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賈春華
摘要 以文獻學的方法,通過考證古代醫(yī)籍,對火療法的源流做了初步的梳理,并將其歸納為炙、焫、熏、熨、溫針、燒針、灸、烙等8種方法;從文字學研究和字面意義上解釋了火療八法的含義,并分述其操作方法、探討其作用機制和適應癥候,進而分析了各療法的發(fā)展進程以及相互間的關系,對火療八法的作用特點和相互間關系的分析有助于火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 火療;炙;焫;熏;熨;針灸;烙;源流
The Source and Development of Fire Therapy
Zhang Heng, Jia Chunhu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philology,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combed the source theory of fire therapy through studying ancient medical works, and summarized as roasting, burning, smoking, ironing, warm acupuncture, fire needle, moxibustion and branding 8 ways. The fire therapy was explained by philological research. Literally, this paper pointed above its operation methods and explored its action mechanisms and symptom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therapy and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re helpful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ire therapy.
Key Words Fire therapy; Roast; Burn; Fumigate; Iron; Acupuncture; Brand; Source and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R245.9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8.03.011
在人類長達幾十萬年的用火經驗中,人們不僅僅意識到火能照明、取暖、驅逐野獸、烤炙食物,還可以用來醫(yī)治身體的疾患;如受到寒冷、潮濕的氣候影響時,古人就會采取生火取暖的辦法來驅除寒濕,這一火熱烘烤的方法,即為《五十二病方》中所說的“炙法”,這也代表著中醫(yī)火法的開端?;鸱?,又稱火療法,是指利用火的溫熱特性,借助一定的物質載體作用于人體肌表,達到祛除寒邪、緩解疼痛、疏通經絡等目的。在古人用火遺址中烤灼石器(燒石)的發(fā)現(xiàn),即為熨法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如《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所載烏丸人“有病,知以艾灸,或燒石自熨、燒地臥上”[1],這種“燒石自熨”的方法即為熨法的雛形。
1 火法的源流
據(jù)現(xiàn)存的文獻考證,最早記載使用火法防治疾病的當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一書,書中首提“炙、熏、熨、灸”等4種療法,以“炙法”為例,其中直接用火烤炙患處者十一處,用火烤炙他物再以烤炙之物進行治療的有八處[2],同時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中亦有大量關于灸法的描述。在《黃帝內經》中有“灸、熨、焫”等3種方法的記載,如《靈樞·病傳》:“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睎|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亦記載了“溫針、燒針、灸、熨、熏”等5種療法,其中運用最多的是灸法;更重要的是《傷寒雜病論》中有30余條論述“火逆證”的形成機制、病機變化及治療方法,而“火逆證”正是誤用火療法產生的變證,這說明火療法的應用在東漢是頗為盛行的[3]。唐·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亦有“燒鐵烙治瘭疽”的記載。
通過對這些在中醫(y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的文獻考證,我們認為,火法在先秦至兩漢時期就已基本形成,而后世的發(fā)展就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其簡便廉驗的特性,使得火法在中醫(yī)學的早期階段應用的頗為廣泛。因此以《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唐代的《千金要方》等四部典籍為主要參考依據(jù),可將古代火療法歸納為炙、焫、熏、熨、灸、溫針、燒針、烙等8種方法。
