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柴琳(通訊作者) 伍衛(wèi)新 何云鵬
(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頸性眩暈是指頸部各種病變所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大部分患者經(jīng)非手術可取得較好的療效。超微針刀療法是在針灸九針基礎上派生發(fā)展出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其刃口直徑一般在0.4mm左右,治療時不用局部麻醉和使用激素,進針深度一般不超過1cm左右,治療時不會傷及神經(jīng)及重要血管,患者痛苦小,為臨床提供了安全保障。操作手法簡單[1],筆者采用隨機分組對照,觀察應用超微針刀、針灸治療組以及推拿三種方法對頸性眩暈進行治療,通過對照,取得了相似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頸性眩暈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38~64歲;病程4~18天。依據(jù)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超微針刀治療組、針灸治療組和推拿治療組,三組基本情況見表1。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相比較,P>0.01,無顯著性差異。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注:三組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1)。
組別 n 男/女 年齡( 歲) 病程( d)針刀組 20 11/9 48.8±8.4 9.5±4.2針灸組 20 9/11 50.2±7.6 10.4±5.1推拿組 20 11/9 49.6±6.8 11.6±4.7
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制定。(1)查體:頸椎生理弧度消失,棘突及椎旁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2)頸部活動明顯受限,頭項部體位改變時出現(xiàn)眩暈、惡心、嘔吐、頭痛等癥狀;(3)頸椎影像學提示退行性病變;(4)頸部血管彩超提示供血不足。
(1)符合頸性眩暈診斷標準;(2)能配合治療;(3)治療過程中不進行其他針對頸性眩暈的相關治療。
1.4.1 針刀治療組 患者采取坐或俯臥位,在頸部后方找壓痛點、穴位或以頸部九宮穴進針。局部用碘呋消毒,超微針刀垂直刺入,刀口與皮膚表面平行,然后呈在進針點上下切割2~3刀,進刀深度一般不超過1cm。每3天治病1次。
1.4.2 針灸治療組,由針灸科主治醫(yī)生完成治療。
1.4.3 推拿治療組,由推拿科主治醫(yī)生完成治療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者。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偶有頭暈、頸部不適 感,休息后可消失者。好轉:癥狀部分改善,仍需進一步治療者。無效: 癥狀無明顯變化者。依據(jù)《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中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 對患者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評估計分,并根據(jù)治療前后得分計算改善指數(shù)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應用超微針刀、針灸治療組以及推拿三種方法對頸性眩暈進行治療,通過對照,取得了相似的臨床療效(P>0.05)。通過本對照,超微針刀在臨床上取得了和針灸、推拿相近的臨床效果。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比較
頸性眩暈的病理機制比較復雜,目前對其診斷仍存在爭議,普遍認為與椎動脈型及交感型頸椎病相關。同時有研究發(fā)現(xiàn)鉤錐關節(jié)、頸椎小關節(jié)、頸椎后縱韌帶、頸椎間盤纖維環(huán)后部以及椎動脈均有交感神經(jīng)的分布。但也有學者認為和頸椎失穩(wěn)相關,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椎動脈孔的狹窄導致椎-基動脈供血不足,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是頸椎的各種病變刺激到椎動脈周圍或椎體周圍的交感神經(jīng),使血管收縮,造成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chǎn)生眩暈。對于病程較長,保守治療無效或臨床癥狀較重者如頸椎失穩(wěn)來得,脊髓受壓嚴重的患者,可采取手術治療[3]。手術方法如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經(jīng)皮內鏡或頸椎前后路手術,在臨床上已取得良好的成績。但手術方法風險較大,成本高,患者所承受的身心痛苦重,同時西醫(yī)治療頸性眩暈存在費用高、療程長、效果不穩(wěn)定,副作用大等問題。所以尋找積極有效的中醫(yī)治療方法尤為重要[5]。目前對本病的中醫(yī)療法研究一直較多[6]。眩暈病證在中醫(yī)古籍中記載頗多:《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說明眩暈與肝有關系?!鹅`樞,衛(wèi)氣》認為“上虛則眩”,《靈樞·口問》說:“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張仲景痰飲是眩暈發(fā)病的原因。近年來隨著臨床應用的深入,按摩手法、針灸、 灸法、牽引、針刀、藥物、理療等多種方法均有報道,根據(jù)疾病情況,綜合多種方法治療都收到很好的療效[3]。超微針刀就是源于中醫(yī)九針的一種治療方法。
針刀理論認為,頸椎生物力學動態(tài)平衡失調是導致頸椎病的根本原因[4],運用針刀療法恢復頸椎后動態(tài)平衡及軟組織平衡達到治療的目的, 針刀療法現(xiàn)在已被臨床多科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而超微針刀有其理論基礎[1]:杠桿理論、拉桿理論,鏈條理論及弓弦理論。這些理論和普通針刀的理論有相通之處,如杠桿理論及弓弦理論,但了有一些獨特的理論,如拉桿理論及鏈條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存在爭議,但在臨床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頸性眩暈的治療中,應用普通針刀的治療方法如T型松解法選取進針點,結合超微針刀的操作方法在臨床上是有療效的。本組患者的觀察同樣映證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同時筆者認為超微針刀療法本源于針灸九針,頸性眩暈在中醫(yī)的診斷為眩暈病,除了中藥、灸法的治療上,針灸與推拿同樣是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頸性眩暈的治療中,應用中醫(yī)基礎理論及針灸理論進行辨證取穴,結合超微針刀取穴百會、風池、風府、天柱、肩井等,甚至應用頭頸部九宮穴取穴,同樣取得了療效。另外在頸性眩暈的治療上,筆者將這些理論與國際上通用的扳機點和肌肉鏈理論相結合,通過臨床驗證,取得了同針灸,推拿相近的療效。
筆者認為,超微針刀的理論目前仍有不完善之處,但值得進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到更好的臨床療效。
超微刀口直徑0.4mm,不用局部麻醉和激素,進針深度不超過1cm左右,治療時不會傷及神經(jīng)及重要血管,為臨床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時掌握正確的操作后,患者的疼痛感不明顯。進針手法簡單。操作時間短,往往在2、3分鐘之內即可完成操作,治完即走,在門診的診療過程中,頸性眩暈的診斷明確,即可應用該方法進行治療。經(jīng)筆者的對照,和推拿及針灸治療無顯著性差異,為頸性眩暈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