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蘭
作者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心臟外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是臨床護理人員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是護理人才梯隊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提高臨床護理水平,保證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2]。心臟外科是個??菩詮?、護理任務重、護理內容相對比較復雜的科室。如何讓剛畢業(yè)的護生較好地掌握專業(yè)技能,提高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關鍵是教學方法的完善。我院心臟外科對2014—2017年新入職的32名護理人員采用分層次周目標教學法進行臨床護理規(guī)范化培訓,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新入職的護理人員32名為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18~25歲,平均(20.4±2.1)歲,學歷:本科13名,大專19名;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新入職的護理人員30名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18~25歲,平均(20.6±1.9)歲,學歷:本科12名,大專18名。兩組護理人員年齡、學歷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護理人員采用傳統(tǒng)帶教方法,觀察組采用分層次周目標教學法,具體如下:(1)制定目標:針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目標。根據(jù)護理規(guī)范化培訓大綱,結合病房實際情況,制定出每周的教學目標。第1個月:第1周:熟悉心血管系統(tǒng)的解剖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第2周:熟悉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常規(guī);第3周:熟練心外科常見靜脈用藥藥理作用;第4周:熟悉心外科常見英文縮寫,深靜脈置管的護理要點。本月需掌握微量泵的使用技術。第2個月:第1周:掌握微量泵使用的注意事項;第2周:心外術后健康宣教及嬰幼兒防誤吸指導;第3周:掌握冠心病、主動脈夾層、擴張型心肌病的定義、臨床表現(xiàn)、病因、護理要點;第4周:掌握先心病、瓣膜病的定義、臨床表現(xiàn)、病因、護理要點。本月需掌握引流袋的更換。第3個月:第1周:高低鉀的臨床表現(xiàn)及處理,心衰的臨床表現(xiàn)及處理;第2周:抗凝藥華法林的相關知識;第3周:CVP的正常值意義及測量,冠脈造影CAG的護理;第4周:心包腔胸腔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項,心肌橋的相關知識。本月需掌握心電監(jiān)護儀的使用。第4個月:第1周:掌握心律失常的基礎知識、心電圖基礎知識、能說出心電圖各波形、名稱正常值;第2周:血氣分析的采集、結果的判斷及處理;第3周:搶救時的醫(yī)護配合,吸引器的使用,臨時起搏器的護理;第4周:氣管插管的準備及配合,簡易呼吸氣囊的應用,除顫儀的使用。本月需掌握深靜脈置管的護理。(2)護理人員入科后,根據(jù)學歷層次及護理人員的特點分配帶教老師,采取一對一帶教,按照周目標的要求,在具體班次的跟班學習中融入周目標的內容,注意根據(jù)不同學習階段調整教學方法和側重點[3]。同時每周組織1次心臟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小講課,每月組織1次參加培訓的護理人員主講的臨床護理教學查房。
全部教學課程完成后,由心臟外科護理學教學組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包括心臟外科護理學理論知識、心臟外科護理實踐操作能力,滿分均為100分。
觀察組護理人員的理論考試得分、操作考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護理規(guī)范化培訓是護理人員職業(yè)生涯的重要基礎。通過理論學習、臨床實踐等方式,培養(yǎng)護理人員臨床思維模式、提高護理理論知識及護理實踐操作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4-6]。護理規(guī)范化培訓不僅推動護理人員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的改革,同時亦可規(guī)范臨床實踐。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考核能分比較 ( x- ±s,分)
分層次周目標教學法為一種可操作、具體、明確的教學方法。與以往傳統(tǒng)的隨意帶教、“機會帶教”等方式不同,其根據(jù)護理人員的受教育層次、個性特點,分配帶教老師,制定具體的每周目標,將培訓計劃具體到每周,采取一對一帶教,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并根據(jù)不同學習階段調整教學方法和側重點,使護理人員在培訓過程中能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識[7]。分層次周目標教學使參加培訓的護理人員學習目標更明確,充分發(fā)揮了其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更快更好地掌握??谱o理知識和??苹静僮鱗8]。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考試得分、實踐操作考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心臟外科臨床護理規(guī)范化培訓中應用分層次周目標教學法可提高臨床護理教學質量。隨著護理規(guī)范化培訓的全面開展,實現(xiàn)目標帶教將會面臨更多新問題,需不斷提升臨床帶教老師教學水平,不斷完善這一帶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