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在拜占廷和法蘭克之間:教宗扎迦利的倫巴德道路

    2018-09-10 08:25:59張楠
    北方論叢 2018年3期

    張楠

    [摘要]教宗扎迦利在任期間,通過與倫巴德國王的談判合作,不僅使羅馬公國的獨立性得到廣泛認可,還使教宗在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世俗權(quán)力和宗教權(quán)威得以提升。而倫巴德人之于教宗而言,不僅只有矛盾、壓迫和侵略的一面,還有虔誠、合作和和平的一面。

    [關(guān)鍵詞]羅馬教宗;倫巴德王國;拜占廷帝國;法蘭克王國

    [中圖分類號]K5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 3541( 2018)

    03 - 0111 - 04

    8世紀中期,羅馬教宗脫離拜占廷帝國轉(zhuǎn)而依附法蘭克王國的歷史過程被稱為“教宗的西方轉(zhuǎn)向”[1](p.71)或“法蘭克轉(zhuǎn)向”[2](pp. 62 -63)。這一轉(zhuǎn)向?qū)W洲歷史影響深遠,是中世紀早期史研究的重大議題,而作為轉(zhuǎn)向過程中分水嶺式的人物——教宗扎迦利( Zacharias,741-752年在位)始終備受爭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學者們,大多以拜占廷帝國在西地中海的衰退或加洛林帝國在歐洲大陸的崛起為宏觀背景,要么強調(diào)其對東部帝國最后的忠誠,要么強調(diào)其之于丕平稱王的重要作用[3]。20世紀中期以來,國外學界開始從帝國視角轉(zhuǎn)向教宗視角,從強調(diào)世俗政權(quán)對羅馬教會的影響轉(zhuǎn)向強調(diào)羅馬教宗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獨立自主傾向和在政治實踐領(lǐng)域?qū)κ浪讬?quán)利的不懈追求。這種研究取向使羅馬教宗擺脫了被動地位,尤其是扎迦利甚至被美國教會史家托馬斯.F.X.諾伯提升到“圣彼得國”①開創(chuàng)者的地位[4](pp.94 -95)。

    然而,學者們在處理意大利另外一支活躍的政治力量——倫巴德人時,長期站在教宗立場上,將其視為羅馬教會的壓迫者和教宗西方轉(zhuǎn)向的外部原因之一,強調(diào)雙方之間矛盾沖突的一面。正如美國學者簡.T.哈倫貝克所指出的,這種簡單化的對立認識極大地受制于歷史書寫中強勢的一方,即教宗史料中慣于貶抑倫巴德人的話語模式,忽視了意大利自身政局的復雜性,忽視了雙方長期為鄰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共同利益和依賴關(guān)系[5](p.1-186)。由此形成的諸多誤解和偏見,至今仍需修正。

    近年來,受“語言學轉(zhuǎn)向”的影響,國外學界對教宗相關(guān)的核心史料,尤其是《教宗列傳》中所承載的客觀歷史信息與主觀修史動機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更為謹慎地解讀。如意大利學者斯蒂芬·加斯帕里指出,《教宗列傳》對于教宗自身的形象塑造具有政治宣傳的目的和功能,即在樹立敵人的同時強化教宗自身的正義性和權(quán)威性[6](pp.41-65)。德國學者克萊蒙斯·甘特納進一步考察了8-9世紀教宗史料中的“他者”,詳細揭示了羅馬教廷在不同時期出于各種目的對“敵人”進行的主觀構(gòu)建過程[7]?;谶@種新的文本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倫巴德史料的相對缺失,這一時期教宗史料中普遍存在的反倫巴德傾向,不僅給后世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偏見,而且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教宗為擴張世俗權(quán)力和宗教權(quán)威而與倫巴德人陷入對抗的動機和事實。然而,與此相反的,當倫巴德人為教宗提供幫助之時,也曾被親切地稱為“信仰上的兄弟” ( fratres fi—dei)[8](p.406)或“我最杰出的兒子”( excellentissi-mus filius nostri[9](p.567)??梢?,作為長久相處的鄰居,雙方關(guān)系并沒有人們以往所想的那樣敵對。實際上,雙方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夠及時調(diào)整政策交換利益,甚至成為彼此化解危機、謀求合作的首選對象。正是這種特殊的鄰里關(guān)系,深刻地影響著教宗在意大利的切身處境和轉(zhuǎn)向過程中的歷史選擇。

