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聽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聽得清,才有可能模仿;聽得準,才能說的對。說是語言學習的目的。說得對,別人才能聽懂你的表達;說得好,才能與人交流。英語教學的初始階段,要求重視聽說訓練和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我認為這是符合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的。但在實踐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的聽說訓練呢?下面幾條途徑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和探索,與大家共享。
關鍵詞:聽力訓練;說訓練;口語能力
一、 切實抓好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
學生初學英語,往往抱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因而對英語學習有很大的興趣。作為引領學生學習英語的教師,我們應該抓住這一良好開端,把學生的好奇心逐步培養(yǎng)為愿聽愛說的習慣,使學生從學習英語的一開始就逐步養(yǎng)成注意聽別人說英語的習慣,大膽用英語回答以及提問,模仿錄音的習慣。我們要用英語組織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使用英語的環(huán)境。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少地說漢語,而是通過手勢、眼神、動作、音調(diào)等輔助手段來組織教學。用英語組織教學能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創(chuàng)設英語氛圍,培養(yǎng)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表達的習慣。比如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禮貌語言,如:Hello! Thank you!還可以從最簡單的課堂用語著手,重復使用,學生聽得多了,不僅聽懂,而且也能說幾句,好奇心得到滿足。例如:采用“Lets begin now. Good morning(afternoon), class!”來作為一堂課的開場白,而在下課時用“Class is over. Goodbye, class!”作為結束語。在講課過程中,提醒學生看黑板時,便會用手指著黑板并說出“Look at the blackboard.”讓學生打開書時,我便會說出“Open your book, please.”,同時將雙手攤開。要求學生合上書,我便說“Close your book, please.”并將雙手由攤開到合并。這時教師可有意識地將課堂上機械聽說擴展到生活中去,使學生的好奇心轉(zhuǎn)化為講英語的興趣。興趣的增長,必然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抓好英語教學的起始關,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開展聽說訓練的重要一步。
二、 堅持課前三分鐘講英語,讓全班輪流做簡短的值日匯報
具體的做法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由點到面逐步鋪開的方法。值日生報告的內(nèi)容從短小淺易,逐漸過渡到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報告的內(nèi)容可以是學校生活,小故事和自由談話等。最初可以從比較簡單的內(nèi)容開始,如:“Im on duty today. Today is Monday. Its sunny. We are all here.”隨著句型、詞匯的增多,學生還可以按當天實際情況增添內(nèi)容。教師要給予引導鼓勵,并有計劃地進行對所學知識的口語訓練。這種簡單的英語報告盡管只占幾分鐘的時間,但對渲染課堂氣氛、發(fā)揮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卻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 課堂教學中要將聽說訓練同教材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每講新課,堅持讓學生先聽錄音,然后根據(jù)所聽內(nèi)容回答問題。教師提問應該有一般疑問句,也有特殊疑問句;內(nèi)容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這樣可以讓水平不同的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真正達到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目的。講授教材內(nèi)容時,教師不僅要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而且力圖使自己的語音語調(diào)準確規(guī)范,富有表現(xiàn)力。學生提問或回答問題也盡可能地使用英語。新課講完后,要求學生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如表演等。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必須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課堂表演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給孩子一份自由發(fā)展、自由發(fā)揮的天地。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而表演正是集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于一體,它擺脫了死記硬背的舊模式。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請幾人一組運用所學的知識表演,成效較大。例如我在教句型“May I have a look? Sure, Here you are.”時,讓學生互相邀請:×××, please,然后進行對話練習,講得流利、標準、響亮的,全班同學以掌聲給予表揚,這樣學生的表演結果顯示學生不但會說,而且能配上自己的動作,表現(xiàn)得相當自然。于是在歡樂愉快的情境中學會了句型。這種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最佳方式。課堂教學還可以堅持聽寫訓練,聽寫的內(nèi)容可以是課本中的單詞、短語和句子,以強化學生聽的能力。
四、 利用課余時間,加強語言實踐,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要想學好一門外語,只靠課上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想方設法地為學生提供聽說英語的時間和空間。我要求學生在學校見到英語老師,用英語打招呼;凡是英語課堂,就要求學生盡可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如學生來晚了要進教室,就必須用英語說出:“May I come in, please?”老師就用英語回話:“Come in, please!”剛開始,由于句型學得少,不少學生都是采用“單詞+手勢”的方式進行交流,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教的小學生已能主動地運用所學過的英語進行簡單的問候和談話。我們還成立了英語課外活動小組。課外活動小組可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舉行表演故事、演情景劇、講故事,朗誦,猜謎語,唱英語歌,英語文藝表演,出英語板報,舉辦英語知識競賽等等。這些活動可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又可以加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聽說英語的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每周開設一節(jié)聽力課,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聽力訓練;利用錄音,廣播電視,網(wǎng)絡教學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促進學生的聽說訓練,優(yōu)化語言環(huán)境。平時可要求學生之間努力用英語交流,以鍛煉聽說英語的能力。這樣,多方位地開展英語聽說訓練,有效地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
五、 結束語
實踐告訴我們,英語聽說訓練中,這以上幾條途徑是密切相連、相輔相成的。在訓練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聽英語并大膽地開口說英語,不要怕學生犯錯,不要怕浪費時間。學生聽得多了、說得多了,才能把英語當成一種用于交流的工具,從而達到脫口而出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呂碩.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英語口語交際能力[J].學周刊,2016(30):182-183.
[2]汪慧.小學英語課堂提問藝術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3):106-107.
作者簡介:
郭永斌,河北省石家莊市,石家莊市欒城區(qū)夏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