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晨曦,88歲的退休教師唐延祿第一個來到學校,他把教室門一張張打開,再拿起掃帚打掃衛(wèi)生,然后在教學樓前迎接一個個到來的孩子們上學……27年來,他每天都是學校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的人。這所他親手建立起來的學?!焯鞓沸W,位于湖南省祁陽縣羊角塘鎮(zhèn)獅城村半山腰上,周邊都是崇山峻嶺。由于地處偏遠,學校很長時間招不到老師,他讓兩個孫女辭掉收入不錯的工作回校教書。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幾間破舊的瓦房變成了設施齊全的教學樓,1個班10多個學生增加到7個班150個學生,數(shù)百名孩子從這里走出大山,放飛心中的夢想與希望……
退休教師重辦山村小學
獅城村是個只有400來人口的小山村,生長在這里的唐延祿,20世紀50年代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學院物理系。1981年,因工作滿25年和身體原因,51歲的唐延祿從祁陽縣羊角塘區(qū)中學退休后,回到了村里定居。1984年,他被選為村主任。
唐延祿上任就帶領村民修筑村公路。幾個月后,一條6公里長的盤山公路終于建成。路修通了,唐延祿又帶領村民架通了一條4公里的低壓電線,村民從此告別了點煤油燈的日子。就在他雄心勃勃準備帶領村民干第三件事——建設獅城果園時,1990年下半年村里唯一的一所學校——獅城小學,因為在此工作了20年的一名教師生病調走,沒有人愿意來此任教,上級只好決定停辦。想到孩子讀書今后要翻山越嶺到10多公里外的銅銀中心小學,家長們都很焦急。
“獅城村不能沒有學校,沒人教書我來教。”關鍵時刻,61歲的唐延祿挺身而出。1991年,他主動辭去村主任,與時任村婦女主任的陳文英一起將停辦的學校重新辦了起來,起名為天天樂小學,由他擔任校長。學校辦了一個教學班和一個幼兒班,收了18個孩子,唐延祿把家里積攢的820元錢拿出來做了辦學經費。
就這樣,退休10年的唐延祿又走上了三尺講臺。講臺上他思路清晰、聲音洪亮,板書工工整整。缺少老師他就同時給幾個年級上語文、數(shù)學課。
學校開辦之初人手少,所有事務都由唐延祿和陳文英兩人親力親為。沒錢買桌椅,他們自己動手砍竹子做;教室地面坑坑洼洼,他們一擔擔挑來泥土、沙子,一腳一腳地將地跺實、鋪平。陳文英的丈夫陳智軍和女兒都在深圳,他們多次提出讓她去團聚,還幫她在深圳一家幼兒園找到了一份當園長的工作,薪資比天天樂小學高出許多倍,但她考慮再三,還是堅持與唐老一起繼續(xù)辦這所山村小學。
學校開辦的第二年,學生達到了80多個,唐延祿和陳文英實在應付不過來,只好把村里高中肄業(yè)的黃彩霞請來幫忙。黃彩霞從小品學兼優(yōu),高二那年因家中房屋半夜突然倒塌,母親重傷,父親不幸去世,她輟學回家照顧母親。黃彩霞十分珍惜到村小學當老師的機會,教學格外用心。
27年撐起留守兒童一片天
擔任校長和任課老師的唐延祿,一心撲在教學和管理崗位上。為了節(jié)約經費開支,他自己動手制作教具。那些圓柱體、三角形、正方體教具,都是他拿鋸子鋸下木頭、一刀一刀慢慢雕刻出來的。20多年來,他一共制作了500多件教具。教室漏雨,他搭著樓梯上房換瓦;課桌爛了,他自己維修。
由于唐延祿專心辦學、愛護學生,相鄰三個村的一些村民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天天樂小學讀書。許多孩子需要走過彎曲狹窄的小路和田埂,露水常常打濕孩子的褲腳,還經常有孩子不小心摔倒在田里,一身泥巴來到學校,凍得直哆嗦。于是,唐延祿就早出晚歸修路,3年里終于把這條4公里山路整平了。又拿出1萬元退休工資,買來水泥、沙子將部分路面硬化。
天天樂小學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這些年來,共有30多名留守兒童考上了中專和大學。逢年過節(jié),唐延祿都會收到學生的各種問候。
