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華 劉燕(北京市海淀區(qū)上地實驗小學 北京 100085)
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了 《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文件(國辦發(fā)〔2016〕27號),強調“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才全面、有效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通過《中國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創(chuàng)新研究》等課題研究,可以看出,“課課練”是充分利用學生在學?;顒訒r間,有效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是保證學生在校園體育活動中鍛煉效果的重要舉措。
根據(jù)國家國民體質監(jiān)測中心發(fā)布的 《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相比于2010年,2014年全國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柔韌和速度素質呈現(xiàn)“穩(wěn)中向好”趨勢,但耐力和爆發(fā)力素質繼續(xù)下降,肥胖檢出率繼續(xù)增加。其中14.1%的小學生感到“學業(yè)負擔較重”,11.4%的小學生每日家庭作業(yè)時間超過2小時??梢?,小學生身體素質未能有效提高,課余活動時間也無法有效保障。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在體育課課程改革之后,小學生體育活動內容雖然豐富多彩,學生也有更多的選擇性,但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缺乏規(guī)定性和導向性的身體訓練規(guī)劃。
在2016年的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中得知,6-13歲的少年兒童體育參與度較高,其中94.6%每周能參加2次及以上體育鍛煉,包括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煉等。青少年兒童能夠有較高的參與度,得益于“億萬青少年陽光體育活動”,推行“每天鍛煉一小時”計劃??梢钥闯觯瑢W校體育課是保證學生身體得到鍛煉的最主要的途徑,而在體育課中加入身體素質“課課練”內容是切實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必要手段。這也要求體育教師將體能素質“課課練”與課程設計與教學組織相結合。
體能素質“課課練”是指在一節(jié)體育課中,在正常體育教學之后,用8分鐘左右時間,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的訓練。“課課練”曾經是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部分,可隨體育課開展,但在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一度消失。如今,人們逐漸認識到體能素質對于學生健康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門逐漸增加體能素質訓練的重視,以及相關專家的不斷努力,體能素質“課課練”得以重新發(fā)展?!罢n課練”曾經取消的主要原因,是被質疑在短短的5—8分鐘時間里,能否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隨著身體功能訓練研究的不斷發(fā)展,體能素質的提高不在于鍛煉時間的長短,而在于能否有效刺激身體的生理系統(tǒng),對于更加注重靈敏、速度、協(xié)調和柔韌等體能素質的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以目前流行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為例。HIIT是一種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相結合的鍛煉方式,是指在高強度訓練中嚴格控制休息時間,可以有效促進心肺功能和心血管功能的提高。
圖1 運動方式對有氧運動能力的影響
檸檬酸合成酶(CS)的最大活性可以反應運動前后骨骼肌細胞中線粒體含量的變化,可以反應有氧運動能力的強弱。圖1為運動方式對不同運動方式對有氧運動能力的影響,對照組不參加運動,緩和組進行45分鐘有氧運動,HIIT組進行1分鐘HIIT練習。從CS的最大活性可以看出,相比于不運動的對照組,緩和組和HIIT組有氧運動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且兩者的增長幅度相近。綜上所述,只要在體育課上按照科學符合開展身體素質練習,短時間內可以達到充分的鍛煉效果。
多元智能理論將人看作是多種能力的組合,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無數(shù)可能并擁有自身的突出能力,而教師的任務是發(fā)掘這種潛在能力,并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提高能力。結合教育學理論,身體素質“課課練”就需要樹立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理念。因此,開展身體素質“課課練”就需要遵循以下幾種原則。
(1)注重指導,全面發(fā)展原則。