    具體到教宗扎迦利而言,他倡導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與倫巴德人解決爭端,并積極維護雙方之間的“二十年和約”。這種睦鄰友好的合作態(tài)度,對于保全羅馬公國、提升教宗權(quán)威和維護意大利的整體平衡起到重要作用。而意大利的穩(wěn)定,也為扎迦利提供了與拜占廷帝國緩和關(guān)系和在法蘭克王國推行教會改革的有利條件。此外,他在圣像問題上并沒有前任格里高利三世那么激進,在領(lǐng)土要求上也沒有后任斯蒂芬二世走得那么遠。

    可見,雖然諸位教宗的羅馬立場具有一致性和延續(xù)性,但在面臨具體的歷史境遇之時,仍然存在差異性的自我意識和政治訴求。因而《教宗列傳·扎迦利傳》中所體現(xiàn)出的明顯的以倫巴德為導向的外交政策,或可視為扎迦利徘徊于拜占廷與法蘭克之間而著眼于意大利自身的一次道路嘗試。

    一、739年羅馬之圍與扎迦利的政策轉(zhuǎn)向

    8世紀以來,由于面臨阿拉伯人的不斷入侵,拜占廷帝國重點防御東方戰(zhàn)線,位于意大利半島的拉文納總督區(qū)被置于次要地位?;实劾麏W三世(Leo III,717 -741年在位)所推行的增收重稅、沒收教產(chǎn)、毀壞圣像等一系列政令,加劇羅馬教會和意大利臣民對帝國的不滿,隨之引發(fā)由教宗格里高利二世(GeogryⅡ,715-730年在位)領(lǐng)導的反抗帝國壓迫的動亂。在鎮(zhèn)壓叛亂過程中,作為帝國代理的拉文納總督因兵力不濟,人心背離而屢遭失敗,使得帝國統(tǒng)治在名義上和實際上都難以為繼。

    羅馬教宗則在意大利人和倫巴德人的共同保護下,不但擺脫總督管轄,而且贏得廣泛人心,其獨立性和權(quán)威性在西部基督教世界日趨增強。與此同時,帝國與教宗之間的沖突,恰好為蠢蠢欲動的倫巴德國王利烏特普蘭德( Liutprand,712-744年在位)提供了開疆拓土,統(tǒng)一王國的大好時機。728年,利烏特普蘭德借助帝國總督——貴人尤提烏(Eutychius,727-752年在位)的兵力支持,逼迫斯波萊托公爵和貝內(nèi)文托公爵宣誓效忠并交納人質(zhì),將兩大公國納入王室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nèi),成為意大利本土,甚至當時西方最有實力的君主之一。

    然而,兩大公國的獨立意愿并未就此消除,而王國擴張也不可避免地與教宗產(chǎn)生矛盾。據(jù)《格里高利三世傳》所載,738年,面臨斯波萊托人對羅馬公國領(lǐng)地的侵擾,教宗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731-741年在位)非但沒有與之為敵,反而重金收買公爵特蘭薩慕德( Transam-und)以制衡國王。特蘭薩慕德投靠教宗的悖逆行為遭到國王的打壓,被迫逃亡羅馬,尋求教宗的庇護。739年,為了逼迫教宗交出特蘭薩慕德,國王舉兵圍攻羅馬,不僅劫掠羅馬周邊,而且“逼迫許多羅馬貴族按照倫巴德人的習俗,修剪發(fā)型,改換服飾?!盵8](pp.420 - 421)最終,國王雖未能逼迫教宗就范,但在返回王廷途中,卻奪走羅馬公國的四座城池,以示報復。與此同時,貝內(nèi)文托公爵去世,高德斯卡爾庫斯( Godescal-cus)趁機篡奪爵位并加入反叛國王的陣營。正如《扎迦利傳》所言:“由于貝內(nèi)文托人和斯波萊托人站到了羅馬人這邊,引起倫巴德人與羅馬人之間的極大騷亂?!盵8](pp.426 -427)可見,格里高利三世與公爵之間的聯(lián)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國王的擴張步伐,但也使羅馬人丟城失地.受盡凌辱。

    正是在利烏特普蘭德圍困羅馬期間,格里高利三世開啟了向法蘭克人尋求援助的先河。此前因圣像之爭,他曾于732年羅馬會議上將皇帝利奧三世等人開除教籍。作為回應,利奧三世則將西西里、卡拉布里亞和伊里利亞教區(qū)劃歸君士坦丁堡教區(qū)管轄,雙方陷入幾近隔絕的對立之中。因而不得不極力拉攏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甚至不惜獻出圣彼得墳墓的鑰匙來請求他“切莫把倫巴德國王們的友誼( amicitia)看得比使徒之長的愛( amor)還重?!盵9](pp478 -479)但查理·馬特卻更加傾向于支持自己的國王盟友,而特蘭薩慕德在利用羅馬軍隊復位之后也背棄了教宗。