2 火療八法的含義
2.1 炙法
炙,1)從字義來看,《說文解字段注》曰:“炕火曰炙,正義云:炕,舉也,謂以物貫之而舉于火上以炙之”“肉加于火上曰燔,貫肉加于火曰炙。”[4]以此揣測“炙”即烘烤之意;2)從字形分析,“炙”的釋義似與“”字的含義一致,康殷先生在《文字源流淺說·醫(yī)術》中對“”的釋義為:“象人股,在股周圍多處用微火灸灼,字形明確,絕非火焚人股?!笨狄笙壬姆治霾粺o道理,但釋灸未必可信,這似與他不懂中醫(yī)學有關,若釋“”為“炙”則似乎更為恰當[2]。在我國漢語方言體系中,今贛語亦謂烤火為“炙火”。據(jù)以上分析,炙法即今之烘烤療法。
炙法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五十二病方》中,如《五十二病方·(癃)》第十七治方:“燔陳芻若陳薪,令病者北(背)火炙之,兩人為靡(磨)其尻,(癃)已?!盵5]《理瀹駢文》:“水瀉不止,艾一斤坐身下,微火烘腳,瀉自止?!焙婵警煼▽嶋H上在歷代典籍中記載不多,只散見于民間單方驗方或口頭相傳中,但根據(jù)人類用火的歷史,可以推測烘烤療法是最早的火療法,在古人學會使用火以后便已產生,現(xiàn)今也仍在運用,并成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生活經驗。
2.2 焫法
火焰燃燒偶爾爆發(fā)蹦出來的火星落在古人身上,燒灼體表的某個部位,卻減輕了某種疾病的疼痛,古人便記住這個灼傷的部位和這種燒灼的方法,當疼痛再次發(fā)作時,病者點燃枝條試探性的燒灼那個部位,久而久之,零星點滴的經驗積累便漸漸漸發(fā)展為焫法[6]。
焫:古同“爇”,《說文》:“爇,燒也,從火”,焫法首見于《黃帝內經》,《靈樞·病傳》:“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薄鹅`樞·論痛》:“其于針石火焫之痛何如?!奔坠俏牡摹盁x”字,指以草束火柱取其溫熱,驅寒治病[7]。又《千金要方》有:“眾蛇毒……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爇之。”由此可以推測,焫法不同于炙法,炙與火相離,焫與火相著,焫法即指將患處直接置于火焰上燒灼,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火療法。但自隋唐以下,焫(燒)法已鮮見于歷代典籍中,這應當與焫法自身的缺陷,灸法的發(fā)展和成熟密切相關,也可以認為焫法已完全被灸法所取代。
2.3 熏法
熏法主要包括煙熏法、熏洗法和熏蒸法,其中熏洗和熏蒸兩法屬水火共制范疇,雖與火相關,但其更多的是對草藥煎液的利用,不屬火療范疇,在這里著重探討煙熏法。
煙熏療法,是利用藥物燃燒的煙氣,熏灸患部或特定的部位,借助藥力加熱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熏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莊子·讓王》篇中極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記載。在漢代《五十二病方》中有用艾與柳蕈點燃取煙,熏治“朐癢”的記述,后世的煙熏法即由此發(fā)展而來。《傷寒雜病論》中就有“蝕于肛者,雄黃熏之”以治療狐惑病。唐·孫思邈有用全身熏法治療婦人患癬,宋代《圣濟總錄》中有用“筒熏法”進行急救,唐宋時期并已出現(xiàn)專門用于煙熏療法做的成藥;清·吳尚先與趙學敏分別在《理瀹駢文》與《串雅外編》中對煙熏療法的適應證做了詳細的介紹。
煙熏療法具有開竅救急、殺蟲止癢、止咳化痰、通絡止痛、透疹拔毒、醒腦提神等作用,根據(jù)病情、適應部位及治療要求大致可分為桶熏法、筒熏法、藥捻子熏法、缽熏法、壺熏法、室熏法和藥煙法等7種[8]。
2.4 熨法 熨法,是指利用能吸收和釋放熱力的器物(如石塊,陶瓷,磚瓦等)或將某些藥物(如食鹽、麥麩、蔥姜晚蠶砂、附子粉等)加熱后,趁熱置于人體某部位做來回往返或旋轉的移動,通過熱力和藥物的作用刺激人體膚表之脈絡,達到疏通氣血、化瘀散結,消腫止痛的目的。熨法與烘烤療法出現(xiàn)的年代相近,在古人類用火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燒石和礫石的存在即為佐證。據(jù)現(xiàn)存史料記載,西漢《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寫道:“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劑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下,太子起坐?!薄鹅`樞·壽夭剛柔》有“刺大人者以藥熨之”之說,又有“桂心漬酒以熨寒痹”之法。唐·孫思邈有用熨法治療顛仆欲死,一切傷損,瘀血凝滯,氣絕欲死者。宋代《南陽活人書》用陰陽熨法(冷熱熨法)治療二便不通者;清·葉天士有用平胃散炒熨治療痢疾者;外治大家吳尚先對熨法的運用頗有獨到之處,吳氏提倡用藥熨療法替代推拿、艾灼、燒針諸法,提出熨法熨臍是治療中焦疾病的第一捷法,此當屬對熨法的最高肯定[8]。
