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鋒
摘 要:作為“晚清中興名臣第一人”,曾國藩在長期的人才選用實踐中歸納確立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原則與標準,這些落到實處對他一生的事功裨益甚為明顯。本文依托曾國藩傳世的一百三十余萬字的日記,發(fā)掘大歷史中的小細節(jié),試圖展現(xiàn)一位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履行于人生事業(yè)中的經世致用者的側面,發(fā)掘其身上展現(xiàn)的人才學選用實踐意義。
關鍵詞:曾國藩日記;人才學;實踐意義
曾國藩是清代著名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其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出將入相,功勛卓著。顯著輝煌的背后是他善于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才的精神實踐?!肚迨犯濉氛f曾國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推薦選拔者,不可勝數(shù)。一見則品目其材,悉當?!倍鴵断孳娭尽返葧y(tǒng)計,曾國藩推薦保舉的下屬有千人之多,成才揚名者四百六十多人,三品以上官員七十多人,總督巡撫四十余人,這些人對當時的軍政外交大有助益,而對晚清政治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坊間將《冰鑒》這類命相書的作品歸之于其名下,則更加增添了曾國藩選人的神秘色彩。而撥開這些浮于表面的附會,秉承祛魅精神去借鑒成功的經驗,最好的一個方式之一就是通過曾氏的日記去接近他內心較為真實的看法與日常記錄。
一、高度重視選用問題
基于對中國文化的深刻領悟和幾十年的人世積累,曾國藩清醒地認識到選拔辦事有歸納、有著落,又能幫助他人的人對于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不難想象,嗜好閱讀中國古代歷史的他,會不以劉邦評價“興漢三杰”的故事作為自身的榜樣:“氣類孤則大事不成。非劉邦,三杰皆不杰也;而非三杰,則劉邦亦非漢高祖亦!”。在同治三年三月十四日的日記中,時任兩江總督協(xié)辦大學士的曾國藩就高級官員的日常工作總結為“察人看稿治公事”,將“察人”置于頭等重要的位置。而在帶兵建軍方面,反復強調“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薄ⅰ皫в轮?,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guī),講求戰(zhàn)守次之?!?。咸豐九年九月初六日的日記記錄他與友人李榕討論營務工作時講“論營務處之道,一在樹人,一在立法。有心人不以不能戰(zhàn)勝攻取為恥,而以不能樹人立法為恥?!倍际前堰x拔人才作為軍事活動中的根本與長遠大事來抓。
二、不斷歸納選用實踐經驗
作為一個謀辦大事的有心人,僅以對太平天國軍事活動期間的日記而論。我們可以看到曾氏不斷在選用人才的實踐中進行經驗歸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才觀。咸豐八年六月初六他整理當年三四月間的思考如下:“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福相,心存濟物是福相。”咸豐九年三月初八日更是濃縮為十二字:“溫《韓信傳》。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惡,美者曰長、黃、昂、緊、穩(wěn)、稱,惡者曰村、昏、屯、動、忿、遁。”同年十一月初八日重新歸納又是:“細參相人之法:神完氣足,眉聳鼻正,足重腰長,處處相稱。此四語者,貴相也,賢才相也?!痹谄浜髮τ诔醮我娒娴臓I哨一級軍官的簡單記錄中,可以看見這套觀念的實踐,尤其在眼神方面:“眼圓而動,不甚可靠?!?、“目動言肆”、“目小,睛無神光”、“目小有精光?!薄ⅰ澳抗鉂u散”……可以說十分關注從眼神中觀察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在閱人無數(shù)的過程中總結出了最上稱的“眼有黃光”的認識點。再配合挺拔緊束有力量等指標,曾國藩為湘軍選拔了大量具備優(yōu)良素質的基層一線作戰(zhàn)軍官。