    至此,格里高利三世所推行的拉攏公爵對抗國王、仇視帝國討好法蘭克人的一系列對外政策均告失敗。741年,在他去世之際,羅馬面臨著被繼任者扎迦利喻為“巴比倫之囚”[10](p.352)的艱難困境,因為根據(jù)《扎迦利傳》的記載,利烏特普蘭德此時“正在準備對付羅馬公國的戰(zhàn)事”[8](pp.426-427)。為了扭轉(zhuǎn)危局,扎迦利立即拋卻公爵立場轉(zhuǎn)而向國王請求和平,以此換得國王歸還羅馬四城的承諾。正是在扎迦利所指派的羅馬軍隊的幫助下,國王迅速罷黜兩大反叛公爵,任命自己的兩個侄子取而代之,倫巴德王國自上而下的統(tǒng)一秩序得以恢復[11](pp.86-93)。

    二、“二十年和約”的締結(jié)和維系

    在解除公國危機之后,利烏特普蘭德并沒有及時歸還羅馬四城。于是,扎迦利親自來到國王駐地特爾尼( Termi)與其進行談判。聽聞扎迦利來訪的消息,國王不僅安排公爵和軍隊出城迎接,而且還在城內(nèi)教堂隆重地款待了他。在充滿神圣氛圍的會晤中,《扎迦利傳》寫道:“國王被他(扎迦利)的虔誠言語所打動,并為這位神圣之人的堅定和勸誡而感到吃驚。由于圣靈的恩典,他從國王那里獲得了所有想要的東西。”[8](pp.427-428)從接下來的記載來看,除了歸還羅馬四城之外,利烏特普蘭德還以捐贈的方式,將此前被倫巴德入侵占的薩賓納教產(chǎn)和諸多帝國領(lǐng)土獻給圣彼得,而且還釋放了從意大利各地抓獲的俘虜。最重要的是,國王還與教宗簽訂了長達20年的和平條約。

    回應此舉,扎迦利也應國王之請,為倫巴德王國的一位主教舉行了祝圣儀式,而且還熱情地邀請國王共進晚餐。雙方親切愉快的相處氛圍,甚至感染到“在場的”傳記編撰者不禁為國王寫下了這樣的話:“在那里,他滿懷甜蜜和愉悅的心情(與教宗一起)用餐,以至于連國王自己都說他從來不記得自己何時吃過這么多的東西?!盵8](p.428)更為難得的是,編撰者還頗為公允地記述了利烏特普蘭德履行和約的誠意和行動。他不僅立即下令釋放托斯卡納、波河沿岸,以及拉文納等地的俘虜;而且在離開特爾尼之后,還特地派遣自己的使者作為教宗護衛(wèi),一路護送扎迦利穿過倫巴德王國的領(lǐng)土前往羅馬四城,將這些城市及其居民完整地交還教宗。最后,扎迦利在一片歡呼聲中勝利地返回羅馬。

    至此,742年特爾尼會晤體現(xiàn)出了8世紀以來意大利少有的和諧局面,“二十年和約”對雙方來說也都是非常及時的。從傳記來看,扎迦利從上任伊始就為追求和平而努力,相比于格里高利三世的頑固強硬,扎迦利的寬厚仁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利烏特普蘭德對羅馬的痛恨。扎迦利必然清醒地認識到,繼續(xù)與利烏特普蘭德為敵,羅馬不是沒有被倫巴德人吞并的可能,而羅馬和教宗的生存只能寄托于和平,而非戰(zhàn)爭。在這次談判中,國王與教宗之間建立起的相互信任,為雙方都帶來了富有成效的結(jié)果。利烏特普蘭德以土地和俘虜換取了扎迦利對王國統(tǒng)一的鼎力支持,結(jié)束了格里高利三世時期王國分裂的嚴重威脅;而教宗也爭取到了國王的認可,確保了羅馬公國的領(lǐng)土完整和羅馬教宗的獨立自治。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年和約”僅僅只是國王與教宗及其所代表的羅馬公國之間的休戰(zhàn),仍然無法阻止倫巴德人與拜占廷帝國總督區(qū)之間的沖突。743年,利烏特普蘭德出兵封鎖拉文納,占領(lǐng)了拉文納以南的交通要塞——切塞納( Cesena)。聽聞國王來犯的消息,帝國總督貴人尤提烏和拉文納大主教約翰五世( John V,726-744年在位)連同總督區(qū)民眾立即向教宗求救。扎迦利一方面可能出于唇亡齒寒的心理,害怕國王侵占拉文納之后會打破“二十年和約”,危及羅馬;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總督區(qū)民眾的深切關(guān)愛,反對基督徒之間的流血戰(zhàn)爭。于是,他又一次親自來到倫巴德王國的首都帕維亞,代替總督與國王進行談判。扎迦利的執(zhí)意造訪給利烏特普蘭德造成很大困擾,他并不想丟失至關(guān)重要的切塞納城堡,也并不想跟教宗再生嫌隙。迫于教宗壓力,國王從拉文納撤兵,但只將切塞納城三分之二的領(lǐng)土“歸還給了帝國”( adpartem reipublice restituit)[8](p. 431).

