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盈
[摘要]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構建和諧校園,推動高校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志愿者活動極大地滿足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當前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雖然存在基地建設不完善、形式單一、活動領域狹小、服務主體意識較低等問題,但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作用仍然是巨大的;志愿者活動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而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有利于推動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志愿者活動;高校;精神文明;推進;作用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建設和諧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大學生群體所接觸的信息更加豐富,也更加復雜,這對于大學生自身成長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高校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志愿者活動是一種自愿性、公益性、社會性和開放性的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去認識社會、服務社會,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志愿者活動對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一、志愿者活動的內涵和特點
(一)志愿者活動的內涵
志愿者活動主要是指在不求回報的前提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精力等做出的一系列服務活動。志愿者活動的核心就是奉獻,是一種非營利性的、無償的、非職業(yè)化的援助行為。志愿者活動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1]當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個人或者社會組織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公共服務的一些不足,而且志愿者活動對參與的人群沒有限制,只要有愛心,都可以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國家和社會也積極的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特別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自身也具有較高的素質和知識文化修養(yǎng),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在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可以不斷的鍛煉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幫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中,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志愿者活動的特點
一是自愿性。志愿者活動是人們自發(fā)組織參與的一種社會活動,沒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經濟情況、能力或者偏好去參與志愿者活動,具有明確的自愿性特征。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志愿者活動是他們自發(fā)的集體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他們可以充分的進行自我的學習和提高,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大學生也可以在種類眾多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選擇自己所擅長的或有興趣的活動,這充分體現(xiàn)出了志愿者活動的自愿性和自主性。
二是目的性。志愿者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就是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組織大學生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可以不斷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技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三是服務性。志愿者活動是公益的,體現(xiàn)的是無私奉獻、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去回饋社會,是服務性的活動。通過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可以更好的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更好地服務社會,在這項活動中,大學生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幫助弱勢群體,去彌補國家公共服務中的某些不足,把愛心撒向更多的區(qū)域。在志愿者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對自身的價值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體會到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成就感,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奮斗目標。
四是多樣性。志愿者服務所包含的范圍和領域非常廣泛,沒有明確的界定,志愿者服務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志愿者服務既可以是直接到有需要的人身邊,身體力行的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解決他們最緊迫的需要,也可以是在其他的范圍或領域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大學生群體的志愿者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也相對較高,人數較多,可以到各個領域中為有需要的人服務,使自己的學習生涯更豐富,也能開闊視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2]
二、高校志愿者活動的發(fā)展現(xiàn)狀
志愿者活動在我國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在國家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者服務活動中來,為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高校是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為我國培養(yǎng)和輸送了大批的高素質人才資源,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高校號召廣大在校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活動中,去提升自己、服務社會、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經過的多年的發(fā)展,高校志愿者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發(fā)展體系,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不足。
(一)志愿者服務基地建設不完善
志愿者服務活動內容廣泛,許多活動需要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或者到偏遠的地區(qū)進行,需要眾多部門或機構整合資源,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和專門的機構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這樣才能保證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障志愿者的利益。大學生經過10多年的教育和學習,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自身的思想覺悟也較高,對于志愿服務這種利國利民的事情,參與熱情和積極性非常高,愿意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現(xiàn)階段高校的志愿者活動主要是由高校的志愿者協(xié)會來進行規(guī)劃安排的,志愿者服務基地的建設不完善,許多志愿者沒有屬于自己的志愿服務陣地,所有的志愿服務活動的信息資源都是通過志愿者協(xié)會獲取的,活動的規(guī)劃、組織和安排都是由志愿者協(xié)會統(tǒng)一安排的,這就造成了整個志愿者服務活動的組織僵化,阻礙了許多自發(fā)性活動的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效率較低。因此,加強志愿者服務基地的建設勢在必行。
(二)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活動領域狹小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有差距,偏遠地區(qū)的群眾生活比較貧困,加之人口老齡化嚴重,需要關懷的人群有增加的趨勢,各種志愿者服務活動種類繁多。[3]對于高校來說,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熱情較高,但是,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動開展難度較大,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的志愿活動更是缺乏開展的基礎條件,高校的志愿活動僅僅被局限于支教活動、敬老活動等等社區(qū)活動上,這就使得志愿活動的形式過于單一,活動的范圍和領域狹小。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具有較高的素質和奉獻精神,樂于參與到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去提升和發(fā)展自己,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嚴重影響了他們自身優(yōu)勢的發(fā)揮,難以使自身的興趣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
(三)志愿者的服務主體意識較低
