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推行,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也應與時俱進。本文旨在討論適當引入詞源學知識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素質(zhì)。
關鍵詞:詞源學;詞匯教學;語言文化;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2-037-2
詞源etymology一詞來自希臘語etumologia,本意為“探究詞的潛在內(nèi)涵”。《朗文當代英語詞典》中,將詞源定義為“單詞、短語和術(shù)語的來龍去脈”。英語詞匯的來源十分復雜。從根源上說,現(xiàn)代英語中的詞匯多來自古英語、中古英語。而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還從各個領域和其他語種中吸收了大量詞匯,衍變形成了許多新詞。在學習詞匯的過程中,如果我們?nèi)グl(fā)掘詞匯背后的故事,了解詞匯的來龍去脈,我們就能更透徹地理解詞匯,提高記憶效率,有效擴充詞匯量。
一、有利于單詞讀音與拼寫的記憶
在詞匯學習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讀音明顯不符合發(fā)音規(guī)則的詞,導致在記憶其拼寫時容易出現(xiàn)錯誤。如果我們只是一味死記硬背,對改善記憶效果沒有任何益處。相反,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這些詞的來源和衍變過程,去理解它們?nèi)绱伺c眾不同的原因,不但有利于提升記憶效率,更能增添學習的趣味性。
例如island一詞,字母s不發(fā)音,因此不少學生在拼寫時容易漏掉s。為什么要多拼一個s呢?原來,在古英語中,該詞拼為iland(讀音為[aIlnd]),是沒有s的。而古法語中對應詞為isle。英語和法語同屬印歐語系,在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國家間各領域的交往和文化交流,兩種語言彼此滲透彼此影響,相互汲取了大量詞匯,產(chǎn)生了許多新詞。古法語的isle傳入英語后,影響了原來iland的拼法,于是就變成了如今的island,而讀音未變,還是按照iland來讀。最終產(chǎn)生了今天island [aIlnd]一詞的拼法與讀法。
英語中還有不少詞也是這樣,如debt, receipt, doubt等。了解詞源學知識不但有助于我們掌握這些詞的正確讀音,而且能有效幫助我們避免拼寫上的錯誤。
二、有利于掌握詞匯豐富的詞義
英語中許多詞一詞多義,含義豐富。隨手翻開詞典,例子比比皆是。對于學習者而言,記憶和掌握豐富的詞義乃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其實,詞匯是從舊詞的核心意義出發(fā),引申出新義的。例如park一詞,原為軍事術(shù)語,專指“停放炮車”。隨著汽車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人們自然而然地擴大其詞義,使park獲得新義“停放車輛”。再比如novel一詞,該詞來源于拉丁語。作形容詞時,它的原意為“新的”,其意義衍變過程為“新的”“最近的”“不多見的”“珍奇的”“別具一格的”。該詞也可作名詞,原意為“新東西”,指當時Boccaccio等人寫的新形式的短故事,是相對于原有故事形式romance來說的,后來人們就將這種新形式的故事稱為novel(小說)了。
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詞匯的各個詞義間實際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通過了解詞義的發(fā)展過程,多種詞義被形象地串連起來,有助于學生全面地掌握多個詞義,同時幫助他們理解詞義衍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義項,實現(xiàn)深度習得詞匯的效果。
三、有助于同義詞的辨析
來自不同語種的詞匯進入英語后,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語言的特色,尤其表現(xiàn)在使用場合方面。其中古英語較通俗化,因此源于古英語的詞大多用于句式較松散、偏口語化的語境中;而由于英國曾被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占領并實施了幾百年的統(tǒng)治,英國上流社會廣泛流行法語,因此源于法語的詞匯大多比較高雅,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而作為中世紀國際通用語言的拉丁語,大量詞匯源源不斷地進入英語,大部分用法都比較正式,常用于書面語。
例如home和residence意思均為the place where one lives,但在實際使用時,兩者并不能相互替代。home來自古英語,而residence來源于拉丁語。因此home用于一般場合,而residence則用于較正式的場合和書面語。我們結(jié)合一些例句來進一步分析:My home isnt very big, but very comfortable.在這種通俗語境且偏口語化的句子中,如用residence代替home,會顯得不搭調(diào)甚至荒唐,給人以不協(xié)調(diào)的感覺;而在例句He has applied for a residence permit.中,residence表示法律上的居住地,非常正式,絕不能用home來代替。此類詞義相同但不能互換的同義詞在英語中不勝枚舉。若在教學中,教師能適當從詞源角度出發(fā)進行講解和補充,就如以上辨析home與residence,能有效幫助學生對詞匯的細微差別進行辨析,從而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掌握同義詞的不同用法和語體色彩,提高記憶效率,可謂一石二鳥。