“課課練”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而每個學生的身高、體重等生理指標不同,速度、耐力等體能素質基礎也不同。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鍛煉需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對學生的技術與心理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及時滲透體育意識,啟發(fā)學生掌握運動技術動作,獲得成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運動鍛煉的習慣。在技術學習與身體鍛煉之外,要注重指導學生進行團隊合作,讓學生體驗更多集體運動,培養(yǎng)學生意志品質和團隊精神,讓學生在體育課上全面發(fā)展。
(2)因材施教,科學運動原則。
小學生處于快速生長發(fā)育階段,相同的年級體能素質有很大的差異?!罢n課練”要求在較少的時間里有效提高學生體能素質,就需要對不同身體條件和運動基礎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練習,也要根據(jù)學校的場地環(huán)境、器材設施等因素合理安排體育鍛煉。每次練習應該科學設計運動負荷,循序漸進的增加運動強度,通過不斷地調整運動的頻率、密度、間歇和難度來達到控制練習效果,讓小學生既可以提高體能素質,又能保證健康和安全。
(3)適時啟發(fā),及時反饋原則。
小學生運動興趣高,思維活躍,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因此,針對小學生開展“課課練”就要求持續(xù)啟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求知欲,并控制學生的興奮情緒,讓體育課保持活躍的學習氣氛。提高體能素質是長久訓練的結果,應該采取不同形式的評價方法,及時了解學生對訓練的反饋,掌握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情況,有助于對弱項進行專項突破。同時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課堂設計與教學方案,讓每一次練習都能達到期望效果。
(1)“課課練”分班制教學。
每學期初始,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考核,考核內容和標準依據(jù)《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對考核結果進行統(tǒng)計,將學生按照性別和體能素質行分班。如表1所示,可將學生分為A、B、C三個班級。A班為測試結果均為優(yōu)秀的男女學生,他們具有較好的體能素質,可針對A班開展更多的集體運動項目的技能學習,比如足球、籃球、棒球等等。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讓他們的體能素質得到表現(xiàn),在運動中鍛煉團隊精神和抗挫折意志品質,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最終讓學生熱愛體育運動,形成終身鍛煉意識。B班學生身體素質為平均良好的水平,他們身體素質存在某項弱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田徑運動的“課課練”內容,以跑、跳、投為主,以達到補齊體能素質短板,為學習更多運動技能打下良好基礎。C班主要是平均成績達標和身體形態(tài)肥胖的學生,身體素質訓練內容以改善身體形態(tài),建立基礎動作模式為主,教會這些學生掌握正確的跑、跳、投動作,采取簡單鍛煉方式來提高學生體能。并在教學和練習過程中增加心理干預,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由抗拒到喜歡。
通過分班制教學可以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的應用,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體能差異,從而解決個體需求和照顧群體的主要矛盾,讓每一次“課課練”都能滿足學生提高體能素質的需求。根據(jù)體育教學系統(tǒng)性原則,應將分班制教學穿插于正常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作為學年教學計劃的一部分,不宜整個學期廣泛使用,避免打亂循序漸進的學習程序,以及學生群體的正常交往。
表1 分班制教學模式
(2)“課課練”多形式教學。
談到體能素質訓練,往往就是仰臥起坐、50米跑、跳繩、立定跳等傳統(tǒng)形式,這些動作有非常好的鍛煉價值。但長期以來,教師和學生為了追求體育成績盲目練習,一些動作只求量不求質,比如仰臥起坐用力抱頭導致頸椎受傷,坐位體前屈采取猛壓猛按導致腰椎受傷。因此,在動作不規(guī)范的情況下,這些有極具價值的訓練卻傷害了健康。同時,常年進行此類練習,讓學生趣味性降低,難以長期堅持。
所以,豐富“課課練”的內容,設計新穎的練習形式,科學的開展訓練就非常有必要。跑的內容,在多種距離跑的基礎上可以增加多種距離折返跑,采用持不同物體的接力跑,穿越障礙跑等等。跳的內容可以采用少數(shù)民族的“踩竹竿”,讓學生為了躲避竹竿跳躍;利用彈力帶進行阻力彈跳,徒手進行波比跳等。
隨著學生體能素質發(fā)展,進一步轉變跑跳練習模式。采取上肢練習、下肢練習和核心力量練習為主的HIIT鍛煉。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練習內容,采取適宜學生的鍛煉方式,嚴格控制學生間歇時間,達到HIIT的訓練效果。
(1)小學階段應該支持開展體能素質“課課練”,是提高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必要手段;
(2)體能素質“課課練”教學中采用不同強度的間歇性訓練,可以在短時間的鍛煉中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3)小學階段開展體能素質“課課練”,可采取分班制教學模式和多形式教學模式,通過針對性和多樣性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課課練”的實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