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季·心理篇 陳雅川
愛上幼兒園第1步
對幼兒園充滿期待
“分離焦慮”作為入園綜合征的最明顯特征,幾乎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它是孩子離開依戀對象的一種不安全感。其實,分離焦慮非常正常,是兒童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而且可預期的焦慮和可控的依戀,是親子關系健康最強有力的證據(jù)之一?!澳吧箲]”則與“分離焦慮”有關但又有所區(qū)別?!澳吧箲]”是孩子因接觸到新環(huán)境而感到的緊張,新環(huán)境對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要求與他們原有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往往會產(chǎn)生矛盾,從而形成一定的心理沖突。孩子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接受的信息多了,面臨的問題也變得比較復雜。這時,孩子心理安全的平衡被打破,產(chǎn)生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從而出現(xiàn)哭鬧焦慮等反應。
除了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家長的焦慮情緒同樣影響著孩子情緒的不穩(wěn)定。入園初期家長總有許多不放心的理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還是戀戀不舍,總希望再抱一抱,長時間在教室門口、窗口張望,生怕有個閃失。其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對幼兒園還沒有建立信任態(tài)度,總是擔心教師責任心不強、沒有愛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得不到悉心的照顧。當孩子回到家里,家長又忍不住問長問短,“寶寶吃飽了嗎”“有人欺負你嗎”“喜歡老師嗎”,關心孩子的同時,其實也在傳遞成人的焦慮和擔憂。這些現(xiàn)象都會影響甚至加重孩子的陌生焦慮,延長入園適應周期。
馬斯洛認為人有5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兒童期則對應兩種基本需要,一是安全需要,二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其實剛入園的孩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歸屬和愛的需要。家長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對幼兒園產(chǎn)生期待感,傳遞幼兒園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爸爸媽媽還可以通過幼兒園老師了解班上有哪些小朋友是住在同一小區(qū)或鄰近地區(qū)的,互相聯(lián)系,彼此串串門或相約在雙休日共同到郊外或游樂場玩耍。當孩子有了熟悉的伙伴一同上幼兒園,陌生焦慮就會被大大緩解。
愛上幼兒園第2步
同伴交往,不焦慮
談起社交問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則會受到“縱”和“橫”兩種社會關系的影響,“縱”主要指親子交往,“橫”則是指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入園前,以縱向關系為主的家庭生活,家長可能會更多地順從孩子,而這些無意識的行為形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為了幫助孩子適應入園,家長可關注這段時期內(nèi)孩子社交關系的擴展與轉(zhuǎn)化。比如,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先營造出一種平等的親子交往模式。此外,多創(chuàng)造孩子間合作互助的機會,同伴交往為孩子贏得了實踐社會交往技能的平臺,有利于孩子與在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自我概念。角色扮演游戲就是孩子之間練習交往行為,形成同伴交往觀念的一種最佳游戲形式。在游戲中,孩子逐步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理解別人的觀點和意圖,通過討論甚至還會共同解決一個問題,由此建立友誼。這一過程,孩子的觀點采納能力得以鍛煉,逐漸擺脫思想的“中心化”。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孩子得到的認可和接納,同樣也滿足了歸屬和愛的需求。
愛上幼兒園第3步
清晰流暢的語言表達
孩子的語言能力與其社會交往程度直接相關,在孩子的入園適應過程中也非常重要。由于詞匯量不夠豐富,表達能力有限,3歲以下的孩子在敘述一件事情時,往往不能連貫地按一定邏輯順序進行,想到哪說到哪,內(nèi)容斷續(xù),與此同時還伴有手勢、表情、語氣等。這需要聽者根據(jù)當時的情境,審察手勢表情才能“聽”懂,這就是“情境性語言”。據(jù)研究,直至6歲,孩子語言中情境性語言的占比仍維持在50%左右。如果孩子在語言交際中,過多地借助手勢和面部表情來替代語言表達,長此以往,就會影響語言的正常發(fā)展。如:孩子把嘴張開,并發(fā)出“啊啊”的聲音,大人就急忙給孩子拿他愛吃的東西;孩子用手指向玩具,只要說“給我”,大人就立即給其相應的玩具。
當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轉(zhuǎn)換,溝通對象由熟悉其情境指代的父母,變成為面對30個孩子的老師和那些與自己同等語言發(fā)展的同伴時,這種非言語替代表達的問題就會更加凸顯。如果孩子不能夠明確闡述自己的需求,可能會被老師忽視。如果和同伴無法通過積極溝通解決游戲沖突,可能無法體驗到群體游戲的樂趣,也無法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對此,在入園前甚至語言發(fā)展初始,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充分發(fā)展語言表達的準確指代性。