志愿者活動是長期的活動,需要參與的人有恒心、有毅力、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現(xiàn)階段的志愿服務活動,尤其是高校的志愿者群體,并沒有真正理解志愿者服務的核心精神,沒有理解“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髓。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體意識不強,他們把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普通的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社會實習,長期堅持下來的比較少。志愿者活動大都是需要深入到偏遠貧困地區(qū),或者到老年人、殘疾人中間去開展服務,這需要有極大的耐心、愛心和勇氣,許多的大學生在參與志愿者服務的初期很積極,隨著志愿服務的不斷深入,會遭遇各種困難和挫折,這時起初的新鮮感已經逐漸的淡化,浮躁、擔憂、焦慮等負面情緒會不斷出現(xiàn),影響他們繼續(xù)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主體意識不強是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4]
三、志愿者活動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作用
(一)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開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大學生是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對于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意義重大,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直接的影響了其能否成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影響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現(xiàn)階段國家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開展了系統(tǒng)的課堂教學,但是,由于日常教學活動常常以理論教學為主,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思想政治修養(yǎng)的提升。[5]另外,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國外的一些價值觀念逐漸的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對大學生造成了許多的負面影響,例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崇洋媚外”等比較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學的難度。志愿者活動的開展更加符合學生自身的需要,志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主要是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一方面,這些新穎的活動形式滿足了大學生的好奇心,志愿者活動的奉獻精神和公益性,可以極大的滿足大學生受尊重的需要;另一方面,志愿者活動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更多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機會,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熱情較高。參與志愿者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在實踐活動中去認識自己,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提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極大地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課程的開展,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二)有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對高校自身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校風和學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代表著一個學校的教學精神和學習態(tài)度,也是學生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高校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校風。志愿者活動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中的,考驗的是志愿者個人的素質和能力,在這項活動中,大學生可以對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和評價,可以幫助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不斷的學習和提升,形成尊師重教、奮發(fā)向上的學風。在志愿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都需要他們獨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會培養(yǎng)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獨立自強的精神和堅毅的性格,進而推動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6]在志愿活動中,大學生群體深入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使得他們可以用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去要求和約束自身,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用他們自身的精神面貌去詮釋學校的校風。
(三)有利于推動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和發(fā)展
校園是大學生最熟悉的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和校園氛圍的建設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極大的影響。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年齡段,他們的性格、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高校必須要構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給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使在校大學生可以互幫互助,和諧共處,共同成長,這對于高校來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努力。志愿者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和發(fā)展。一方面,志愿者活動是一種公益性質的社會服務活動,是幫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大學生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和提升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精神,大學生可以把這些精神充分的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關心和幫助自己的同學,這極大的凈化了校園環(huán)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另一方面,志愿者活動是一種群體性的活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日常的志愿者活動中大多是以群體為單位,共同的去參與和完成這項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可以對周圍的同學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和判斷,可以在長期的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加融洽,集體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大學生的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有利于推動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和發(fā)展。[7]
四、結語
志愿者服務活動對社會是極大的福音,它幫助了許多急需救助的人群,彌補了公共服務的不足和缺憾,盡管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的志愿者活動發(fā)展還不成熟,其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矛盾,但是可以看到,它對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校要積極的推動志愿者服務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解決自身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要充分利用志愿者活動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作用,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為在校大學生營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和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王維.淺談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意義[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7):163.
[2]陳希,秦瑋.志愿者活動在提升高校學生社會責任感中的作用[J].時代教育,2017(9):100.
[3]于偉東.青年志愿者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探析[J].高教學刊,2016(24):200201.
[4]謝偉娜.高校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6.
[5]張聰.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時代價值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6]劉玉白.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chuàng)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7]王楊.論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沈陽:遼寧大學,2013.
[8]王立國.以人為本,變“堵”為“導”——基層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36137.
[9]黃清迎,譚吉華.五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36140.
[10]高晗,蔡麗華.網絡輿情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41144.
[責任編輯]王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