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恩
[摘 要]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情感表現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凸顯情感因素,運用一切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的手段助力教學,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有熱愛本職工作的情感,要熱愛教學工作,熱愛所教專業(yè),熱愛自己的學生。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設師生情感交流的和諧氣氛,有效表達內心的情感,增強感染學生的魅力。
[關鍵詞]情感教育;熱愛學生;感染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5-0081-02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僅僅靠師生之間簡單而直接的互動是不夠的,它需要借助內在的情感共鳴作催化劑。
情感與人類的行為活動如影相隨,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自始至終都伴隨著情感交流。大量的心理學實驗結果告訴我們,感情既可以推進人們的行為,也可能會遲滯人們的行為。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會促進人們主動從事某項活動,并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消極否定的情感,卻會在不知不覺間阻礙人們從事某項活動,活動自然收效甚微。
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雙邊認知活動。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滋生出愉悅興奮的情感,就會主動積極地接受教師的影響,將教師的要求變?yōu)樽约旱男枰?,在愉快、滿意的情感驅動下,智力活動的效率必將大大提高。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師的情感投入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課堂教學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主導者卻是教師。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來自于教師的感染力。教師以充滿正能量的真摯關懷誨人不倦,這種情感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內心自然而然就會滋生出積極奮發(fā)的情愫,自覺參與學習活動,學習效率肯定成倍放大。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凸顯情感因素,提升教育教學工作效率呢?
一、教師要有熱愛本職工作的情感,要熱愛工作,熱愛所教專業(yè),熱愛學生
心理學專家認為,人的行為往往受情感、意志的制約。如果教師熱愛教學工作,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中,廣泛學習,兼收并蓄,深入鉆研教材,精心備課,滿腔熱情地儲備源頭活水,準備用源源不斷的“一溪水”滌蕩學生的靈魂,充實學生的頭腦。如果教師對本職工作缺乏熱情,工作失去信心,經常釋放負能量,勢必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當教師把對所教學科的積極情感灌注到教學中,并以飽滿的熱情教學時,會以高度的責任心組織課堂教學,耐心地指導學生學習,積極地啟發(fā)學生思考,熱情地鼓勵學生交流,精準地輔導學生進步,把知識溶解在“愛”的潮水里,使學生沉浸在愉悅的感情中接受知識,引發(fā)熱烈的學習內驅力,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愛學生是教師美好情感的源泉,是教師生活中很重要的。愛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蘇聯(lián)著名的作家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孩子才會熱愛他教的課,思考他提出的問題,愿意聽從他的教導,模仿他的模樣,達到他的期望。”這跟我國古代教育家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是同一個道理。熱愛學生的教師,對學生充滿殷切的期望,真誠希望每一名學生好學上進、天天進步,獲得長足發(fā)展,會給予學生最大的愛心和耐心,誘發(fā)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心境,產生必勝的學習信念。
二、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有效表達內心的情感,增強感染學生的魅力
情感確實具有一定的感化力量。教師除了要用自己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富有智慧的言行去影響學生,還要擅長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產生強烈的內心體驗時,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同時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善于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驗學生的感受,傾聽學生的意見,體諒學生的苦衷,考慮學生的合理要求,營造和諧寬容的情感交流氛圍,潤物細無聲地轉化學生。要善于以自己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樂觀精神去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直面困難、克服挫折的勇氣。
作為教師,一方面必須具備合乎教育工作需要的健康情感,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借助眼神、姿勢、手勢來表達內心的情感,進而有效地感染學生。如表示堅決可以揮拳頭,表示贊賞可以輕拍肩膀,不滿時可以用面部表情來暗示。要以真心誠意的關懷、尊重、信任,春風化雨般地觸動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情感的積極變化。課堂上教師倘若以喜悅的神色、親切的語調、期待的目光、鼓勵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學生會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引申到積極的學習思考當中,就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冷漠無情地板著面孔站在講臺上照本宣科,把學生當作機械的受教者,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和煎熬,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心智的積極活動便會受到抑制。
同時,教師面對學生時應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謹防沖動。教師也有不愉快和生氣的時候,上課時如果不能及時把課外的不良情緒消解掉,帶到課堂上就容易出現發(fā)揮失常、教學思路不順暢、語言表述混亂等現象,甚至會發(fā)生因為學生表現不好而引發(fā)教師情緒失控的情況。 而且由于教師不良情緒在課堂上的輻射,教學氣氛會變得沉悶,學生會產生壓抑、恐慌的情緒。所以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要冷靜、沉著,力戒暴怒,要在平和的心態(tài)下教學,千萬不可以帶著不良情緒上課或帶著不良情緒對待學生。另外,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在對待問題學生時,要理性、理智,控制好情感,合理運用情感進行教育。
當前,我國家庭呈現出多元化的復雜結構,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問題家庭越來越多。復雜的社會家庭狀況,派生出不少的問題學生。生活在這些家庭里的孩子要么被溺愛過度,要么缺少親人的關懷和照顧,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礙。而教師也非圣人,在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方面,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喜“優(yōu)”惡“差”的情感偏差。教師一般都喜歡那些守規(guī)矩、有禮貌、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而對那些自我約束能力差、個性張揚、不喜歡學習的學生,極容易產生厭惡、排斥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流露出來,很快就會在師生之間形成交流的屏障,彼此排斥,互相反感。而且,教師對問題學生的厭惡感,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會嚴重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種傷害的陰影,甚至會影響學生一輩子。蘇聯(lián)教育學家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克服對孩子的反感,就會憎惡孩子,對孩子進行報復,就會使孩子感到學校是受罪的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在孩子身上培育出憎惡科學、憎惡人、憎惡社會的情緒。孩子最初也許憎惡一個或幾個教師,之后會發(fā)展到憎惡所有的教師,最后發(fā)展成憎惡一切的人。所以,教師對待問題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是當前教育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問題。越是有問題的學生,越需要教師用人文關懷去感化他們,用情感關懷去感召他們,喚醒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人都是需要被肯定的,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善于發(fā)現這些問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鼓勵,用誠摯無私的情感去溫暖他們的心靈,引領他們逐步改正錯誤,樹立進取意識。
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過,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情感在教育教學中的強大作用,運用一切可以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手段,凸顯情感因素,一定會使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責任編輯 諾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