效率;審計的跟蹤預警、深入挖掘分析、跨行業(yè)的關聯(lián)對比等功能的提高,審計的質量也提高。
(三)開創(chuàng)審計的新格局,推進審計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大數據的特點為審計方法轉型提供了機會。在傳統(tǒng)的審計環(huán)境下,硬件設施,和管理方式等限制著審計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很多審計工作者在現實面前都放棄了創(chuàng)新審計方法的念頭。但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審計方法的轉型開創(chuàng)了良好的大環(huán)境,推進了審計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四)工作方式環(huán)境的改變,促進審計工作觀念的轉變
大數據涵蓋了大量的數據,所以促進了各行各業(yè)的信息交流,加深了社會經濟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加速了整個社會信息交流與處理的速度。傳統(tǒng)的審計工作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互聯(lián)網時代的發(fā)展,計算機審計因為在應對大數據時代具有突出優(yōu)勢,所以許多審計工作人員都意識到必須革新觀念,不斷學習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
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大數據的出現是一種機遇,其也伴生了新的風險。
三、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風險
(一)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帶來的風險
從目前的制度上看,關于大數據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完善,雖然有涉及審計的法律法規(guī)和實施的案例,但基本都是指導性的意見,極少有相關的實施細則;在具體操作上,“審什么,怎么審,為什么審,怎么完善證據鏈”等方面存在制度缺陷,缺乏具體的操作指南,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對取證的合法性和規(guī)范性造成困擾。
(二)大數據的采集風險
大數據資料的采集需要極為專業(yè)的技術方法,且數據的存儲形態(tài)與數量遠超于人工的讀寫范疇,而大數據采集的質量對審計的實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存在的數據壁壘不容忽視。因為目前使用的軟件與審計數據的采集接口大多數不吻合,有些單位也經常以商業(yè)秘密為借口,甚至還會出臺政策文件等禁止向審計機關提供電子數據;而審計部門的共享機制也未完善,各部門間的數據未對接,即使是審計部門內部,上下級、同級之間也存在數據壁壘。
(三)大數據的分析風險
在大數據環(huán)境下,數據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審計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駕馭數據的能力尤為重要,從事大數據審計分析的人員不僅要了解數據分析應怎么進行,從哪里人手,將審計的思路數據化,還要求有扎實的計算機操作技術,能熟練應用,如對AR數據可視化技術、Hadoop等處理機制有較深的理解。而目前的審計人員對于審計數據分析的能力能達到審計需求的還是偏少,遠達不到審計的需求;此外,大數據顯示的是結果而無法顯示原因,審計數據分析的結果往往出人意外,需審計人員通過表面現象,結合對政策的理解,宏觀的分析能力看到本質,揭示深層原因。
(四)大數據的利用和保管風險
數據的質量是審計成效的保證,而大數據是人、物、機的融合的產品,在利用數據的過程中存在著主觀能動性,如在數據錄入過程中錄入錯誤、數據庫的漏洞或人員人為篡改數據等,造成數據色失真,影響數據的分析采用;大數據本身的特征決定其數據包羅萬象,極易造成錯報的風險,如果審計的決策者使用了錯誤的審計結果,造成決策的失誤,從而產生審計的高風險。
在數據使用和保管上,審計人員對數據的保密意識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如:有些審計人員把計算機與互聯(lián)網連接,使用QQ或微信作為傳輸手段,審計數據泄密的風險呈幾何倍數增長。
四、大數據環(huán)境下審計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依法而行,規(guī)范使用數據
在立法層面上,國家相關部門應制定大數據技術標準和運營規(guī)范,明確大數據采集和使用的原則,構建大數據良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強對電子數據環(huán)境的檢測力度,確保信息系統(tǒng)的合理性;重視大數據平臺本身的安全性,建設大數據及信息安全體系,建立必要的數據庫,調動全社會積極、有序地運用大數據技術。
(二)完善審計制度
在制度上人手,完善審計制度,規(guī)范“審什么,怎么審,為什么審,怎么完善證據鏈”等審計業(yè)務操作指南。首先,政府牽頭建立跨部門、跨單位共享信息庫,并實時更新,使信息有效傳遞;鼓勵開發(fā)軟件,增加審計數據的采集接口;制定完善的具體審計方法、審計思路、審計模式,對數據的采集、資料的保存等進一步的明確與規(guī)范。
(三)提高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大數據時代的發(fā)展,審計人員要有創(chuàng)新的審計理念,有宏觀的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解水平;能把計算機技術與審計相結合,提高獲取數據、篩選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保證數據的質量。
(四)數據的安全防范
加強審計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思想品德的建設,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保護共享資源,比如怎樣應對計算機黑客、病毒的攻擊導致的數據大量流失與破壞等問題,要保持警惕,防范數據泄密。
參考文獻:
[1]傅欣.論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風險與機遇[J].中國市場,2016(12).
[2]王勇.關于大數據給審計工作帶來的風險與機遇分析[J].商情,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