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紅,郭秀穎*,劉惠博,喬莉惠,閆琦,陳楊,張彤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二部皮膚科,吉林 長春 130031)
濕疹和接觸性皮炎均屬于皮膚炎癥疾病。復方氟米松是一種臨床效果較好、耐受性較好的用于非感染性炎癥性皮膚病的治療的藥物。而當復方氟米松與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聯(lián)合使用時,在抗炎、抗過敏方面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1]。因此,本文根據(jù)復方氟米松軟膏與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對濕疹、接觸性皮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對比兩者聯(lián)合使用的療效,以便為濕疹、接觸性皮炎的合理用藥提供參考,現(xiàn)有如下報道。
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濕疹及接觸性皮炎患者,選取時間段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病例數(shù)為134例。通過隨機數(shù)字法分組,平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7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7例,年齡在37-70歲,平均(53.32±4.95)歲;觀察組中男41例,女26例,年齡在35-68歲,平均(54.17±5.44)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于對照組患者用藥為復方氟米松軟膏(香港澳美制藥廠,HC20140031),具體使用方法為:先使用5%高錳酸鉀液清洗患處,后將復方氟米松軟膏適量涂于患處,用藥后輕柔涂膏患處以便藥物的吸收,每天用藥兩次。持續(xù)治療4周后隨訪患者并對其療效做出評價。對于觀察組患者則在復方氟米松軟膏的基礎上加用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 (浙江日升昌藥業(yè)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61269),具體操作方法同對照組相同。兩組患者在用藥期間均應保持清淡飲食,禁食刺激性食物,同時注意避免日照[2]。
表2 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皮膚狀況分數(shù)(±s)
表2 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皮膚狀況分數(shù)(±s)
?
根據(jù)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和臨床癥狀進行評估,將觀察指標分為皮損面積、厚度、硬度共三項指標[3]。根據(jù)指標對臨床效果做評分,根據(jù)評分將療效分為:治愈,患者用藥后臨床癥狀消失且皮膚損傷消退;好轉(zhuǎn),患者用藥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皮膚損傷消退超過80%;無效,患者用藥后臨床癥狀未減輕且皮膚損傷面積并未減小。同時計算治療有效率,即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好轉(zhuǎn)例數(shù))/總組例數(shù)×100%。
按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皮損面積、厚度、硬度3項指標評分,以無、輕、中、重4級分別記為0、1、2、3分來對其計算分值并統(tǒng)計每組患者每項的平均分值。
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體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1。
表1 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差異(n,%)
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的觀察組患者的皮膚面積、皮膚厚度以及皮膚硬度分數(shù)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2。
濕疹和接觸性皮炎的產(chǎn)生原因均是來自外界的刺激,這兩類疾病均易反復發(fā)作,其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且極難根治。兩者均對皮膚有較大損傷,且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而兩者的區(qū)別主要為濕疹通常是出現(xiàn)丘疹、劇烈瘙癢的癥狀[4],而接觸性皮炎則主要出現(xiàn)紅腫、水泡的癥狀。兩者的發(fā)病機制相同,所以可采取類似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復方氟米松是一種具有顯著抗炎、抗組織增生的功效的合成糖皮質(zhì)激素,其在對濕疹、接觸性皮炎等非感染性炎癥性皮膚病的臨床治療中均有較好的療效且患者的不良反應較少[5]。而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是一種可有效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對皮質(zhì)類固醇治療有效的非感染性炎癥性皮膚病有著顯著療效。在治療濕疹、接觸性皮炎這類炎性反應疾病時,將兩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對抗致病菌,抑制其生長繁殖,以減輕患者皮膚受損癥狀[6]。二者的協(xié)同作用增加了抗菌、抗炎的范圍,使得藥物取得良好的藥物活性。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用藥后的總有效率為95.52%,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2.09%(P<0.05)。而觀察組中僅有3例患者病情并未改變,對其進行原因分析,該情況可能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而造成。研究中在皮膚受損情況的改善方面,觀察組患者在用藥后皮膚受損的面積、厚度、硬度三方面的評分值均高于對照組評分(P<0.05)。在對患者進行聯(lián)合用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皮膚損傷面積明顯減小,患者皮膚受損厚度和硬度均明顯減輕。該結(jié)果充分說明聯(lián)合使用復方氟米松軟膏與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明顯緩解皮膚瘙癢,從而促進破損皮膚愈合和組織吸收,極大緩解患者癥狀、縮短患者病程。另一方面,聯(lián)合用藥對致病菌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通過抑制細菌核糖體的形成而抑制細菌生長,尤其是抑制了主要致病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