2.5 灸法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點燃,置于或接近于體表的穴位,通過燒灼、溫熨、借助灸火的熱力與藥力,透過皮膚肌肉,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從而達到祛病保健的目的。灸法中使用艾葉的時間現(xiàn)已很難考證,早在《孟子·離婁篇》中有“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晚至梁·陶弘景《名醫(yī)別錄》:“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蹦敲从纱丝梢酝茢?,最晚在魏晉時期,灸法所用的材料確為艾葉無疑。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xiàn)存最早記載灸療的醫(yī)學文獻。《靈樞·官能》:“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說明灸法可以彌補針法的不足?!秱s病論》中有灸法治療“下吐利”的記載,又《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中有“點灸法”“用灸之法”“壯數(shù)”和“灸之生熟”之論。兩晉至唐宋是灸療法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的灸療專著,如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敦煌殘卷《新集備急灸經》、敦煌遺書《灸法圖》和《灸經明堂》,唐·崔知悌《骨蒸病灸方》,宋代的《備急灸法》《灸膏肓俞穴法》《明堂灸經》等。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醫(yī)書專著中亦有大量關于灸法的論述,如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大量收集了前人及當時簡便有效的灸方,首創(chuàng)隔物灸療,包括隔鹽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唐·孫思邈的《千金方》較前者增加了多種隔物灸療法,如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路餅灸等。明清時期是灸療法發(fā)展的成熟時期,集中表現(xiàn)在灸法論著的大量增多,施灸方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灸療器械的引用和局麻灸法的應用;清末受西方醫(yī)學的沖擊和統(tǒng)治者的歧視,灸療法一度冷落,但由于其簡便易行,經濟適用的特點,民間仍大為流行[9]。
2.6 溫針法 溫針法,是指用毫針針刺穴位后,在針柄上裹以艾絨并點燃,使針溫熱以刺激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溫針灸,針柄灸。溫針法始見于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傷寒篇中言溫針者有4條,如第119條:“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痹凇秱浼鼻Ы鹨健た籽ㄖ鲗Ψㄆ芬嘤校骸叭痪闹蠓?,但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若溫針訖,乃灸之。”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一書對此法敘述甚詳:“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睖蒯樂ㄒ巡粏渭兪呛唵蔚尼槾谭?,而是針法與灸法的結合,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證,臨床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和一些虛寒性疾病[10]。
2.7 燒針法 燒針法,是將針置于火上燒紅,立即刺入相關穴位或者部位,旋即抽出,再以手按壓針孔,又稱焠針、燔針、火針。燒針在《黃帝內經》中稱為燔針,其針法稱為焠刺[11],如《靈樞·壽夭剛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靈樞·官針》云:“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傷寒雜病論》中有“燒針令其汗”,以及誤用燒針法引起“火逆”證的記載,補充了《黃帝內經》中火針療法的禁忌內容。晉《針灸甲乙經》強調了其適應征為痹癥和寒邪所致的病證,而且重申火針治病必須考慮體質因素。唐《千金方》首先將火針應用于外科,治療瘡瘍疾患,也開創(chuàng)了火針治療熱證的先河,宋《針灸資生經》將火針療法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到治療內臟疾患,且首次記載了火針治療內臟疾患和腰痛的病例。明代的《針灸大成》和《針灸聚英》從火針的加熱方法、針刺手法、適應證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以《針灸聚英》的論述最為系統(tǒng)和全面,這標志著火針療法的成熟和完善[12]。近代賀普仁的《針具針法》一書對少針法有較詳細的論述,參考價值很大。
