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涪城區(qū)安昌路,一套不大的房子,每天都在上演“一群老人哄一位老人”的場景。這群老人是六兄妹,最老的已古稀,最小的也年屆60。伺候的對象,則是92歲的老母親。
老母親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多種疾病,幾年前叉診斷出老年癡呆。幸運的是,6位子女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她,吃飯、喂藥、測血糖、打胰島素……他們細細寫下媽媽每天的飲食起居、吃藥情況。16年來,已有30多萬字。46本厚厚的護理日記,記錄著媽媽的身體變化,更記錄著一個家庭的孝與愛。
護理日記
吃飯、搽藥、換尿褲,時間精確到每分鐘
陳玉香老人坐在輪椅上,小女兒鄧秀蓉陪在身旁,兩人手握手悄聲說話,三妹鄧國慶戴著老花眼鏡,在一個筆記本上記錄著老母親剛剛吃藥的時間。
鄧國慶記錄的筆記本封面,寫著“病理日記”四個字,時間為2018年。這個筆記本上,每天都詳細記錄著陳玉香老人的護理時間、用藥時間等。鄧國慶說,老人年紀大了,已經(jīng)大小便失禁,隨時需要更換老人的尿不濕,他們記錄著每次更換的時間,方便記住下一次更換的時間。對于用藥,同樣不能忘記,因為每種藥吃的時間和用量不一樣,記錄著每種藥吃的時間,可以知道下一次該什么時間吃,大家都不會弄錯。
記錄完當天上午和中午的情況,已經(jīng)從頭天晚上開始守候的鄧國慶和鄧秀蓉準備回家休息一會兒。即將來接班的,是68歲的大哥鄧開廣和大嫂陳信蘭。
鄧國慶拿起另外一個筆記本,在上面寫道:“哥哥,今天早上媽媽沒有起床,中午吃飯后把心臟病藥、降壓藥吃了,半小時后吃益血生(三姐)”。 與前面的筆記本不同,這個本子的封面上寫著“雜事本”三個字,時間為2017-2018年。里面的內(nèi)容,大部分是照顧的人離開前,交代下一位接班的兄妹需要注意的事項。
專業(yè)護工
打胰島素、測血糖,兄妹6人都學(xué)會準確使用
92歲的陳玉香老人,有6名子女,大女兒已經(jīng)72歲,二女兒70歲,大兒子鄧開廣68歲,二兒子鄧開明65歲,三女兒鄧國慶62歲,幺女鄧秀蓉60歲。
2002年,陳玉香的老伴兒去世,也就是從那時起,陳玉香的身體每況愈下,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多種疾病,幾年前叉被阿爾茨海默癥纏上。幸運的是,6個子女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
早上7時許,陳玉香老人睡醒了,鄧國慶像哄孩子一樣,輕輕叫著媽媽,并拿來了血壓計,開始正式工作?!皠傞_始,大家都不會測量血壓,就在網(wǎng)上搜索,把使用順序?qū)懺诩埳?,然后貼在墻上,方便大家準確測量?!编噰鴳c說,像打胰島素、測血糖等,家里人都要先學(xué)會準確使用,然后記錄下母親每次的測量值。
在打胰島素前,鄧秀蓉拿著儀器在手中不停旋轉(zhuǎn),還口中數(shù)數(shù)。數(shù)到36時,停了下來,開始給母親打針?!斑@樣的操作方法是醫(yī)生教我們的,我們兄妹都會測血壓、測血糖、打胰島素,我們都可以算得上半個護士了?!编囆闳匦χf。他們已總結(jié)出經(jīng)驗,晚上6點后吃飯,老人消化不了。喂飯像哄小孩,飯后的喂藥,也一樣。因為常年吃藥,老人更愛發(fā)脾氣,常常將藥藏在嘴里,或者趁兒女轉(zhuǎn)身,一口吐在地上。因此每次喂完藥,都會讓媽媽張開嘴岜,檢查一下后才能放心。
日記背后
“艱難年代只喝米湯,媽媽為我們吃了很多苦”
2002年開始,鄧國慶六兄妹就在家輪番照料老母親。這十多年,他們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父母在,不遠行!這是我們父母以前照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時告訴我們的?!编囬_廣說。
在鄧秀蓉看來,他們兄妹6人十余年來都能不離不棄的照顧母親,更是一種反哺。 “那個年代,生活很緊張,家里煮的稀飯,母親總是把米給我們吃,自己就喝點米湯,從來就沒吃飽過。也是從那個時候起,媽媽還落下了貧血,印象中她總是一直忙活,為我們吃了很多苦。”鄧開廣說,家里的早中晚飯、洗衣服等家務(wù)活,母親也一手包攬。
據(jù)中新網(wǎng)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