首先,家長應做好語言示范,這其中包括了清晰指代、完整語序、積極表達。其次對待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裝糊涂”,即在與孩子的語言溝通中,對孩子的一些手勢、表情和簡單的“啊啊”聲裝著不懂,迫使孩子掌握并習慣使用準確的言語表達方式。如:孩子用手指著書架上的玩具,用懇求的目光看著你,這時別忙著給他取玩具,而是裝糊涂,問他要什么,也可以通過反問的方式,為其示范正確的描述方式:“告訴我,你是要書看呢,還是要小熊玩具?”長此以往,對那些懶得說話的小朋友,既能幫助他充分掌握情境性語言,又能激發(fā)起他主動表達的積極性。
針對入園適應,家長可在孩子入園前和開始的一學期,盡可能和孩子多溝通,運用語言描述幼兒園的生活、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直接示范給孩子在不同情況下,如何向老師和小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訴求。例如,想喝水了就要說“老師,我想喝水”;想加入游戲,可以直接問小伙伴:“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在語言表達和情境練習方面,繪本是一個非常棒的道具。繪本可以通過語言和圖畫的匹配,直接提升幼兒的詞匯量,通過故事的發(fā)展強化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運用的效果。推薦爸爸媽媽們在入園適應期,有針對性地與孩子一起其讀同類型繪本,比如《湯姆上幼兒園》,在故事中與孩子一起面對幼兒園的新生活。
愛上幼兒園第4步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3歲的孩子同時具備事事都要自己干的獨立欲望,和時時纏著媽媽撒嬌的強烈依賴性。這一時期,是孩子獨立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善用這一時機,適當?shù)亟o孩子提供獨立生活的機會,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蒙臺梭利認為,秩序是生命的第一要義。秩序感的建立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建立對生活常規(guī)的安全感,增強孩子的邏輯能力。因果關系則是最基本的邏輯能力。比如,尿在褲子里褲子會濕、玩具不整理好會踩到摔倒或下次找不到。通過讓孩子了解到各類事件的因果關系,從自我思維判斷的角度來規(guī)范行為,從而建立自律。溺愛孩子的長輩常常會說:他還這么小,懂什么。當然要我?guī)退?,或者容忍他的任性。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寶寶學會了走,他就樂意走來走去,幫大人拿東西;一旦學會了用勺子去盛飯,他就想挑戰(zhàn)用筷子去夾菜。相信孩子是一個獨立思考、有行事能力的個體,即使他還不到3歲。
下面羅列了3歲寶寶可以具備的獨立生活能力。當然,談到月齡并不是要攀比,只是說明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孩子一直在成長,能力一直在加強。
最后,為了讓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家長還應詳細了解幼兒園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如接送的要求、請假的手續(xù)等。因為建立常規(guī)不僅僅針對孩子入園適應,也不僅僅關乎幼兒。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成員之一,入園適應是一個小小家庭需要共同面對的事件。請和孩子一起從內(nèi)心迎接一個新環(huán)境,擁抱每一個新伙伴,適應所有的新事物。
入園季·健康篇 葉芳
每年入園季后的第。一個月,兒科門診都會遇到很多因為患病前來開假條的家長和孩子。
也有家長常常抱怨,寶貝原來身體棒棒的,上了幼兒園后三天兩頭生病,這到底是怎么了?寶寶生病,最著急的當然是爸爸媽媽了。這里有一份入園季患病寶寶家庭護理全攻略,快收下來吧!
寶寶得了手足口病,怎么辦?
診斷:手足口病
寶寶姓名:樂樂
年齡:3歲
生理不適:發(fā)燒,手掌、腳掌、屁股起皮疹,嘴里起水皰。
診斷:手足口病
你應該這樣做:
建議請假在家多休息。飲食上可以吃一些溫涼稀軟的食物,比如溫粥、湯面條、米糊、果昔、牛奶酸奶等等。體溫過高(通常腋溫高于38.5℃)同時伴有身體不舒服時,可以口服退燒藥或使用退熱栓。
醫(yī)學科普小課堂:
手足口是一種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一般通過各種形式的密切接觸來傳播。在幼兒園里,小朋友容易通過手拉手等皮膚的直接接觸,或者手碰到口杯、手絹、玩具等間接接觸進行傳播。
患手足口病時,口腔黏膜起水皰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因為怕疼而不想吃東西。所以米糊、果昔這一類食物,用吸管喝可以避免咀嚼時刺激口腔黏膜進而減少疼痛。它在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疹不癢、不疼、不結痂、不留疤,最多只是半個月之內(nèi)外觀上的不美觀。
手足口病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少部分患有手足口病的寶寶會發(fā)展為重癥,因此預防這種疾病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要養(yǎng)成勤洗手的習慣。勤洗手是第一道防線,防止病毒通過手進入我們的身體。特別是在吃飯前、上廁所前后,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洗手。不僅僅是寶寶,爸爸媽媽等照顧者同樣需要勤洗手,千萬不要成為病毒的媒介。除了洗手,另一個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手足口疫苗。5歲之內(nèi)一共接種兩劑,兩劑間隔1個月。
寶寶得了水痘,怎么辦?