2.8 烙法 烙法,又稱火烙療法,是用燒熱的金屬器械,烙燙病變局部組織,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關于烙法的文獻記載,在晉《小品方》中有:“治有飲酒醉吐,牙后涌血射出,不能禁者,方取小釘,燒令赤,正注血孔上,一注即斷?!庇帧隘熝勰w肉生覆瞳子者方:取針燒令赤,灼著膚上,不過三爍縮也”。這里的“爍”即指烙法。晉代龔慶宣的《劉涓子鬼遺方》:“凡里有膿毒,諸藥貼不破者,宜用熟銅針于油火上燎透,先用墨筆點卻當頭,后以銅針淺淺針入,隨針而出膿者,順也?!边@種燒釘止血和燎針祛膿的方法雖未云“烙”,但其本質卻暗含“烙法”的含義。唐《千金方》有以燒鐵烙治瘭疽,《外臺秘要》有燒桑刀烙治蛇咬傷的記載;明代的火烙療法已用于治療眼部疾患,如《本草綱目》:“燒銅匙柄熨烙眼弦內,去風退赤甚妙?!鼻宕殉霈F(xiàn)火烙療法的簡圖,如高文晉的《外科圖說》;烙法此時已用于治療口腔疾患,如趙濂的《醫(yī)門補要》有記載以烙鐵烙治“舌下累累疙瘩”及“舌根當中生肉毬如櫻桃”者[7];近代《中醫(yī)大辭典·外科骨傷五官科分冊》有載以烙法治療乳蛾、喉瘤等喉科疾患者。
3 火療八法的作用特點和相互關系
3.1 炙、焫、熏、熨與灸法
炙是烘烤之意,焫為燒灼之法。炙與火相離,焫與火相著;炙法的作用緩和,與火保持一定的距離,易于控制,不易損傷局部皮膚;焫法是直接燒灼患處,刺激強烈,不易控制,容易造成局部損傷和感染。
熏法,是借助火的燃燒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發(fā)揮出來,作用于患處。熨法則是對火溫熱特性的運用,起到類似“恒溫”的作用;如器物熨,通過對石頭瓦塊的加熱再作用于人體,石頭瓦塊在加熱后可以暫時保存溫度,反復的熨燙患處即可達到類似“恒溫”的效果;藥物熨則是將某些藥物炒熱后再放置患處,藥物在炒熱后不僅借助火的熱力發(fā)揮出有效成分,而且藥物作為媒介來說本身就具有存儲溫度的作用,從器物到藥物的改變,這不僅是方法的改進,更體現(xiàn)在古人對火法運用的思考和進步。
《素問·異法方宜論》:“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蔽闹械摹熬臒x”二字,后世醫(yī)家多注解為艾火灼燒,如王冰、馬蒔等人。基于人們自身的認知經驗可知,“灸焫”治病,起初只取其溫熱以驅寒,并不限于什么特定的草;焫法是用火灼燒患處,燃燒的材料可能為樹葉、樹皮、樹枝及雜草等,況且早期的灸法有無使用艾葉也實難考證,故王冰、馬蒔等人的注解也未必可信,至于將“焫”和“灸”視為同一種火療法就更有牽強附會之嫌。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點燃,置于或接近于體表的穴位,通過燒灼、溫熨、借助灸火的熱力與藥力,透過皮膚肌肉,以溫通氣血,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現(xiàn)今意義上的灸法實際上是對炙、焫、熏、熨等火療法的綜合運用,是對以上四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如艾柱灸中的瘢痕灸,就是將艾柱置于體表燃燒、灸灼的一種方法,這實際上是對焫法(燒灼法)的運用;艾條灸中的溫和灸,是將艾條一段點燃,對準施灸部位,距0.5~1.0寸進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疼痛而無灼痛的方法[13],這種灸療法當屬炙法和熏法的結合;而太乙針灸和雷火針灸兩法更是對熨法的發(fā)展。也可以說灸法是一種綜合療法,灸法的出現(xiàn)也打破了火療法單一的模式。
3.2 熨、燒針與烙法
由于受科技條件的限制,古時候的熨法所采用的材料多為石頭、陶瓷、瓦塊等,大多形狀不一、質地不均、易于損壞,在實際的應用中并不方便。直至金屬工具的出現(xiàn),才改變了這一現(xiàn)狀,燒針所采用的針具較之石頭、瓦塊等更為精細,操作更趨簡便,尤其是更適合微小部位的操作。
烙法與燒針法相似,其選用的物質載體同樣為金屬器械,形狀較針具寬厚,而有的烙法所選用的工具即為金屬針具。烙法與燒針法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兩者作用于機體的部位不同,烙法作用于體表,肌膚表層,燒針法則要穿透皮膚表層,作用于肌肉、纖維層。
3.3 溫針與灸法、燒針法
根據(jù)對溫針法的定義可知,溫針法實際上就是針刺和灸法的結合運用,適用于既需要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F(xiàn)代的針灸學將溫針法歸納到灸法中,稱為溫針灸。