    在此,學界對“res publica”的理解存在巨大分歧,諾伯認為,這句話是指利烏特普蘭德將此地交給了教宗,即“圣彼得國”,繼而認為扎迦利首次占據(jù)了總督區(qū)的一小塊領(lǐng)地。但筆者傾向于認同大衛(wèi)·戴維斯[12](pp. 47 -57)和保羅·德羅古[13l(p.297)等學者的觀點,將這塊領(lǐng)地視為是國王應教宗請求歸還給帝國的,也即歸還給了拉文納總督尤提烏和大主教約翰等人。至于剩下1/3的領(lǐng)土,國王則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與拜占廷皇帝協(xié)商解決。他可能請求皇帝將這一部分領(lǐng)土讓予倫巴德人,以打通王室南下斯波萊托公國的道路,加強王室對公國的控制。切塞納城堡事件可能是扎迦利與利烏特普蘭德之間的最后一次交手,扎迦利再次以協(xié)商談判的求和態(tài)度換取了利烏特普蘭德對帝國總督區(qū)的讓步,雙方和平共處的誠意在危機中經(jīng)受住了考驗。

    744年,利烏特普蘭德死后,弗留利公爵拉齊斯(Ratchis,744-749年在位)當選國王。據(jù)《扎迦利傳》所載,拉齊斯甫一繼位,扎迦利立即與其重申“二十年和約”,確保“整個意大利的全體民眾都獲得了安寧?!盵8](p.431)修士安德烈的編年史還寫道,拉齊斯不僅迎娶了一位來自羅馬城的女子為妻,而且給羅馬人捐贈了大量教產(chǎn)[14](p.702)可見,教宗越來越將意大利的和平穩(wěn)定寄希望于倫巴德國王,而王室的執(zhí)政立場也越來越偏向羅馬。749年,拉齊斯雖然征服羅馬以北的佩魯賈城,但在扎迦利的勸說下再次撤兵,招致倫巴德人中反羅馬派的不滿和仇視。最終,拉齊斯被迫退位,前往羅馬修道,其弟野心勃勃的艾斯圖爾夫(Aistulf,749-757年在位)被推選為國王,重新開啟了倫巴德人稱霸意大利的擴張征程。

    三、意大利平衡:在拜占廷和法蘭克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教宗列傳》的寫作慣例,在記述完對外關(guān)系之后,編撰者會轉(zhuǎn)向記載教宗對教會內(nèi)務的扶持。然而,《扎迦利傳》對教宗外交活動的記載,幾乎完全集中于扎迦利如何規(guī)勸倫巴德國王利烏特普蘭德和拉齊斯與羅馬人保持和平的一系列事件。在外交和內(nèi)務之間,編撰者僅插入兩小段話,簡要交代了扎迦利與皇帝君士坦丁五世( Constantine V,741-775年在位)之間關(guān)系的緩和,以及法蘭克官相卡洛曼在扎迦利手中領(lǐng)受了司鐸的職分,完成忽略了東西方圣像爭論和法蘭克改朝換代等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梢姡壤麑τ谕瑯由硖幰獯罄硟?nèi)的強鄰倫巴德人的重視和倚賴程度,遠遠超過了對遙遠的拜占廷帝國和法蘭克王國的關(guān)注??紤]到扎迦利前后其他教宗史料對倫巴德人并不友好的態(tài)度,這反而更增加了《扎迦利傳》中兩位國王“正面”形象的可信度。

