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種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但并非所有的套種模式都能達到多產、高產、高效益,組合不適宜也可能造成減產、減效。
農作物余零地邊 一塊田地可耕面積約為70%,田間地頭、溝渠路壩約占30%,山區(qū)、丘陵地的余零地邊所占比例更大。利用這些閑置余地種植一些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的中藥材品種,既能有效地利用土地,增加收益,同時,也可減少水分和養(yǎng)分的蒸發(fā),控制因雜草生長而給農作物帶來的病蟲危害。適宜余零地邊種植的藥材品種有甘草、草決明、急性子、蒼術、五味子、木瓜、王不留行、玉竹、黃芪、紅花、龍膽,大黃等。
高稈與矮稈 針對立體復合群體,利用垂直分布空間,可增加復種指數(shù),遵循前熟為后熟、后熟為全年的原則,提高光能與土地的利用率,從而增加經(jīng)濟效益。適合此模式套種的農作物品種有玉米、高粱、甘蔗、棉花等莖稈高大、能提供蔭蔽環(huán)境的農作物種類,搭配種植的藥材品種有生長時間較短、耐陰的板藍根、白芷、桔梗、川芎、白術、丹參、射干、薏苡、柴胡、半夏、太子參、黃連、草珊瑚、草果等。間作套種的作物,植株應高矮搭配,這樣才有利于通風透光,使太陽光得以充分利用。如玉米與大豆或綠豆的間作。
深根系與淺根系 根據(jù)植物品種的特性和營養(yǎng),合理組合成具有多層次地利用土地、光能、空氣和熱量等資源的群體,使之加大垂直利用層的厚度,使投入的能量和物質盡可能多地轉化為經(jīng)濟產品,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即深根系作物與淺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達到降耗增產的目的。如小麥與豆科綠肥作物的間作。
成熟時間要錯開主副作物成熟時間要錯開,這樣晚收的作物在生長后期可充分地吸收養(yǎng)分和光能,促進高產。同時錯開收獲期,可避免勞力緊張,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如玉米間作紅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紅薯后收。
一橫一縱的枝葉類型 株形枝葉橫向發(fā)展與縱向發(fā)展間套作,可形成通風透光的復合群體,達到提高光合作用效果的目的。如玉米和紅薯的間作。
品種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雙方發(fā)育生長、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損害另一方的生長。例如玉米套種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無氮酸,則是大豆根瘤菌所喜糊基質。
耐陰與抗旱間的搭配 這樣可充分發(fā)揮水肥作用,增強作物抗災能力,有利于減輕旱澇災害。如玉米、高粱套種紅薯,玉米、高粱耐旱,紅薯耐陰。
種植密度一寬一窄 一種作物種寬行,另一種作物種窄行,這樣便于通風,保證增產優(yōu)勢。如玉米套種蠶豆,蠶豆窄行,玉米寬行。
認識作物的“相親相克” 作物的“相親相克”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種植在一起,雙方分泌的殺菌素、生長素、有機酸、生物堿等化學物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對方的生長。促進雙方正常生長的為“相親”,反之,則為“相克”。
“相親”的作物有:玉米和豆科作物,魔芋和玉米、向日葵等高稈作物,大蒜、韭菜與大白菜、包心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大豆和蓖麻,洋芋和菜豆,洋蔥和胡蘿卜等。
“相克”的作物有:向日葵、西紅柿、蘋果、南瓜與馬鈴薯,葡萄與柏樹,高粱與芝麻,核桃與蘋果,葡萄與花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