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輝,房耿浩,劉冬梅,王國珍,鐘展輪,鄧欣朝,王棱杏,黃巧珍
(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梅州514000)
筆者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內科門診及住院部患者。符合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心功能NYHA分級Ⅱ~Ⅲ級,且符合中醫(yī)氣虛血瘀證候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5.2±8.4)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4.3±9.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按照2014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推薦進行一般處理,藥物治療包括根據(jù)病情常規(guī)給予利尿劑、ACEI/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地高辛等,并治療原發(fā)病。
治療組加用定心湯加減。藥用太子參30g,五味子10g,麥冬20g,龍眼肉15g,酸棗仁20g,柏子仁20g,山茱萸15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乳香10g,沒藥10g,川芎10g,柴胡10g,炙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飯后半小時溫服。4周為一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擬定。
安全性指標包括一般檢查項目、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彩超,不良反應等。心功能參考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標準心功能分級分為Ⅰ、Ⅱ、Ⅲ、Ⅳ級,分別在治療前后各評1次。
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測定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治療后4周評價NT-proBNP數(shù)值
中醫(yī)證候積分:觀察心悸、氣短、疲倦、乏力、懶言、自汗等證候變化,癥狀按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1、2、3分,舌脈不計分。
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成組t檢驗或配對符號秩和檢驗,自身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并作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心功能療效標準(按NYHA分級方法)。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或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但不足2級。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級。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
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加重: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加重,證候積分減少小于0%。證候療效評定按積分比法[(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比較 (%)
兩組NT-proBNP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NT-proBNP比較 (ng/mL,±s)
表3 兩組NT-proBNP比較 (n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881.21±247.28 365.36±178.39*△對照組 30 885.17±238.33 423.74±194.05*
兩組證候積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項目 治療組(30例) 對照組(30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心悸 5.60±0.81 2.71±1.04*△ 5.42±0.79 3.24±1.51*氣短 5.49±0.83 2.31±0.95*△ 5.59±0.49 3.32±1.68*疲倦乏力 4.85±0.50 2.25±0.87*△ 4.93±0.92 3.53±1.59*自汗 3.38±1.09 1.86±0.94*△ 3.47±1.03 2.67±1.83*
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心衰屬中醫(yī)“喘證”、“心悸”、“水腫”、“痰飲”等范疇。郭維琴教授認為心衰病機上重視“氣、血、水”的關系,認為心之陽氣虧虛是心衰病機的根本,瘀血、水停、痰飲為標,心氣虛是病理基礎,血瘀是中心病理環(huán)節(jié),痰飲和水濕是主要病理產物[1]。董曉斌等[2]則認為心氣虛衰是心衰發(fā)病的根本原因,血瘀是心衰的重要病理環(huán)節(jié)。2014年發(f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3]中指出,心衰的基本中醫(yī)證候特征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以氣虛為主,常兼有陰虛、陽虛;標實以血瘀為主,常兼痰、飲等。心衰中醫(yī)基本證候特征可用氣虛血瘀統(tǒng)馭,在此基礎上可有陰虛、陽虛的轉化,常兼見痰、飲。
治療方面,張艷等[4]認為心氣虛為心衰發(fā)病的根本,因此,氣虛血瘀貫穿于慢性心衰病程的各個階段,治療應根據(jù)益氣、溫陽、活血、通脈、行水等選方用藥。有研究表明,采用益氣活血湯劑配合西藥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西藥組,且治療組在體表心電圖療效、心臟指數(shù)、每搏指數(shù)、射血分數(shù)改善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5-6]。
定心湯出自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認為“心藏神,神既以心為舍宇,即以心中之氣血為保護。有時心中氣血虧損,失其保護之職,心中神明遂覺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故定心湯加減中以龍眼肉補心血,酸棗仁、柏子仁補心氣,龍骨入肝以安魂,牡蠣入肺以定魄,山朱萸收斂心氣。加乳香、沒藥通氣血以防補斂過度而妨礙氣血之運行[7]。在定心湯的基礎上加用生脈散可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降低BNP、改善生活質量較單用西醫(yī)治療效果好,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