    至752年去世,在10年任期內(nèi),扎迦利既沒有尋求拜占廷帝國的政治庇佑,也沒有尋求法蘭克人的軍事援助,而是從一開始就堅定地立足意大利本土,走出了一條以倫巴德為導向的外交道路。通過與倫巴德國王的協(xié)商談判和“二十年和約”的簽訂,扎迦利不僅保全了羅馬公國的領(lǐng)土完整和羅馬教宗的獨立自治,還積極承擔起維護意大利和平的重大職責,極大地提升了教宗在西部基督教世界的世俗權(quán)力和宗教權(quán)威。與此相適應,在意大利南部流傳下來的《薩萊諾編年史》即是以贊美扎迦利給意大利帶來20年和平作為正文開篇,并將卡洛曼和拉齊斯拋卻世俗權(quán)位,前往羅馬隱修視為扎迦利的偉大功績[15](p.471)。

    另一方面,在與羅馬人長期為鄰過程中,倫巴德人對基督教的認同和對羅馬教宗的尊重與日俱增,即使在涉及公國分裂或領(lǐng)土侵占等矛盾之時,也能夠及時調(diào)整政策化解沖突。總體而言,這一時期雙方之間既有對抗,也有合作,尋求意大利的整體平衡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特征。因而對雙方關(guān)系的重新審視和“倫巴德道路”的重新界定,不僅有助于我們重新評價倫巴德人在8世紀意大利政治格局變革過程所具有的真正作用和意義,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教宗與拜占廷帝國、法蘭克王國和倫巴德王國等諸多政治體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多元化認識。

    [參考文獻]

    [1] Walter Ullmann, The Western Orientation of the Papacy,A .Short History of the Papcy in the Middle Ages, London: Methuen&Co Ltd, 1972.

    [2] Klaus Herbers,“Orientierung zum Reich der Franken," Ge- schichete des Papsttums im Mittelalter,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 che Buchgesellschaft, 2012.

    [3]李云飛.從墨洛溫到加洛林:有關(guān)751年丕平改朝換代的四個問題[c]//歐洲中世紀早期史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廣州: 暨南大學,2013.

    [4]Thomas F.X.Noble, The Republic of St. Peter: the Birth of the Panal State, 680 - 825,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1.

    [5] Jan T.Hallenbeck, Pavia and Rome: The Lombard Monarchy and the Papacy in the Eighth - Century,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 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New Series, vol. 72, 1982.

    [6] Stefano Gasparri "The Fall of the Lombard Kingdom: Facts, Memory and Propaganda," in Stefano Gasparri, ed. , 774: ipote- si su una transizione, Tumhout: Brepols Publishers, 2008.

    (7] Clemens Gantner, Freunde Roms und V der Fin,.stern,is: Die paysdz:che Kon,.struhtion, von lln,deren, im 8 Mnd 9 Jahrhun,dert, Wien Koln Weimar: Bohlau Verlag, 2014.

    [8]1. Duchesne, ed. , Le Liber Pontificalis: Texte, Introduction, etCommentaire, Tome I,Paris: Ernest Thorin, 1886.

    [9] w. Gundlach, ed. ,Epistolarum, Tomus III, Epistolae Merow- ingici et Karolini Aevi I,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Ber- lin, 1892.

    [l0]J. D. Mansi, "XVII. Ad Austrobertum Archiep. Viennen- sem," .Sacrorum conciliorum nova et aMplissima coLlectio, vol.12, Florence: Antonius Zatta, 1761.

    [11] Jorg Jamut, Ceschichte der Lan,gobarden., Stuttgart: Verlag W. Kohlhammer, 1982.

    [ 12] Raymond Davis, trans.,The Lives of the Eighth - Century Popes (Liber PontificaLis):The Ancien, Biographies of Nine Popes from AD 715 to AD 817, 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92.

    [ 13] Paolo Delogu,“Lombard and Carolingian, Italy,”in Ro.samond Mckitterick, ed.,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2, c. 700 -c. 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14] Georg H.Pertz, ed. ,Benedicti .Sancti Andrae Monachi Chroni- con. in MGH, Scriptorum Tomus III, Hannover, 1839.

    [ 15] Georg H.Pertz, ed. ,Chronicon, Salernitanum, in MGH, Scriptorum Tomus III, Hannover, 1839.

    寻甸| 华坪县| 明水县| 铁力市| 文化| 建湖县| 信丰县| 朝阳市| 芜湖市| 剑川县| 崇阳县| 舒兰市| 武清区| 芦溪县| 临洮县| 雷州市| 石楼县| 上栗县| 古田县| 光山县| 恩平市| 轮台县| 和林格尔县| 定西市| 常熟市| 旺苍县| 文水县| 碌曲县| 神木县| 磐石市| 漳州市| 平武县| 阿尔山市| 陇南市| 万山特区| 漳平市| 嫩江县| 子长县| 全南县| 久治县|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