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劉杰
摘 要: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實現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加強教師流動對于加強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xiāng)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運用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方法,對1998年至2017年我國有關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數據分析發(fā)現,我國在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中,研究文獻近兩年出現減少趨勢。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鄉(xiāng)村教師、流動教師和資源配置的研究,教育政策和對策的研究,教師輪崗及其制度的研究等方面。
關鍵詞:教師流動;教師輪崗;政策;知識圖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69(2018)06-0007-06
一、引言
教師資源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和實現個人發(fā)展,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差距本質上是由于高質量教師資源投入不公平所致。我國對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傾斜并沒有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的教育質量差距,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解決教師資源的差距。[1]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是實現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關鍵,[2]提高農村教師隊伍質量成為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提高與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的突破口。[3]由于教師在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學業(yè)發(fā)展和身心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非常重視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在教師資源分配中對弱勢群體合理傾斜,調整分配格局,實現區(qū)域配置公平、城鄉(xiāng)配置公平,從而改善教育發(fā)展不公平的狀況。
我國從1996年以來,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動教師資源均衡發(fā)展,如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特崗教師計劃、免費師范生培養(yǎng)政策、國培計劃等,從行政角度推動教師資源流動,實現城鄉(xiāng)教師資源均衡配置,促進農村地區(qū)、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提升。教師資源流動政策目的在于,消除義務教育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均衡,提升教師均衡發(fā)展;提高教師工作熱情,培養(yǎng)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打破教育封閉,增強辦學活力。[4]但是,受到教育系統(tǒng)各要素以及政府部門、學校、教師等主體的主客觀因素影響,教師流動政策的實施出現了執(zhí)行活動及結果偏離原有政策預期目標的失真行為,并沒有達到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的目的,沒有實現薄弱地區(qū)和學校教育質量提高的目的。[5]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對教師流動政策的研究數據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探究教師流動政策研究關注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預測教師流動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以補充和完善教師流動政策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樣本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CNKI)為主要數據來源,以教師流動、教師配置、教師均衡、教師交流、教師輪崗、教師輪崗制、校長輪崗等為關鍵詞,以政策為主題詞,檢索1998年至2017年期間發(fā)表的文獻,共得到415篇期刊文獻,剔除會議通知、新聞文章、征稿簡介、重復發(fā)表的文章,剩余396篇期刊文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獻計量方法和詞頻分析方法對所選樣本數據進行分析,主要探究某學科領域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研究主題、研究熱點變遷做定量和質性分析。利用軟件CiteSpace 5.0對樣本數據進行共現關鍵詞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形成研究熱點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據此分析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發(fā)展現狀和熱點分布。采用詞頻探測技術進行突現主題詞圖譜分析,生成代表研究前沿的可視化知識圖譜,以探測該領域的研究前沿。最后,利用CiteSpace 5.0生成關鍵詞以及聚類結果的時間軸可視化圖譜和時間線可視化圖譜,主要研究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熱點的歷史演化過程。
三、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知識圖譜
(一)研究熱點的靜態(tài)知識圖譜
關鍵詞高度概括了科研文獻的內容與核心,表示了科研文獻的關注點和研究主題,是文獻計量研究中常用的指標之一。如果某個關鍵詞被使用的頻次非常高,則表明該主題內容是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因此,對高頻關鍵詞做統(tǒng)計分析能夠幫助研究者把握和探析相關主題的研究熱點。
在我國教師流動政策研究方面,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教師交流、學校、教育公平、教師輪崗、城鄉(xiāng)教師交流等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高,且共現頻次大,例如,教師流動和義務教育這兩個關鍵詞共同出現16次,教師交流與義務教育這兩個關鍵詞共同出現6次。教師流動和義務教育在關鍵詞共現網絡中處于核心位置,是目前學界主要關注的研究熱點。
首先,教師流動政策主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而制定和實施,參加流動的對象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師和校長,而且流動教師和校長主要來自公辦學校。教師流動制度是由政府機構施行的義務教育階段中公立中小學教師的人事制度安排,包括城鄉(xiāng)教師輪換制和區(qū)域教師輪換制、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流動中人事關系隨遷和保留等[6],不涉及其工作單位轉變、職業(yè)轉變等自然流動現象,且未涉及私立學校教師的流動或流失。
