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英
1937年11月12日,在西安師范學校內(nèi)出現(xiàn)一份抗日的通俗報紙—《老百姓》,創(chuàng)辦人是共產(chǎn)黨員李敷仁和一群熱心這一事業(yè)的人。初為八開兩版、旬刊,后擴充為四開四版,周報。該報欄目豐富,有社評、時評、短評、述評以及一周戰(zhàn)事、社會情況、讀者來函、防空防毒知識等。1940年4月17日,國民黨當局以“登記手續(xù)不全”(根據(jù)李敷仁發(fā)表于《老百姓》1940年4月6日的《與讀者告別》)為由勒令《老百姓》???,此時共出版113期。
《老百姓》在沒有代銷處、發(fā)行網(wǎng)的情況下僅創(chuàng)刊三個月,在陜、豫、晉的銷量已達1500份,1938年4月增加至6000份,到一周年時已發(fā)行至1萬份了。(根據(jù)曹晶晶《報紙“通俗化”的典范:抗戰(zhàn)時期<老百姓>報》,《新聞界》2013年第8期)不僅行銷國內(nèi)13省,還傳播至美、英、加、匈、法、瑞典等國家。(根據(jù)傅國涌《李敷仁與(老百姓)報》,《炎黃春秋》2003年第1期)瑞典有三家報紙轉載了《老百姓》的文章,莫斯科選訂的14種中國報刊里,就有委托商務印書館代訂的《老百姓》。(根據(jù)朱玲、劉小勇《從(老百姓報)看報紙如何貼近大眾》,《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當時《西北文化日報》1938年5月15日刊載的文章提及:“西安出的《老百姓》在鄉(xiāng)下銷路很好,一般農(nóng)民即使不識字的,都很留心它;常常在報紙剛一寄到的時候,就被搶著拿走了?!敝貞c的《愛國公民報》1940年5月6日也刊文稱:“在西安發(fā)行一百一十三期印出五百萬份以上的通俗報《老百姓》報在西北戰(zhàn)場可算是、洛陽紙貴,有時還譽滿中外?!保▌s慶《李敷仁和他主辦的<老百姓報)》,《陜西地方志》1993年第1期)此處“五百萬”之說浮夸了,應為100多萬。
李敷仁發(fā)表于《解放日報》的關于《老百姓》的總結文章《憶(老百姓報)及其與讀者的結合》,概括其成功經(jīng)驗就是一條:“我們的報紙要徹底交給人民,真正成為人民的報紙,說老百姓心中要說的話”。他寫道:“要給老百姓走路,然后才可以教育老百姓,組織老百姓,發(fā)動老百姓的。”“報紙最要緊的一點,是講老實話,老實話最能‘感動人。人民一動,還有辦不到的事嗎?”
