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tǒng)農(nóng)村留守初中生無法學好歷史學科,一方面在于學校教育缺位,不重視歷史副科教學的影響力,對知識教授缺乏耐心和正確對策,一方面在于學生家庭缺位,家長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對學生的家庭教育關照不到位。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有關農(nóng)村留守學生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并思考如何提高該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農(nóng)村留守學生;影響因素;有效性策略
留守初中生是留守兒童群體中的一部分,在農(nóng)村,留守初中生的占比比例非常之大,他們的父母單方或雙方長期外出務工,在兒童最關鍵的初中學習階段不能盡到家長的家庭義務與責任。所以對這一群體來說,完成學校學業(yè)就變得更加困難。
一、 農(nóng)村留守生初中歷史學習困難的成因簡析
初中歷史是副科,再加之農(nóng)村留守生數(shù)量居多,種種原因導致歷史課程在農(nóng)村中學中的推進困難。
(一) 家庭教育的缺位
留守初中生嚴重缺乏家庭教育,因為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能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少之甚少,所以他們長期對家庭生活處于不滿狀態(tài)。而有些留守初中生由于要承擔起父母不在以后家庭的責任,所以可能平時沒有太多時間也沒有心情學習。或者說留守初中生的大量精力被轉移,其性格特點、技能習得方向與心理素質都因為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發(fā)生變化,所以說學校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與他人的交流溝通是非常之少的,性格的孤僻與心理的叛逆也讓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二) 學校教育的缺位
傳統(tǒng)農(nóng)村中學教育并不重視歷史這門副科,雖然當前農(nóng)村中小學也大談減負,但減掉的不是學生的學業(yè)負擔,而是歷史、地理、政治這樣的副科的教學比重,最終的結果是語數(shù)外比重大幅度增加,副科比例大幅度減小,學生的課業(yè)壓力沒有減輕,反而在增加。農(nóng)村留守中學生本來就無心學習,而學校還同時教育學生如此看待歷史副科,同時歷史考試是開卷考試,所以種種原因導致歷史學科在農(nóng)村中學中是不受待見的,這極大程度上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無論是家庭教育缺失還是學校教育缺失,對于農(nóng)村留守初中生而言他們在實際行為與思想精神方面都是存在較大缺陷的,這些使得他們對于歷史這門副科重視不起來,再加之農(nóng)村中學歷史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讓他們打不起興趣學習歷史。當前在新課改背景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都注重學科素質化教育,所以農(nóng)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還必須思考自身教學的有效性,想辦法幫助留守初中生學好歷史。
二、 農(nóng)村留守生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農(nóng)村留守生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結合多方面思考有效性教育策略,幫助他們擺脫、忘記自己的身份,以正常的心態(tài)和正確的方法學習歷史,下文也給出了兩點正確的教學策略。
(一) 明確歷史學習目標、認知歷史學習應用價值
農(nóng)村中小學教育功利主義色彩嚴重,所以對歷史副科教育極其不重視,這也嚴重影響了留守初中生的心智,導致他們無法明確歷史學習目標,也無法認知歷史學科的實用價值。所以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嘗試改變教學觀念,幫助學生明確歷史學習的真正目的。首先,教師必須明確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通過考試,取得中考機會,而是幫助學生爭取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對于留守初中生而言,他們由于缺乏教育家庭這一塊導致自身人格缺失,難以在歷史學習中擺正心態(tài),所以教師必須在歷史教學中首先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家庭觀甚至世界觀。比如教師就可通過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課來渲染課堂氛圍,指引學生認知并理解當前國家發(fā)展的美好,進而實現(xiàn)人文價值觀培育,為留守初中生端正學習及生活心態(tài),擺脫父母教育缺失的現(xiàn)實困境。
(二) 建立師生情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就指出:“學校里最重要的教育缺失是愛與自尊?!睂τ谵r(nóng)村留守初中生,他們所缺乏的正是愛與自尊。教師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創(chuàng)造性,就必須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公正性,所以教師自己必須要首先做到公正,愛護并尊重學生,盡量少的懲罰學生,讓學生真正能夠“親其師而信其道”。而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的一大任務自然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趣味性,如此才能逐漸培養(yǎng)留守初中生相對獨立的人格,保護他們幼小的自尊心。具體到教學方法實施方面,教師就必須首先做到尊重留守初中生的個體差異,他們都是留守兒童但各自家庭狀況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體現(xiàn)出對他們個體差異的尊重。比如在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的《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課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對當前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并談談自己所喜歡、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保證課堂教學的自由性與開放性,讓學生完全放開投入到有關歷史內容的討論當中,進而體現(xiàn)課堂教學過程的充實性與完整性。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到處處關照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而自己則作為主導負責引領,二者不但不矛盾,還能營造出一種相對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體會到來自教師和其他同學的關愛與尊重。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還應該嘗試改變教法。比如說可以優(yōu)化學生的記憶方式,循序漸進的傳授歷史知識內容,在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一課教學中,教師就教授學生如何巧妙記憶“戰(zhàn)國七雄”,比如說“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這樣一句打油詩朗朗上口且簡單好記,不但讓學生記住了戰(zhàn)國七雄的名字還記住了他們所處的位置,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激發(fā)也有一定好處。
三、 總結
總而言之,針對農(nóng)村留守生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推進存在一定難度,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留守生本身的心理狀態(tài)與興趣一直,一改傳統(tǒng)歷史教學單一乏味的實際狀況,從尊重學生人格開始,調節(jié)教學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有效性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完美滲透。
參考文獻:
[1]游美云.農(nóng)村初中生歷史課程學習興趣的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2]陸水.廣西農(nóng)村留守初中生教育問題調查研究——基于學校管理的視角[D].廣西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
馮浩,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望謨縣納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