其次,教師流動政策的制定旨在促進教師交流,尤其是促進城鄉(xiāng)之間的教師交流。通過不同區(qū)域、不同質量等級之間的教師流動,一方面補充鄉(xiāng)村和薄弱學校的師資短板,解決農村教育師資薄弱問題;另一方面加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素養(yǎng),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學校、薄弱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帶動農村學校的師資發(fā)展。教師交流是日常教師培訓的主途徑,優(yōu)質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將其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文化等帶入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則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風范成為農村學校的示范型優(yōu)質培訓資源,[7]幫助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質量。
再次,教師流動政策的價值指向教育均衡發(fā)展和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根本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教師資源是教育資源的核心,教師流動就是通過重新配置優(yōu)質教師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8]教師流動政策努力推動教師資源在區(qū)域之間、校際之間的合理配置,提高弱勢學校的教學質量,實現義務教育的高位均衡。[9]
最后,校長教師輪崗及其制度建設成為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中比較重要的研究主題。校長教師輪崗是校長教師在城市(縣城)學校和鄉(xiāng)鎮(zhèn)(農村)學校、中心學校和邊遠學校、優(yōu)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進行科學、合理、有序雙向流動。[10]教師輪崗制是以教師發(fā)展、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為目的,教育行政部門有計劃地組織實施不同學校間教師交流任教的制度,成為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調配師資、遏制“擇校熱”、促進中小學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新舉措。[11]校長教師輪崗制度和機制建設是有效實施輪崗的保障,對職能劃分、權責分配、輪崗形式等進行明確的規(guī)范,有利于高效實施教師流動,推動教師流動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研究熱點的動態(tài)演化分析
1.期刊文獻和高頻關鍵詞的年度分布
首先分析教師流動政策研究期刊文獻的年度分布,如圖1所示。從1998年至2007年,研究文獻增長緩慢。從2008年開始,期刊文獻的發(fā)表數量開始快速增加,到2015年達到頂峰狀態(tài),之后的兩年內文章數量開始減少。根據文獻發(fā)表情況,將我國教師流動政策研究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8年至2007年,屬于研究的起步階段;第二階段為2008年至2017年,對教師交流政策的研究快速發(fā)展并逐步完善。這兩個階段與我國義務教育師資城鄉(xiāng)均衡配置政策的初步確立和體系形成兩個發(fā)展階段相對應。[12]
在第一階段,研究文獻中出現的關鍵詞和時間分布如表1所示。該階段研究者主要針對基礎教育教師輪崗及其制度建設開展研究,目標是為了實現師資配置均衡化,通過教師流動,改善農村教師培訓模式,提高鄉(xiāng)村教育質量。同時,研究者通過介紹日本、美國等國際上有關教師流動實踐,對中國教師流動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實施具有借鑒作用。
為有效推進教師輪崗政策,通過立法使教師輪崗和教師流動具有法律保障,實現教師流動的法制化,是該階段研究者提出的重要建議。這一階段我國相繼出臺一些政策法規(guī)以推動教師流動,切實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例如,1999年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骨干教師向農村和薄弱學校流動有了具體指示。2002年,教育部在《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十五”計劃》中提出建立教師轉任交流制度。2003年,國務院發(fā)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強調建立區(qū)域內城鄉(xiāng)“校對?!苯處煻ㄆ诮涣髦贫龋訌姈|西部地區(qū)教師之間的交流。2006年我國修訂并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要均衡配置縣級教師教育資源,促進薄弱學校發(fā)展。
在第二階段,教師流動政策的研究文獻增加迅速,關鍵詞的數量迅猛增加,由第一階段的49個增加到754個,可見有關教師流動政策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主題逐漸細化、深入。2008年至2017年期間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其中義務教育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最高,其次為教師流動、教師交流、教師輪崗、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等。研究者由關注基礎教育轉變?yōu)殛P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流動,教師流動政策開始聚焦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教師輪崗仍然是教師流動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教師流動政策中不斷強調的內容。
2008年至2017年期間,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教師流動政策,如2010年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2012年發(fā)布的《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15年發(fā)布的《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和2017年發(fā)布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等,都大力強調不斷完善教師流動體制機制,加快了教師流動政策體系化發(fā)展。
2.高頻關鍵詞的動態(tài)演化圖譜
為了分析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關鍵詞動態(tài)演化情況,在CiteSpace 5.0軟件中繪制出高頻關鍵詞的動態(tài)演化知識圖譜。從時區(qū)圖譜看,1998年至2007年我國教師流動政策研究文獻中出現的關鍵詞數量非常少,且關鍵詞比較集中,主要聚焦在教師流動、教師輪崗、教育公平、均衡發(fā)展、教師、基礎教育、教師輪崗制、中小學教師、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輪崗、政策、農村等研究前沿。2008年之后,隨著文獻數量的增加,關鍵詞數量也在激增,義務教育、教師交流、教育均衡、學校、城鄉(xiāng)教師交流、校長、教育均衡發(fā)展、教師輪崗制度、交流輪崗、教育政策、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教師資源等成為主要的關注點,是該階段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熱點前沿。從時區(qū)圖譜中可以發(fā)現教師流動、教師輪崗、教育公平、均衡發(fā)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等關鍵詞與2008年之后的很多高頻關鍵詞存在傳承影響關系,表明這些關鍵詞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是重要的研究主題。
