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平 潘云智 汪幗英
摘 要:微信已經從單純的社交,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微信的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微信平臺的整合優(yōu)勢及其在學院運營中的作用。
關鍵詞:微信平臺;整合優(yōu)勢;協(xié)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09-0015-03
Abstract: WeChat nowadays has penetrated all aspects of life instead of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and the role of WeChat in college operations.
Keywords: WeChat platform; integrated advantag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倳浀闹v話在新時代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和針對性。微信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術語,而是一個蘊含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1]。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探索構建了全員化、多元化、立體化學生工作模式[2],發(fā)展建立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xié)同育人機制[3],本文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微信平臺為例,探討如何發(fā)揮微信平臺的整合優(yōu)勢,深入推進協(xié)同育人。
一、微信的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6.3%[4]。2017版微信影響力報告顯示,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微信不受時空和地域限制,能通過網絡同時發(fā)送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通訊及時、便捷,使用方便、互動性強,成本低廉。此外,微信還有語音對講、多人群聊、公眾平臺、朋友圈、“掃一掃”、“搖一搖”、“看一看”、“搜一搜”、“附近的人”、“漂流瓶”等新穎功能,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微信已成為時下年輕一代最受歡迎的獲取資訊、抒發(fā)情感、記錄生活、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根據騰訊公司調查,大學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占總用戶64.50%。據一份基于全國208所高校大學生微信用戶的統(tǒng)計,84.7%的大學生都在使用微信[5]。
微信極大地擴寬了大學生視野,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微信誕生后,迅速占據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微信的“附近的人”、“搜一搜”、“搖一搖”等功能擴展人際交往圈;另一方面微信具有強大的傳播功能,如訂閱公眾號、瀏覽朋友圈、互動評論等,從而拓展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新聞機構、商家、企業(yè)等的微信公眾號,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有選擇地進行關注,這為生活在校園中的大學生們打開了一扇了解社會的“窗戶”。此外,微信開發(fā)的購物、游戲、小程序、理財繳費、收付款等新功能越來越多,實用性和便利性進一步增強,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學生思維方式和使用習慣,極大的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
微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首先,隨著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在微信上交流更是樂此不疲,許多學生沉溺于虛擬的微信社交娛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不愿開口,交際能力不強,甚至逃避現(xiàn)實溝通交流,逐漸養(yǎng)成孤僻性格。其次,“互聯(lián)網+”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特點是“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新聞發(fā)言人”,大量不實信息、負面新聞、錯誤價值觀的涌現(xiàn),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此外,隨著網絡技術普及和網民數(shù)量激增,社會上利用微信進行詐騙或傳銷等違法犯罪時有發(fā)生,而大學生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分辨能力不強、心理不夠成熟,往往容易上當受騙,特別是在微信朋友圈里以代購、求職、交友、借貸等為目的騙取財物,成為了大學生群體被騙的重災區(qū)。
二、微信平臺的整合優(yōu)勢及其在協(xié)同育人中的作用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xiàn)信息系統(tǒng)的資源共享和協(xié)同工作,其主要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微信公眾平臺因其操作便捷、內容豐富、推送及時、以一對多等特點,因而在學院運營中具有獨特的整合優(yōu)勢。筆者認為,微信可以通過拓展4個交互空間,把教學、科研、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基層黨建、思想建設、文化建設、學生成長、安全管理等工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整合優(yōu)勢,獲得協(xié)同育人的整合效果。
(一)拓展教師-職員-學生的交互空間
服務學生本身就是高校所有專業(yè)教師、行政教輔人員工作職責中的重要因素和首要任務,但在日常事務性工作日益繁重的情況下,與學生之間的實際溝通交流相對較少[2]。雖然,高校教師和行政教輔人員會經常向學生講,“如果同學們有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歡迎跟我交流”,但事實上,這種“交流”難以成為自覺,即使有也大多屬于“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缺乏精神層面的交往[6]。有了微信公眾平臺的支持,教師及行政教輔人員的常規(guī)工作(如布置作業(yè)、通知提醒等)可以通過微信進行,學生也可以隨時給教師留言提問,增加互動機會;既可群發(fā)和群聊,提高效率,又可進行點對點的私密性對話,互動關系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交流,還包括精神和情感層面的交流。海洋科學學院線上線下結合,推進教師、職員、學生之間的互動:實施雙班主任制和師生午餐會制度[3],為大一新生各班級配備專業(yè)班主任(由教師擔任)和副班主任(由行政教輔人員擔任),每學期開展3~4次班級活動,面向大一和大二學生,每2~3周舉行1次師生午餐會,每次活動均形成記錄表,通過微信平臺打造海洋班風、海院午餐會、海洋大講堂等精品欄目,定期推送,全面拓展教師-職員-學生的交互空間。
(二)拓展導學、助學、促學的空間和渠道
導學,即為學習者自主學習提供指導,傾向于對學習者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的指導,含有提供咨詢的意義[7]。助學,即為學習者自主學習過程中提供幫助,傾向于解決學習者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疑問[8]。促學,傾向于學習者學習動力的調控和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以維持學習者的有效學習行為,如考試、考核、競賽、激勵、表揚、提醒等。通過微信平臺,教育者可以將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適合移動學習的材料推送給學生,而學生只要擁有移動設備,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車站、機場或某一個特定等待的場合隨時學習或掌握自己想學的知識。海洋科學學院線上線下并舉,從全面導學、精準助學到主動促學,保證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以迎新為例,迎新工作從確定錄取學生名單即開始,在微信平臺開辟“??圃河隆睂?,以平均每天2~3條頻率推送相關資訊,直至入學后第1學期期中考試,持續(xù)120天,累計共推送200篇,包括新生指南類48篇、走近??圃侯?8篇、入學教育類20篇、How to Win at College類69篇、新生風采類15篇,以此進行全方位的迎新指引和專業(yè)引導。