在該報第二期的刊頭語中,李敷仁闡述了辦報的宗旨:“宣傳抗戰(zhàn),反對投降,反帝反封建,宣傳民主,反映勞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崩罘笕室浴袄习傩铡弊髯约旱墓P名,堅持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自己的事,把抗戰(zhàn)的大事、政府的法令,具體簡單地告訴老百姓:把老百姓的疾苦,也秉筆直書地寫出來,以使政府能經(jīng)常地“洞悉民隱”。
為了更好地在老百姓中傳播,李敷仁及其同仁提出了獨到見解:“標題”要扼要、通俗、顯火、有吸引力;“文字”要簡明具體、活潑有實際、輕松有主張,千字最長,因為百姓沒有多少時間看或聽長篇大論的文章:“用語”要以一般百姓的語言習慣為準,盡量采用方言土語,多采用一些有韻的形式,特別是對民歌、民謠、民諺的整理與運用。(同上引自朱玲、劉小勇文章)在李敷仁看來,“民謠、民諺蘊含著老百姓的人生觀、處世哲學,通俗文章有了它,好似廚師的一把鹽,使得菜肴別有風味?!保ㄍ弦圆芫Ь恼拢独习傩铡反竽懖捎猛{、勸善調(diào)、數(shù)來寶、谷雨歌、秦腔、獨幕劇等形式,還搜集整理了一大批陜西地方的民諺、民間俗語,產(chǎn)生了非常不錯的傳播效果。如1939年春節(jié)剛過,日軍出動飛機狂炸西安,李敷仁即用通俗的十言“勸善調(diào)”,寫下《西安被炸記——死傷六百人,炸壞千問房》:“眾同胞且坐下聽我奉勸,聽我把炸西安細表一番。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日軍閥是禽獸全無心肝……”又如描寫國民黨抓丁和新兵挨打受罵、無人關心的非人生活的數(shù)來寶《百人頭上汗》:“村中補訓處,連長貌猙獰。新兵百余個,個個有苦情。兩頓包谷糝,肚脹眼塔坑。生冷莫人管,十人九病客……”(孫帥《國民黨仇視的(老百姓>報》,《文史博覽》2016年第5期)另一篇訴說雇工疾苦的短文《續(xù)伙紀生活——長工活慢慢磨》就直接取自陜西民諺“長工活,慢慢磨,大麥珍子柳木杓”,以道長工生活的艱辛。
《老百姓》最富特色的活動是開辦讀報會,先后成立了37處讀報會,登記會友2000多人。第一期《老百姓》報頭旁就印著標語:“識字的人,請念本刊文字給不識字的人聽,并請討論本刊所提的各種問題”。當時長安縣草灘鎮(zhèn)東明小學的師生經(jīng)常集體讀報,還把報紙經(jīng)常拿到鎮(zhèn)周圍,念給老百姓聽,并討論報上的各種問題。咸陽等地的一些鄉(xiāng)村小學教師,還將《老百姓》選作教材,有的人還用大字把一些社論文章抄出來,貼在村中間顯眼的山墻上。在集鎮(zhèn)的茶鋪里,熱心的人也愛把報上的順口溜、民謠、快板、諺語念給農(nóng)民、士兵聽??吹饺罕姷臒崆橹С?,李敷仁于是草擬一份“規(guī)程”,將原處報紙二版下半版的“老百姓閱讀會”(讀者來信專欄)辦成了指導實際生活中的讀報會的欄目。參與者有激勵措施并實行評比:“凡愛讀本報者可成立‘讀報會,由識字的人念給不識字的聽??免費贈閱報紙若干:‘讀報會應把當?shù)氐纳?、社會上的與老百姓有關的事,寫成稿子投給報社(錯字粗話一概歡迎)”(安升遷《<老百姓報>的讀報會》,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研究資料》第38輯)。報社除按規(guī)定向各讀報會贈閱報紙外,還幫助讀報會解決一些生活上工作上的實際困難,如介紹老師、購寄文具書刊,解答問題等,有會友到報社來,報社都做熱情接待。老百姓也積極回饋報社,1939年初報社收到全國各地老百姓捐款3000余元。
《老百姓》的成功辦刊引起了報界的廣泛關注,當時退守到廣西桂林的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研究會刊物《農(nóng)村工作者》曾總結了《老百姓》的四大特點——用言、用韻、與農(nóng)民生活聯(lián)系密切;刊登農(nóng)民抗戰(zhàn)戰(zhàn)事(同上根據(jù)劉榮慶文章)??箲?zhàn)期間全國以《老百姓報》為藍本的報紙有十幾種,例如1938年福建永安的《老百姓》(福建省教育廳辦)、閩北根據(jù)地的《老百姓報》(共產(chǎn)黨辦)、1941年鄂豫邊區(qū)《老百姓》報。
《老百姓》在中國現(xiàn)代報刊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歷史學者傅國涌贊譽其“在面向識字不多的底層讀者的通俗報紙中,至今還鮮有一份報紙曾攀上這樣的高度”(同上引自傅國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