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
讓孩子懂得,父母和別人也需要愛、需要關(guān)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充滿愛。
周末,朋友帶著她7歲的兒子多多到我家做客,我端出一盤葡萄說:“快吃吧,挺甜的!”多多卻接過話茬:“媽媽不愛吃葡萄的?!蔽毅蹲×耍婀?,以前每逢葡萄上市,我和朋友最愛上街去買來吃。
“乖乖吃,小心點,別把籽吞下去了?!迸笥研θ菘赊涞貙Χ喽嗾f,然后朝我笑了笑,說:“當父母的都這樣?!蔽疫@才恍然大悟。
曾聽過一個“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說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聲的,每次吃魚時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自己只吃魚頭,還說自己愛吃魚頭。因此,在孩子的心目中,媽媽最愛吃的東西就是魚頭。后來,孩子才知道媽媽愛吃魚頭的真正原因,明白了媽媽和自己一樣,也喜歡吃魚肉,因為愛孩子才編出了如此“美麗的謊言”。當時我深受感動。自從有了兒子以后,每每想起這篇文章,更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涌上心頭。是的,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樣,有好吃的想著孩子,有魚吃時也說自己愛吃魚頭。
愛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也許有人會認為,生活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里的孩子一定會懂得愛,然而實際情況往往不是這樣。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情形:吃飯時,最好吃的菜放在孩子面前,孩子獨享而不懂得問父母長輩是否需要,甚至因為沒有獨享而大哭大鬧;外出游玩時,有些孩子要求父母要滿足自己的一切愿望,而根本不顧父母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能力滿足;有的孩子十來歲了,衣服鞋襪脫下來往邊上一扔,把本來自己應(yīng)該而且能夠承擔的家務(wù)統(tǒng)統(tǒng)推給父母……
如果父母沒有教育孩子承擔自己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沒有教育孩子要學會感恩父母和關(guān)愛他人,孩子會懂得“愛”嗎?當父母把無私的付出變成一種習慣,是否也容易被忽視呢?父母經(jīng)常要求孩子長大以后要孝敬自己,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傳達的信息卻是:我們什么都不需要,我們沒有任何需求。因此,孩子就會慢慢地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不必給父母提供什么東西,他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我照顧好自己就行。因此,在條件或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父母的需求總是最容易或者是最先被忽略。等到父母年紀大了,想從孩子的身上感受關(guān)愛和溫暖的時候,卻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忽略他們,習慣了他們的一無所求,而對于他們的要求反而不習慣了。
記得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千萬別說謊話。然而,他們?yōu)榱藧?,卻編織了許多美麗的謊言。為了愛,沒有哪一位父母能夠否認自己對孩子說過謊話。當然,我們在把這種“美麗的謊言”延續(xù)下去的時候,父母不要忘記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向孩子“索取”愛。不要忘記教他們懂得被愛的同時,也應(yīng)當奉獻愛。因為父母也需要愛、需要關(guān)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充滿愛。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