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們生活娛樂項目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人們對于電視節(jié)目的質量要求更高,電視節(jié)目不僅要保證質量,更要創(chuàng)新,尤其是電視紀錄片。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編導意識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電視紀錄片中的編導意識進行了分析,并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 編導意識 作用
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極為關鍵的,無論是哪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電視紀錄片的整體質量。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在電視紀錄片拍攝、剪輯等環(huán)節(jié)中,將編導意識貫穿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鑒于編導意識的重要性,對其具體的作用以及實際的體現(xiàn)進行分析是勢在必行的。
一、電視紀錄片中編導意識發(fā)揮的作用
在電視紀錄片制作過程中,由于人們對紀錄片各方面的要求提高,所以提高紀錄片的質量,對紀錄片進行創(chuàng)新是極為關鍵的。在電視紀錄片中,編導意識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下文中就其具體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內容如下:
(一)編導意識有效應用可以提高電視紀錄片的質量。在電視紀錄片制作過程中,編導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編導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紀錄片最終的效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編導素質的體現(xiàn)則主要是依靠編導意識。編導在對電視紀錄片進行制作過程中,對紀錄片畫面的設計,整體風格的設計等,都是其編導意識的體現(xiàn)。在編導意識的作用下,可以直接影響著紀錄片的整體效果,所以當編導意識較強,并且可以得到有效應用的情況下,制作出來的紀錄片質量才能是較高的,同時可以保證紀錄片的畫面、風格等都是符合人們要求的[1]。
(二)編導意識可以賦予紀錄片情感。在電視紀錄片制作過程中,不僅畫面、風格等十分重要,情感也是非常關鍵的,情感深厚的紀錄片,才可以更好地打動觀眾,將想要傳遞的內容傳達出去。想要在制作紀錄片的過程中使其富有情感,就需要依靠編導的編導意識。編導意識是編導在對電視紀錄片的設計、制作等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意識,這一思維意識的增長意味著編導工作經驗的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經驗越多的編導,其編導意識就越強,在進行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就越能夠將其情感融入到紀錄片中,如此一來,包含情感的紀錄片才能是有血有肉的,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
(三)編導意識可以增強紀錄片的審美。紀錄片在制作過程中,必須堅持真實情景敘述這一原則,在這一原則之下,紀錄片的美觀性會比較缺失。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紀錄片制作過程中,就需要通過編導意識的作用來增強紀錄片的審美。編導自身的審美能力能夠在繁多的鏡頭畫面中,挑選出最適合當前情景的畫面,從而更好地將紀錄事件的場景展現(xiàn)給觀眾。所以說,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編導意識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對編導意識的合理應用,可以使電視紀錄片更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更能夠傳遞其想要傳遞的內容。
二、編導意識在電視紀錄片中的體現(xiàn)
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編導意識的應用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其主要是在內涵、真實性以及社會價值等三個方面。因此,在對電視紀錄片中的編導意識進行分析過程中,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進行細致的分析,具體分析內容如下所示:
(一)編導意識決定了紀錄片的內涵。紀錄片是以真實事件為原型制作出來的節(jié)目,在選擇真實事件的過程中,編導意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編導在編輯紀錄片的過程中,會以自身的編導意識為基礎,確定紀錄片的選題和內涵,所以說,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編導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決定紀錄片的內涵方面。在當前電視節(jié)目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人們對節(jié)目的要求更高,若是節(jié)目內容不夠新穎,內涵不夠突出,是很難吸引觀眾的。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編導就需要根據(jù)自己的編導意識,對觀眾的興趣進行分析,然后以觀眾的興趣為中心來選擇紀錄片的題材,賦予紀錄片內涵。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播放的紀錄片能夠吸引觀眾,紀錄片的制作初衷可以得到體現(xiàn).
(二)編導意識可以反映紀錄片的真實程度。在電視紀錄片制作過程中,鏡頭語言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要知道,在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拍攝和剪輯是非常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拍攝是紀錄片的基礎,而剪輯則是賦予其靈魂。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每一個角度的拍攝都是尤其關鍵的,在鏡頭面前,人們的行為會有所偽裝,當鏡頭拍攝下來的是偽裝過后的畫面,那么紀錄片的真實性就會受到影響。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編導意識可以發(fā)揮作用,對拍攝的角度進行合理的選擇。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 ,紀錄片突出的宏觀主題有一個大致的范圍,在拍攝鏡頭的過程中,充分運用編導意識,對鏡頭所對準的內容進行放大或者是還原,這樣就能夠保證拍攝下來的畫面是真實的,如此一來,制作出來的電視紀錄片其真實性才能得到保障。
(三)編導意識可以決定紀錄片的社會價值。電視紀錄片與一般的綜藝節(jié)目等不同,電視紀錄片還原的是真實的事件,而綜藝節(jié)目則是杜撰出來的,同時,紀錄片中的事物都是在本色出演,而綜藝節(jié)目則是有劇本的出演,兩者在這一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在紀錄片以真實事件為基礎上進行制作的過程中,從拍攝到剪輯,都需要盡量的保證紀錄片的真實,而與此同時,當紀錄片在最終剪輯過程中,剪輯可以影響著紀錄片的最終效果。因此,在紀錄片的剪輯過程中,需要將編導意識貫穿其中,這樣一來,編輯需要根據(jù)自身對作品的認識最終決定呈現(xiàn)的內容和呈現(xiàn)的形式,而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紀錄片所帶給觀眾的震撼效果是不同的,對觀眾意識的影響是不同的,其社會價值也存在著差異[2]。由此可以說明,編導意識的存在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編導意識的有效應用,可以決定著紀錄片的社會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編導意識是核心內容。當編導意識脫離了紀錄片的制作原則,脫離了實際的情況下,紀錄片的特性就會被磨滅,所以鑒于這樣的情況,在電視紀錄片的制作過程中,應對編導意識進行不斷地強化,促使編導意識可以更好地成長,只有這樣,編導意識的作用才可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出來,電視紀錄片的制作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會現(xiàn)狀,強化社會價值,為社會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林燕.編導意識在電視紀錄片節(jié)目編輯中的表達[J].新媒體研究,2015,(20):70-71.
[2] 亓振華.電視紀錄片攝像師的編導意識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8):94.
作者簡介:汪軍(1988—),女,漢,重慶,助教,本科,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