診斷:水痘
寶寶姓名:圓圓
年齡:4歲
生理不適:發(fā)燒,身上長了一個一個小
水皰,特別癢。
診斷:水痘
你應該這樣做:
請假在家休息,多喝水,修剪指甲,皮膚特別癢的時候不要摳破小水皰,在水皰的部位涂上止癢的爐甘石溶液。體溫過高時,可以吃退燒藥,可以洗溫水澡。
醫(yī)學科普小課堂:
水痘是一種經(jīng)呼吸道飛沫傳播或直接傳播的疾病。在幼兒園里,如果一個小朋友得了水痘,跟其他小朋友手碰手,臉碰臉,都非常容易傳染其他人。因此,如果發(fā)現(xiàn)得了這種病,要乖乖待在家里休息。
水痘的皮疹可侵入到皮膚的真皮層,也就是說一旦摳破,很有可能會留疤。如果想美美噠,要忍住不抓撓,讓爸爸媽媽給涂點止癢收斂的外用藥。
這種病是一種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嚴重傳染性而又可能轉(zhuǎn)變成為重癥疾病,有的病例甚至需要住進重癥監(jiān)護病房。然而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物能夠治愈水痘,主要是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來形成抗體對抗病毒。如果能提前接種水痘疫苗,則可以為寶寶提前穿上一層“防護服”,為寶寶身體提前準備好水痘抗體,以對抗可能入侵的病毒。水痘疫苗一共接種兩劑,分別是1歲半和4歲,別忘了一共要打兩針哦。
寶寶上呼吸道感染了怎么辦?
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寶寶姓名:熙熙
年齡:3歲半
生理不適:發(fā)燒,全身不舒服,食欲差,睡覺不踏實。
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你應該這樣做:
建議多喝水,及時清除鼻涕,如果伴有嚴重鼻塞,可以使用海鹽水噴霧或滴鼻液,緩解鼻腔黏膜腫脹。體溫過高(通常腋溫高于38.5℃)同時伴有身體不舒服時,可以口服退燒藥或使用退熱栓。
醫(yī)學科普小課堂:
絕大部分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各種病毒和細菌引起的。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負責保衛(wèi)身體,免受細菌、病毒等傳染病原的侵害,可以說是體內(nèi)的護衛(wèi)隊。寶寶的免疫系統(tǒng)尚未完全成熟,這也是為何幼兒園里一個小朋友感冒,其他人很可能跟著感冒的原因?,F(xiàn)在很多寶寶容易偏食,營養(yǎng)不均衡會造成肺和消化道黏膜變薄,抗體滴度降低,影響人體防御功能。各個種類、各種顏色的水果蔬菜中都含有包括維生素C在內(nèi)的水溶性維生素,能增加噬菌細胞的數(shù)量,強化免疫細胞活力;建立和維護黏膜、膠原組織,以幫助傷口痊愈。此外,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對于維持免疫力和疾病康復都非常重要。因此,一旦患病,最好在家里休息,以免交叉感染哦。
寶寶得了皰疹性咽峽炎怎么辦?
診斷:皰疹性咽頰炎
寶寶姓名:咘咘
年齡:4歲
生理不運:發(fā)燒,嗓子疼,
上顎有小水庖,食欲差。
診斷:皰疹性咽峽炎
你應該這樣做:
若寶寶有發(fā)燒且身體不舒服,可以口服退燒藥或使用退熱栓。嗓子疼痛期間,建議多喝涼白開水,用淡鹽水漱口,口服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促進黏膜愈合。
醫(yī)學科普小課堂: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但傳染性很強??谇火つて鹦∷挄r,寶寶會因為疼痛而嚴重影響進食?;疾∑陂g適合吃一些溫涼的流質(zhì)食物。多喝涼白開,可以緩解疼痛,同時沖刷創(chuàng)面,預防繼發(fā)感染。這種疾病的病原體是一種腸道病毒,通過消化道入口傳播。
因此,勤洗手是預防這一類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患兒寶寶的餐具、口杯等入口的器具需要消毒,做到切斷一切傳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