三、選用實踐中的交談運用
除了與當時命相風氣難脫干系的表面觀察,曾國藩十分注重在交談中的個人信息獲取,通過初次和隨后的交談,將人員進行劃分歸類,以劃圈或三角符號進行標記。在這方面,以見基層軍官為例,一般記錄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年齡,二是籍貫,三是入伍年份,四是軍營經歷,五為家中情況,六為面談時印象。就細節(jié)而言,曾國藩問及個人薪水問題還有小槍、抬槍、劈山炮等火器的“食藥”情況,這里明顯是根據當時武器使用的實際,考察軍官對于武器使用的熟悉程度,由此判斷其是否精力都花在了作戰(zhàn)方面。而咸豐八年九月二十五日,詢問家人情況,記錄軍官胡中和“八月娶妻,漂亮”并畫三個圈,又咸豐八年十月初六記錄軍官沈寶成有“兄弟四人,二在濠頭堡陣亡,三在嶺東陣亡,四弟十三歲?!钡募彝デ闆r,可算是間接地進行了人員政治審查并初步確認了其戰(zhàn)斗力動機(如對于家庭的責任感)。在中國歷史中,直接任命父兄死于敵手的子弟成為復仇者的故事不勝枚舉,這樣的軍官相對而言因為血親遇害的關系而不太可能出現(xiàn)變節(jié)的情況。通過這些細節(jié)交談,曾氏的判斷就更加容易得到校正而避免某些浮于表面的偏差了。
四、辯證務實的選用實踐
作為曾經的理學家,曾國藩在組織湘軍的實踐中培養(yǎng)了十分務實的人才觀。具體表現(xiàn)在不追求過高的選人眼光。首先他從來不相信有所謂的全才,認為書上所說的“百長并集,一短難容”的 “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詞。所以除了提倡選人的不拘一格,反對以出身資歷衡量人才外。其次,雖然也“夢想”與“焚香”求得有具有忠義血性的軍官,倡導全體人員有“講求將略,講求品行,并講求學術?!钡娜松非?。但他還是能看到“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求勇敢之將易,而求廉正之將難”的現(xiàn)實,所以他能夠深刻理解實踐用人中的不求苛細,妥善處理發(fā)生在陳國瑞、劉銘傳之間的奪槍事件。在曾國藩日記中,少數(shù)軍官由于五短身材或者面帶哭相不為他看好,可能影響未來的升遷,但鑒于當時前線作戰(zhàn)人員持久大量的損耗,日記中并無將他們立即淘汰的記錄。而某些像咸豐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記載的葉明瑞這樣的軍官:“面麻小樣,狡詭能戰(zhàn),形模似三花臉?!?,這些描述雖然并不符合儒家世界對于一流人才的描述,但曾氏出于實際作戰(zhàn)的需要,還是看重他們的實戰(zhàn)能力(如兵以詭道)予以使用??紤]到“兵事畢竟歸于豪杰一流”,只能暫時放棄某些儒家原則,根據戰(zhàn)場需求,與其選“奉命惟謹,臨大難而中無主”的人,還不如選擇 “悍鷙之士”。這些務實的態(tài)度,不能不說是出自曾國藩對于中國古代歷史長期親炙的一個結果?!妒酚洝分械氖鍖O通就是推薦群盜壯士去為劉邦斬將搴旗,而劉邦也是在戰(zhàn)爭年代痛恨說空話的儒生。所以,曾國藩在日記中體現(xiàn)出來的切合實用的務實態(tài)度都是可以隨著時空變化工作重心調整而適時變化。既不要求過高導致無人可用,又能在特殊時空條件下選擇合用人才。
總而言之,我們在人才學選用實踐中,也應當參考曾國藩這些基本態(tài)度和根本方法,從而在新時代新情況面前找到與當下對應切實有效的新方法,取得以史為鑒的人才學實踐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岳麓書社,2014年7月;
[2]戰(zhàn)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譚伯牛著,岳麓書社,2016年6月;
[3]曾胡治兵語錄,蔡鍔輯錄,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11月。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人力資源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