天天樂小學是一所私立學校,收費標準可以在規(guī)定范圍內自由制定,但學校一直按照最低標準收取。唐延祿給學生上了27年課,不但沒拿過一分錢工資,還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家中積蓄拿出來貼補辦學的開支。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他說:“我們辦學的目的是讓留守兒童有學上、上好學。”話雖質樸,卻透出了他對學生濃濃的愛。
教好孩子,先要提升教師自身的學識水平。陳文英和黃彩霞都沒有上過大學,知識相對薄弱。唐延祿鼓勵支持她們報了湖南科技學院的成人高考,最終她們都拿到了大專文憑,為日后的教學打下了良好基礎。
天天樂小學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畢業(yè)成績幾乎年年名列全鎮(zhèn)前茅,在全縣也是排名靠前。教學質量高,學生也多了起來。學生多了,破舊的瓦房已經容不下了。2007年唐延祿與陳文英一起帶頭捐款,發(fā)動全村村民集資修建新校舍,又通過各種途徑向社會募集資金,總共籌資18萬多元新蓋了一棟兩層樓的校舍,極大改善了師生的教學條件。
孫女的愛心接力
唐延祿的大孫女唐千紅,2005年湖南科技學院中文系畢業(yè)后,先后應聘在昆明、深圳的職業(yè)中專和中學當語文和英語老師。當時,天天樂小學發(fā)展到了5個教學班、學生近100人,急需增加一名老師。情急之下,唐延祿催促大孫女回天天樂小學教書。
接到爺爺?shù)碾娫?,唐千紅開始并沒有答應。她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在沿海發(fā)達城市找到一份工作,月薪6000多元。而天天樂小學月薪只有1000多元,何況丈夫也在深圳發(fā)展。但禁不住唐延祿苦口婆心的勸說,唐千紅最終答應了??蓙韺W校后她還是安不下心來。在這里,教師沒有辦公室和寢室,睡覺、辦公只能回家。除了給孩子上課,教師還要輪流為學生煮飯燒開水,與學生一起擦桌子打掃衛(wèi)生,每周只能休一天。教學條件艱苦不說,更讓她擔心的是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基礎比不上城里學生,教學難度大。
于是,唐千紅收拾好了行李準備回深圳,被唐延祿攔住了:“你留下來我就多活幾年,你離開我就少活幾年?!睜敔敗耙运老啾啤?,唐千紅含淚放下行李。如今,唐千紅已是學校的骨干教師和校教導主任。
2006年,唐延祿的小孫女唐鮮花高考失利,準備外出打工,唐延祿卻要求她留在天天樂小學教書。為了提升自己,唐鮮花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下毅然報考了湖南科技學院的成人高考,通過函授學習拿到了大學文憑,現(xiàn)在是四年級的骨干教師。
2016年,祁陽縣教育局將天天樂小學的發(fā)展納入了村小建設規(guī)劃,撥款43萬元在老教學樓旁新建了一棟9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兼宿舍樓,解決了學校缺少教室和教職工辦公、住宿用房問題。
更令唐延祿欣慰的是,學校300多個畢業(yè)生以及教師家屬都十分關愛這所小學。他們或給學校捐款捐物,或回校教書育人。付彩云、付桂英姐妹倆高中和師范畢業(yè)后,自愿放棄去大城市工作,回到天天樂小學教書。
現(xiàn)在,88歲高齡的唐延祿已不再專職任課,而且早已把校長的接力棒交給了陳文英,自己做學生的安全管理等工作。盡管如此,他每天仍然是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早上開門搞衛(wèi)生迎接學生,白天抽查師生的教學與學業(yè)情況,晚上還要打著手電筒到學校來巡查,督促寄宿生按時晚自習、就寢。發(fā)現(xiàn)學生踢開了被子,他輕輕地扯起蓋上,以免受涼感冒??吹饺臍q的幼兒班孩子想爸媽哭鼻子,他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糖果進行安慰。學校周圍的路邊有山上滾落的石頭或其他雜物,他立即動手清除。
唐延祿27年義辦山村小學的事跡令人動容,因而也獲得了政府與社會的各種嘉獎。2018年6月,他上榜“中國好人”,成為享譽全國的敬業(yè)奉獻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