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云赟 葉恒毅
摘 要: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增強,社會上逐漸出現(xiàn)了一批“知假買假”的“職業(yè)打假人”。該批人群的出現(xiàn)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無良商家的行為,但其是否應該被看作消費者存在著巨大爭議。本文試從消費者界定入手進行分析,結合學界觀點,探究“職業(yè)打假人”是否應該被稱為“消費者”。
關鍵詞:“職業(yè)打假人”;消費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身份認定
一、引言
2017年王海訴京東議案引起了轟動,讓人們逐漸關注到“職業(yè)打假人”這一群體。該案上訴人在上訴請求中認為王海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職業(yè)打假人”,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消費者,但是二審法院在判決中將王海認定為消費者。該案將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的“職業(yè)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再次帶入公眾的視野。目前據(jù)一線法官反映,90%以上的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都是由此類“職業(yè)打假人”發(fā)起的,目的都是獲取高額的懲罰性賠償。但就當下司法實踐而言如何認定“職業(yè)打假人”的身份一直難以統(tǒng)一,本文意圖經(jīng)過分析說明,以期為“職業(yè)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可借鑒的認定標準。
二、消費者范圍的界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規(guī)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該條確定了消費者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主體,但并未對“消費者”這一主體進行具體的定義,也沒有對“生活消費”進行釋明。筆者依據(jù)課堂做學從學理上將其特征歸納為以下三點:是生活消費者而非生產消費者;個人消費者而非單位(集團)消費者;是商品的購買、使用者或服務的接受者。但這些也僅只是個人理解,其具體界定依然爭議
筆者認為,排除模式比概括模式更有助于消費者的界定,而排除模式中應為“非以經(jīng)營為目的+例外情形”的結構最為適宜。此處的“例外情形”不同于非經(jīng)營說中的“例外情形”,包括本屬于以經(jīng)營為目的的消費,但適宜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例外情形(如職業(yè)打假人的打假行為),和不屬于以經(jīng)營為目的的消費,但不宜由《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例外情形。
三、“職業(yè)打假人”身份認定
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未對消費者作出明確的界定,“職業(yè)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也難以對號入座。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將食品、藥品糾紛的“知假買假”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該司法解釋僅適用于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四類商品,未包含其他種類。食品藥品領域并不追究消費者是否基于消費需求或是打假索賠獲利,只要能夠證明消費行為和商家存在欺詐的事實,法院就應依法支持索賠 。前文所述說明了一些認定的情況和標準,但“職業(yè)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仍然存在著爭議。
部分學者不贊成將“職業(yè)打假人”列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主要原因是:①從立法來看,“職業(yè)打假人”的行為并不符合法條中所述的“為生活消費”的目的,該行為人根本不屬于消費者。②它違背了一個因果判斷原理——“明知切斷因果”。受害人的損害是基于自己的明知而產生的,而非是經(jīng)營者的故意欺詐行為,應當風險自擔。③不能因為“職業(yè)打假人”的行為具有打假的社會效果而忽略其的主觀惡性,應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先行區(qū)分其是否是預先“知假”的。
另一部分學者認為“職業(yè)打假人”屬于消費者,其依據(jù)如下:①商品是否有“假”的認定屬于法律問題,并非是出于消費者的認識問題,不能全由消費者主觀判斷。商品是否為“假”是有待查證的事實,屬于證明對象。②消費者是與生產者、經(jīng)營者相互對應的概念。即使明知商品是有瑕疵的還執(zhí)意購買,只要其所購買的商品不是為了再次投入市場交易,進行流通,即其不屬于經(jīng)營者,那么我們就不應否認其消費者的身份。③為更好地貫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目的,消費者的主觀態(tài)度不應被過度放大,并成為判定其是否是消費者的一大標準。
筆者認為,“職業(yè)打假人”可看作消費者,結合前文所提到的排除模式的“非以經(jīng)營為目的+例外情形”結構,將“職業(yè)打假人”認定為消費者是存在其合理性的。
四、結語
無疑,“職業(yè)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的問題一時難以有一個標準的答案,還將長期討論下去。就當下研究而言,“職業(yè)打假人”的消費者身份的司法認定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中的核心要素,也即“生活消費”認定予以了充分的重視,并且在客觀行為認定方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經(jīng)驗和方法。但無論從法律邏輯的推演還是從基本的認定結構來看,當前的認定方式都有尚待完善之處。鑒于法官在判決過程中面臨的是如何解釋法律以及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對于以上問題,本文主要進行的是學理上的探究,還有諸多不成熟之處,但無論之后的進展如何,此問題都應該是之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或是相關司法解釋修訂需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鄭旭江.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建設對民事訴訟制度的挑戰(zhàn)及應對[J].法律適用,2018(03):10-15.
[2]孫晉,鐘原.“知假買假”消費者身份的司法認定——基于91份判決的實證分析[J].法治現(xiàn)代化研究,2017,1(04):119-131.
[3]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課題組,李后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新型消費糾紛疑難問題研究——基于江蘇法院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調研[J].人民司法(應用),2016(31):4-10.
[4]丁冬,陳沖.司法規(guī)制視野下的食品職業(yè)打假[J].法治論壇,2016(03):93-99.
[5]周靜文,韓捷.地方性法規(guī)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以《天津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為例[J].天津法學,2016,32(03):52-56.
[6]趙亞翔.“職業(yè)打假人”是公益性買者嗎?——基于“買假索賠”式打假機制的定量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6,18(04):94-100.
[7]張素華,吳維維.消費者范圍解讀——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對象[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28(04):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