溫針與燒針法,兩者同屬針刺療法的一種,也都借助了火的溫熱特性,但操作方法和適應癥候則差異較大。然而亦有部分醫(yī)家將溫針與燒針法等同,如明·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溫針者,針用必先燒其溫以去其寒性也。”清《醫(yī)宗金鑒》有:“燒針即溫針也?!痹凇秱摗肺灏娼滩闹幸嘤小盁樣址Q溫針”[14]之說。我們認為,此三家之說欠妥,溫針與燒針法是2種不同的火療方法,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4 討論
現(xiàn)代的火療法與古時已大為不同,古時的炙法已很少應用,焫法則完全被灸法所取代,熏法與熨法僅見于偏遠的山區(qū),尚有極少數(shù)民間醫(yī)生在使用這2種火法,溫針、燒針、灸法則形成了獨立的針灸體系,烙法尚應用于醫(yī)治口腔、咽喉及某些皮膚外科疾患。現(xiàn)代民間所指的“火療”實為火龍療法,是通過在人體上燃燒大火,并輔之以藥液,對人體的肌表進行加熱治療,從而達到祛病、健身、養(yǎng)生等作用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F(xiàn)代的“火療”是“灸法”“熏蒸法”與現(xiàn)代醫(yī)學“透皮吸收技術”相結合的綜合療法[15],舉凡虛寒性疾病、外感風寒濕邪以及跌打損傷導致氣血經脈痹阻的疾病都可以采用此法。
火療法源于古人對用火實踐的探索,與疾病斗爭經驗的積累,并伴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中醫(yī)學的進步而不斷成熟,漸趨完善乃至融合??萍嫉娜招略庐悾淖兞巳藗兊纳?,同樣也帶動了醫(yī)學的變革,“火力”時代已經遠去,火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也漸漸成為歷史,現(xiàn)已進入“電療”時代,但對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手段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火療法的身影,如:古時的炙(烘烤)、焫(燒灼)法與現(xiàn)代的烤電、放療法;古時的熏法與今日的霧化吸入法;古時的熨法與今日的熨帖法、磁療法;古時的燒針、溫針法與今日的電針法;古時的艾灸法與今日的電灸法;古時的烙法與今日的電刀燒灼法等。探本溯源才能做到繼承和發(fā)展,乃至創(chuàng)新;對古代火療法歷史源流的回顧,不僅是對于明確火療法的源流、分類、操作方法的演變與應用,還是對中醫(yī)外治法的豐富,以及對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啟示與應用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壽撰,裴松.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1:694-695.
[2]嚴健民.論古老的火炙療法[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13(2):52-53.
[3]康善平.從火逆證看火療法在《傷寒論》中的應用[J].國醫(yī)論壇,2000,15(4):7.
[4]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519-520.
[5]周德生,何清湖.馬王堆醫(yī)方釋義[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5:115-166.
[6]洪宗國.艾灸溯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4):47-51.
[7]唐漢鈞.中國民間外治獨特療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85-86.
[8]劉道清.中國民間療法[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87:464-465,313-315.
[9]張仁.灸法的歷史與現(xiàn)狀[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4,2(6):466-473.
[10]葉成鵠,韓碧英.灸法的臨床應用 第七講 溫針灸[J].中級醫(yī)刊,1989,24(12):46-50.
[11]許淑芬,王守滿.《傷寒論》中溫針與燒針辨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2,8(1):9-10.
[12]耿志國.火針療法初探[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5(4):9.
[13]孫國杰.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535-536.
[14]李培生,劉渡舟.傷寒論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52-53.
[15]楊俊剛.火療[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