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菊梅?オ?
[摘 要]歷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故事,調(diào)動學生的歷史學習主動性,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初中歷史教師可以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合理地應用歷史故事,從而保證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00082002
初中生在初次接觸歷史課程時,一般會感覺其內(nèi)容十分枯燥乏味,上課積極性不高,加上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歷史是神秘的事情,難以將歷史與現(xiàn)實有效地結(jié)合在一起,從而影響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采用灌輸式教學法,這必然制約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可以將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究歷史知識,滿足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
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貼近教學內(nèi)容的歷史故事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首先,歷史故事的應用符合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故事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傳承記憶的方式,通過口頭講解故事,可以促進人們價值觀念、文化的傳遞。歷史故事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將其應用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能引導學生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抽象性歷史知識,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其次,歷史故事的應用可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很多學生會感覺歷史課堂枯燥、乏味,從而降低了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應用歷史故事,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增強課堂的活力。最后,歷史故事的應用可以有效化解課堂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故事,將歷史故事的背景告訴學生,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概念時,由于其抽象性比較強,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外國列強侵占我國領(lǐng)土的故事及我國民族英雄抵抗入侵的故事,一方面化解了概念難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對文化史的學習。
二、歷史故事的選用原則
初中歷史教師要想通過歷史故事來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就必須選擇適宜、合理的歷史故事,而在實際中,初中歷史教師在選用歷史故事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真實性原則。真實性是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選用歷史故事的基本原則,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初中歷史教師選用的歷史故事不真實,違背了史料記載,就會導致學生學到的歷史知識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從而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所以真實性是教師在選用歷史故事時必須堅持的原則,教師選用的歷史故事需要與歷史實際相符合。
2.趣味性原則。教師要想通過歷史故事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就需要保證所選的歷史故事具有良好的趣味性,能充分吸引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就是說歷史故事需要做到具有新鮮感,同時要保證故事情節(jié)形象、生動。
3.針對性原則。教師選用歷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知識,因此所選用的歷史故事必須具有良好的針對性,要與教師課堂所講的內(nèi)容相對應,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
很多初中生在拿到歷史教材后,首先觀看的是其中的故事,其主要原因在于歷史故事一般具有豐富精彩的情節(jié),學生會將其看作是一種消遣方式,可見歷史故事本身對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故事的這一特性,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師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guān)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人民面對侵略的抗爭行為,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講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包括其背景、事件經(jīng)過、影響等,然后為學生布置課堂任務(wù),讓學生查閱關(guān)于魏源《海國圖志》的故事,并與大家分享。通過這樣的課堂設(shè)置,可以讓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2.利用歷史故事開展課堂導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歷史故事,將其應用到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指引學生快速進入課堂角色,促使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歷史知識學習。教師可以通過離奇、有趣、情節(jié)豐富的歷史故事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課堂學習。例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最為經(jīng)典的一個故事就是左宗棠“帶棺出征”,教師可以以此故事為鋪墊,讓學生全面了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決心,從中感受到中國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此故事為線索,講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的內(nèi)容,并引導學生思考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主要原因及歷史意義。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融入課堂,配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發(fā)揮出故事的良好效果,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歷史課堂教學質(zhì)量。
3.利用歷史故事幫助學生記憶
歷史知識本身具有枯燥、復雜的特性,學生在記憶過程中難免會感覺吃力,而歷史故事則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吸引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將歷史知識點融入歷史故事中,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理解、記憶,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特別是在中國古代史中,所涉及的朝代很多,而每一個朝代都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生記憶,知識點繁雜,很容易引起學生思維混亂,將各個朝代發(fā)生的歷史記混。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歷史故事,對知識進行梳理。如教師在梳理推翻秦朝暴政的相關(guān)知識時,可以通過歷史故事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全面的了解。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破釜沉舟的故事,讓學生對巨鹿之戰(zhàn)有全面了解,接著講項羽打敗秦軍,稱西楚霸王。隨后項羽邀請劉邦共赴晚宴,成就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故事。最后項羽在與劉邦的決戰(zhàn)中戰(zhàn)敗,烏江自刎,劉邦建立漢朝。通過這樣的故事講解,學生理清了相應的歷史順序:秦朝暴政——巨鹿之戰(zhàn)——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建立漢朝。這就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歷史故事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主動性、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必須結(jié)合具體情況,合理地選擇歷史故事,并科學地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初中歷史知識,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尹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16(13).
[2]李忠武.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神州(中旬刊),2015(12).
[3]賴兆發(fā).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讀寫算(教師版),2017(26).
[4]郭琴.淺析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5).
[5]那淑英.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6(5).
[6]王旭東.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6(9).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