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藝
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率較高, 患者的代謝功能紊亂, 嚴重者可導致組織器官衰竭。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 可控制患者的血糖, 但由于患者在不同的階段血糖水平不一致,不利于將血糖控制在穩(wěn)定的范圍內[1]。因此, 應加強對血糖的監(jiān)測, 以便根據(jù)血糖的變化情況采取相對應的控制血糖措施。本研究旨在探究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胰島素輸注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 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38例。研究組中女22例, 男16例;平均病程(5.32±2.45)年;平均年齡(66.45±3.52)歲。對照組中男17例, 女21例;平均病程(5.17±2.31)年;平均年齡(66.21±3.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尿液和血液化驗檢查。研究組患者接受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與胰島素泵治療: 給予患者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胰島素(胰島素注射液, 上海第一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1020519)輸注治療, 將動態(tài)血糖檢測儀植入患者的上臂皮下, 對患者的血糖值進行實時監(jiān)測, 根據(jù)監(jiān)測結果適當調整胰島素泵的輸注劑量。對照組患者進行指尖血糖檢測結合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 給予患者皮下注射胰島素, 用雅培血糖儀對患者的指尖血糖值進行檢測, 每日早中晚各1次, 胰島素注射劑量的增加或減少以血糖檢測結果為準。兩組均進行為期2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變化情況, 對比兩組的血糖達標(餐后2 h血糖≤10 mmol/L, 空腹血糖≤7 mmol/L則達標)用時、血糖波動值、胰島素用量、生活質量評分(總分100分, 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 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為(78.52±8.21)分, 與對照組的(79.46±7.13)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3,P>0.05)。治療后, 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93.35±1.32)分顯著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的生活質量評分(88.03±0.24)分顯著高于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3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用時、血糖波動值、胰島素用量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少于對照組, 血糖達標用時短于對照組, 血糖波動值小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情況比較( ±s, mmol/L)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情況比較( ±s, 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研究組 38 16.51±3.40 7.82±1.34ab 14.66 <0.05 9.38±2.12 5.43±1.18ab 10.04 <0.05對照組 38 16.58±3.219.47±0.28a 13.60 <0.05 9.43±2.076.85±0.05a 7.68 <0.05 t 0.09 7.43 0.10 7.41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用時、血糖波動值、胰島素用量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用時、血糖波動值、胰島素用量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對照組 38 6.53±0.42 7.61±1.23 46.68±5.24研究組 38 4.23±1.32a 5.17±1.25a 40.26±2.45a t 10.24 8.58 6.84 P<0.05 <0.05 <0.05
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輸注對患者的肝糖原的生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使患者的血糖平穩(wěn)下降, 每餐前給藥, 可防止餐后血糖升高。該給藥方法胰島素的用量較小, 并且和皮下注射胰島素相比, 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輸注可以降低患者發(fā)生低血糖的幾率, 對血糖的漂移現(xiàn)象起到減少作用, 從而使患者的血糖處于較為平穩(wěn)的狀態(tài)[3]。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指的是利用植入患者皮下的感應探針對患者的葡萄糖濃度隨時進行監(jiān)測,主要適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值較大的患者以及需用胰島素進行強化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監(jiān)測中。在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下, 可以反映患者血糖的全天波動情況, 以便及時調整胰島素的劑量, 更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血糖的波動幅度, 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調整提供及時有效的參考價值[5]。本研究結果表明,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胰島素用量少于對照組, 血糖達標用時短于對照組, 血糖波動值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和楊東輝[5]的研究結果相似, 從而表明研究組的聯(lián)合療法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較高。
綜上所述,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 采用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輸注胰島素以及動態(tài)監(jiān)測血糖的治療方法所取得的療效更為顯著, 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 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具有較高的治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