四、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詞匯、句法、段落、篇章等各個層面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絢麗文化?!罢Z言與文化的教學應是統(tǒng)一的、同步的?!币雽W好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其承載的文化。例如詞組break a leg,不了解其詞源的學生會誤理解為“斷了一條腿”,那在實際運用時就要出大洋相了!實際上,該詞組是“祝你好運”的意思。這個有些怪異的祝福語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觀點帶有一定的傳奇迷信色彩。傳說有一群調(diào)皮的精靈,如果人們許了愿,精靈們會故意讓與之相反的事成真。因此為了祈求好運,人們會故意說“祝你跌斷一條腿”,希望騙過淘氣的精靈們,讓與之相反的好事發(fā)生。第二種說法則認為break a leg誕生于莎士比亞時期。在這個大名鼎鼎的戲劇巔峰時代,每天都有許多劇作上演。表演結(jié)束時,演員會到前臺謝幕。若表演大獲成功,臺下的觀眾就會給演員小費,演員就要彎腿行“屈膝禮”以示感謝。由此,break a leg成為了演藝界的行話,常用于演出前表示“祝你演出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break a leg的語義漸漸擴展,使用場合不再局限于演藝圈,也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祝福別人獲得好運、取得成功。
此類例子舉不勝舉。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將傳統(tǒng)的詞匯教學變?yōu)檎Z言——文化一體教學,教學質(zhì)量必將大大提高。
五、活化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進行詞匯教學時,不少教師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先簡單分析詞匯的結(jié)構(gòu),示范朗讀,然后列舉出詞匯對應的中文意思,最后舉例。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枯燥。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香港大學任教的Herbert Pierson就曾嘗試引導學生關注詞源。結(jié)果表明,詞源訓練頗受學生的歡迎,他們很愿意了解更多關于單詞的歷史來源,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也有明顯提升。
舉例來說,kangaroo(袋鼠)一詞有著其特殊的拼寫和發(fā)音,對學生而言算得上記憶難點。若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依靠死記硬背來記憶。如果教師換一種方式,給學生講講這個單詞背后的故事,效果將大不一樣。kangaroo一詞來源于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當白種人首次踏上澳洲大陸時,他們看到了一種前所未見的奇怪動物,就問當?shù)厝嗽搫游锏拿Q,當?shù)厝嘶卮鸬馈発angaroo”。(同時教師可用較夸張的方式模仿土著人的發(fā)音。)于是這種奇怪的動物就被命名為kangaroo了。其實在當?shù)氐耐林Z言中,kangaroo的含義是“不知道”。雖然這個詞源補充很簡單,但這種有趣的方式相較傳統(tǒng)的直接講解而言,一定會令學生印象深刻,相信他們很難遺忘。
綜上所述,詞源學習對于詞匯教學意義非凡。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適當將詞源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jié)合,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去了解詞匯背后的故事,體驗詞匯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對詞匯在語義層次上進行深度認知加工,以達到提高英語學習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Wilkins, Davi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A: MIT Press, 1972.
[2]盛建元.強化外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J].外語界,1996(01).
[3]中華人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孔慶成.國俗禮義學——語言學的新進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