通過繪制關鍵詞的突現視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演化過程。本研究中生成了7個突現關鍵詞,分別是基礎教育、鄉(xiāng)村教師、教師輪崗制、均衡配置、輪崗教師、城鄉(xiāng)教師和政策工具,如圖2所示。
根據突現關鍵詞的時間分布可把教師流動政策研究劃分為兩個階段,且兩個階段的時間劃分與前面有關文獻年度分布的統(tǒng)計結果一致。第一個階段為1998年至2007年,這一時期主要針對基礎教育的教師流動進行研究,通過制定政策以促進城市學校教師向農村流動,促進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帶動農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第二階段從2008年開始至今,研究的熱點在于加強輪崗教師、城鄉(xiāng)教師和鄉(xiāng)村教師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師輪崗制,切實提高教師流動效益,大力推動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
四、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聚類維度
(一)聚類分析
運用CiteSpace 5.0對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做聚類分析,從整體上把握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熱點主題,結果生成7個聚類,結合高頻關鍵詞的聚類分布情況,將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熱點的主要維度和主題界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聚焦于鄉(xiāng)村教師、流動教師和資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關注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教師流動及其機制、師資均衡配置、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鄉(xiāng)村教師和流動教師的角色適應等研究。在國家有關教師流動政策文本中,均強調通過教師流動、教師輪崗帶動農村薄弱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加強農村學校發(fā)展,實現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同時,在政策實施過程中還要關注流動教師的角色適應,為幫助流動教師明確角色定位、快速進入角色以發(fā)揮相應的作用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
二是聚焦教育政策和對策的研究,主要關注教師交流輪崗政策、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政策工具、政策執(zhí)行效果等研究。為有效推動教師流動,保障教育政策的合法性以及政策的有效實施,研究者通過內容分析法、調查法、訪談法等對教師流動政策文本以及實施現狀進行實證研究,發(fā)現政策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分析教育政策失真現象等,并提供相應建議和對策以改進教師流動政策。
三是有關教師輪崗及其制度的研究,主要關注學校、校長和教師在輪崗交流中的權責分配,教師輪崗存在的障礙、教師輪崗制度建設等研究。教師輪崗制度主要針對輪崗主體、輪崗范圍、輪崗方式、輪崗作用和目標、輪崗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對完善教師輪崗制度、切實推進教師交流輪崗、提高教師輪崗效益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熱點變遷分析
為探究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話題變遷以及標志性文獻,運用CiteSpace 5.0繪制了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熱點變遷的時間線圖譜。從時間軸圖譜看,教師流動政策研究重點關注鄉(xiāng)村教師、教育政策和對策等聚類主題。鄉(xiāng)村教師聚類主題的研究時間跨度較長,從早期的教師流動關鍵詞出現一直到2017年出現困境、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鄉(xiāng)村教師等關鍵詞,該主題一直成為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中的熱點話題。同時,教師流動困境、鄉(xiāng)村教師發(fā)展是當前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中的前沿問題。流動教師的研究同樣受到持續(xù)關注,而流動教師的角色適應以及教師流動實施路徑等成為當前研究流動教師主題時所重點關注的研究內容。
從聚類主題所包含的關鍵詞數量來看,鄉(xiāng)村教師、教育政策包含的研究內容比較豐富,而教師輪崗制度、對策、流動教師、資源配置和教師交流輪崗聚類主題的研究內容較單薄。從關鍵詞的共現關系和傳承來看,教師流動和義務教育與更多的關鍵詞存在共現關系,表明這兩個研究內容是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而且,基于這兩個關鍵詞衍生出了更多的研究問題。教師交流輪崗聚類主題的研究內容較少且研究點比較分散,直到2014年之后才開始關注教師交流輪崗及其障礙的相關研究。綜合7個主題的研究內容來看,在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上,人們主要關注教育政策的實施、教師輪崗制度建設、教育政策失真問題的解決、教師流動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實現路徑和機制等。
五、結論與啟示
通過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知識圖譜的繪制、聚類分析和研究熱點的變遷分析,可以發(fā)現教師流動政策研究貫穿教育均衡配置的始終,對加強鄉(xiāng)村教師培訓和專業(yè)發(fā)展,提高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教育質量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實現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在教師流動政策研究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加以拓展和深化。
一是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主題的范圍狹窄,需要拓寬研究領域范圍。目前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主要圍繞鄉(xiāng)村教師、教育政策和對策、教師輪崗制度、流動教師、資源配置和教師交流輪崗等主題,但是每一個維度下的高頻關鍵詞數量較少。這表明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主題和內容非常集中,沒有在橫向上拓展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范圍。而且,相關研究主題比較分散,研究內容比較零散,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后續(xù)研究中需要基于已有研究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研究主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領域,拓寬教師流動政策研究范圍。例如,在教師角色適應研究方面,可以從教師角色分類、教師流動對教師角色的影響、教師角色適應機制、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角色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促進教師角色適應的措施等多個方面開展研究。