(三)拓展德育與智育之間的融合互動空間
信息時代,傳統(tǒng)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而言很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谖⑿殴娖脚_的信息發(fā)送,可以實現(xiàn)圖文并茂,視頻、音頻等片段也可以同時推送,并且能實現(xiàn)與學生在微信上的交流互動,這將給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效果等帶來全新變化。雖然微信的信息是碎片式的,但是一旦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圍繞在某一個熱點問題之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濃厚的網絡輿論氛圍,促進德育與智育的互動,實現(xiàn)知識引領和思想引領。海洋科學學院促進線上線下形成合力,通過微信平臺拓展德育與智育之間的融合互動空間,努力打造學生“樂在其中、悟在其中、成長在其中”的精神家園,營造“學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學習氛圍。一方面堅持“貼近專業(yè),貼近社會”,打造海洋資訊、海洋科普等精品欄目,每天推送1~2條,及時反映我國在海洋領域取得的成就,宣傳國際國內海洋相關政策,跟蹤國際國內海洋研究熱點,普及海洋專業(yè)知識,吸引更多的公眾關注海洋,引導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海洋事業(yè);另一方面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打造海洋學子、兩學一做等精品欄目,每周推送2~3條,不斷樹立“學”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營造健康向上主流輿論。
(四)拓展學院-家庭-社會的交互空間
微信平臺大大提升了教育的延展度。家庭和社會有關人士可通過關注學院微信平臺或朋友圈以增進了解,將原本松散的弱關系變成緊密的強關系,加大雙方互動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學院-家庭”和“學院-社會”互動,推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相互協(xié)調,形成合力。學院可以通過微信平臺,主動向家庭和社會發(fā)布相關資訊,以實現(xiàn)相互了解;也可就普遍關注的話題,在微信平臺發(fā)起征集意見活動,促進互動,提高社會和家庭對大學管理工作的參與度。此外,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作為公共交流平臺,可以將擁有相同志趣的人士集合到一起,突破時空界限,增強交流融合,推動產學研交流、討論和合作。海洋科學學院積極拓展學院-家庭-社會的交互空間,通過微信平臺推送關于招生就業(yè)、學生活動、學術報告、素質教育、校園文化、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最新資訊信息,擴大“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科普教育平臺品牌效應,增加學院在學生、家長、社區(qū)乃至國際中的關注度,塑造學院良好形象,不斷提升學院的美譽度。
三、“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微信平臺實踐效果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微信平臺認證于2014年5月,是一個提供海洋相關專業(yè)人士學習與交流的平臺;發(fā)布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相關資訊,反映學院師生精神面貌;打造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主體的科普教育平臺。賬號主體為中山大學,是海洋科學學院的官方微信平臺。
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學院官微始終堅持“講好海洋故事,弘揚海院文化”,把全院師生的思想統(tǒng)一到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中,凝心聚力,營造“宜教宜學”氛圍,打造出了海洋科普、海洋資訊、海洋班風、海洋學子、海洋大講堂、海院午餐會、海院新進人才、??圃河碌染穼?。2015~2017年,平臺共推送海洋資訊479篇、海洋科普250篇、海洋學子163篇、海洋班風127篇、海院午餐會70篇、海洋大講堂49篇、海院新進人才38篇。
微信,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海洋科學學院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及時發(fā)布海洋相關資訊和學院信息,反映師生精神面貌,暢通“學院-社會”、“學院-家庭”之間互動渠道;打造正能量充沛的微信平臺,以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目標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助推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在普及海洋知識的同時,全面塑造學院良好形象,以逐步擴大學院影響力,最終實現(xiàn)吸引招收優(yōu)秀生源,并推薦優(yōu)秀畢業(yè)生升學或就業(yè)。目前,學院官微單月推送文章數(shù)量已突破200條,單月閱讀量已突破5萬次,位居中山大學各院系微信平臺閱讀量排行榜之前列,已成為學院師生、校友、家長、同行等之間不可或缺的互動平臺。
此外,微信作為一種新的科普途徑,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即傳播快、渠道廣、頻次高。“‘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微信訂閱號科普宣傳”項目,被廣州市科技創(chuàng)新委員會批準列入2018年創(chuàng)新環(huán)境建設計劃(科普專項),面向社會公眾的海洋科普教育以及旨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海洋人才的專業(yè)化教育,是項目實施的兩個重點,最終服務于“海洋強國”戰(zhàn)略實施。
四、結束語
微信,對于高校教育教學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如何將微信平臺無縫地整合到學院日常運行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微信平臺運用的常態(tài)化成為關鍵問題。另外,微信平臺運營,賬號管理者無法得知每條推送的信息到底被多少人有效閱讀,又有多少人在朋友圈上加以分享和評論,這似乎是一個不足。隨著微信平臺的日益成熟,相信它在高校教育領域會擁有更廣的前景,會在教育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立淮,徐百成.“微博”網絡生態(tài)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 中國青年研究,2011(11):114.
[2]陳省平,汪幗英,寧曦,等.全員化、多元化、立體化學生工作模式探索[J].科教導刊,2017,11:169-171.
[3]潘云智,陳省平,寧曦,等.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xié)同育人模式探討[J].科教導刊,2017,10:98-100.
[4]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2017-08-04.
[5]鄭曉娜.大學生微信使用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以全國208所高校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2014,2:83-86.
[6]曹硯輝.當前高校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教育探索,2012(3):99.
[7]孫龍國.遠程網絡課程“導學+助學+促學”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6):28-30.
[8]來羽.“導學+助學+促學”教學模式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