二是具有高中心度的關鍵詞數量少,研究內容不深入、不深刻,需要從縱向上挖掘研究主題,不斷深化教師流動政策研究,深刻揭示教師流動政策研究的熱點主題。目前,教師流動和義務教育兩個關鍵詞的中心度高,對其他研究熱點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他關鍵詞的中心度均較低,并沒有圍繞主要研究主題形成深入研究,尚未形成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研究主題。在后續(xù)研究中需要堅持對該研究主題做深入分析,立足多種理論視角,從多個維度對教師流動政策執(zhí)行和效果評估、對教師輪崗制度建設和完善、對教師輪崗形式和方式、對教師流動路徑等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是在教師流動政策研究中主要從制度建設和完善、加強管理、統(tǒng)籌安排等方面提供建議和對策,需要加強教育信息化支撐教師流動的相關研究。將教師資源流轉到網絡空間,通過教師智力資源線上流轉,向農村學校輸送師資力量,利用“互聯(lián)網+”實現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教師走網是教師流動的新取向,實質是教師在網絡環(huán)境中共享智力資源[13]?;凇盎ヂ?lián)網+”,實現優(yōu)質師資在網絡學習空間中聚合,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服務遷移使教師的智力流動起來,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優(yōu)質資源的輻射能力和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在虛擬空間中幫助薄弱學校的教師發(fā)展和學生成長[14];另一方面實現師資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促進人力資源均衡分配。[15]
四是在研究方法上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加強量化研究。目前在教師流動政策研究方面定性研究、理論演繹等研究范式的文獻居多,但是在政策執(zhí)行、政策評估等研究方面需要使用調查、訪談、實驗、內容分析等多種量化研究方法,使得教育政策研究科學客觀,真實反映出教師流動政策實施現狀,準確探索教育政策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分析教師流動問題的本質原因,提供科學的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
[1]慕彥瑾,段曉芳.后免費時代西部農村中小學教師資源配置及使用困境:基于西部農村87所學校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6,(2):112-117.
[2]于海波.城鄉(xiāng)教師流動改革的多維審視與路向選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36-141.
[3]石娟,巫娜,劉義兵.加拿大偏遠地區(qū)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及其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17,(2):61-66.
[4]王昌善,賀青梅.我國縣域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制度:應為、難為與可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4):75-80,86.
[5]王昌善,胡之騏.我國縣域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制度的科學設計與有效實施[J].當代教育科學,2014,(24):24-25,46.
[6]杜新秀,戴育紅.公辦中小學教師流動意向調查報告:以廣州市H區(qū)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1):52-56.
[7]龍寶新.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取向的區(qū)域教師流動工作系統(tǒng)[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7,37(6):27-34.
[8]熊才平,汪學均.教育技術:研究熱點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5,(8):98-108.
[9]周國斌,楊兆山.論城鄉(xiāng)教師交流政策的完善與落實[J].教育研究,2017,38(11):100-104.
[10]徐玉特.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體制機制的困境與破解[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4):21-25.
[11]馬煥靈,景方瑞.地方中小學教師輪崗制政策失真問題管窺[J].教師教育研究,2009,21(2):61-64.
[12]薛二勇,李廷洲.義務教育師資城鄉(xiāng)均衡配置政策評估[J].教育研究,2015,(8):65-73.
[13]趙興龍,李奕.教師走網:移動互聯(lián)時代教師流動的新取向[J].教育研究,2016,(4):89-96.
[14]安富海.學習空間支持的智力流動:破解民族地區(qū)教師交流困境的有效途徑[J].電化教育研究,2017,(9):102-107.
[15]汪基德,劉革.教育信息化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J].教育研究,2017,(3):110-112.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Teacher Mobility Policy in China
XU Liujie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China 100875)
Abstract: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 is the key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flow of teachers is of great value to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By using the method of knowledge mapping visual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of Chinas research on teacher mobility policy from 1998 to 2017,and finds that there is a trend that research on it is decreasing in the past two years.The research topics are mainly focusing on rural teachers,mobile teacher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education policies and countermeasures,teacher rotation as well as on the teacher rotation system.
Key words: teacher mobility;teacher rotation;policy;knowledge ma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