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華
絕大多數留傳至今的古典詩詞作品,都因其所具有的超凡想象、巧妙構思等,給今人以思維上的啟發(fā)、審美上的愉悅。對于中學語文教師而言,須要注意到古詩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誦讀與分析等,使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體會詩意、領悟詩情、進入詩境,從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理想效果,而整個過程中,教師的適時引導可謂極為關鍵。
一、讀——整體把握古詩意味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非常形象的說法指出了誦讀對于文學作品學習的重要作用。在接觸到李商隱這首《夜雨寄北》詩之時,教師即可以首先要求學生進行反復的誦讀,從而對本詩感情基調與主題思想產生一個基本的認知,了解到《夜雨寄北》這首詩的韻致委婉含蓄、情緒滿懷離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導誦讀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和古典詩歌作品發(fā)生語言上的隔膜,所以教師的因勢利導便極有必要,對于學生所誦讀古詩作品的字字句句,均應當要求其通達訓詁、明于典故,真正做到讀懂、讀通,這是后續(xù)課堂優(yōu)化,滿足學生鑒賞要求的前提條件。
二、明——明確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
在古詩學習過程中,只有知其人,才能曉其文,對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動態(tài)、人生遭遇等的了解,會讓學習者對文本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而準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需要在學生熟練誦讀全詩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個人情況。比如,讀過《夜雨寄北》一詩之后,即需要向大家說明李商隱的生平資料等知識,使大家了解:李商隱為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別號玉溪生,其詩名享譽當時及后世,和杜牧合稱為小李杜。在本詩題目里面出現的“寄北”二字,顯示出本詩是寫給其北方朋友的,也有一種看法是寫給妻子的。作者李商隱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在牛、李黨爭的漩渦中掙扎。不幸的仕途,使其更加重視與友人的情感,因此本詩所展現出的思念之情是十分情真意切的。
三、思——對于作品深度探索
李商隱所創(chuàng)作的《夜雨寄北》一詩,藝術成就很高,它所具有的清新婉轉與含蓄不盡的意味,頗為后人所稱頌,清代文人紀昀稱此詩“含蓄不露,似一氣說完,可稱高唱”,是一種非常中肯的批評。
李商隱的這首詩,起筆時并不是直接抒發(fā)對于友人的思念,而是用非常平靜的心情闡述了一個事實,情緒似乎并不跌宕深刻,可實際上,如果細心體會,這起首的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已經在給接下來的情緒抒發(fā)提供了可能,且這種可能可謂神完氣足,“未有期”三字之惆悵,實際上是很深刻的,無期歸程,顯得作者的孤獨落寞之心境更加凄清。
當然,如果只有起首一句,卻顯過于平淡,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寂寞愁緒隨著這一句的書寫,噴涌而出。但李商隱作為一位技巧非常高明的詩人,第二句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看起來馬上要噴涌而出的情感,依然處在蓄勢的狀態(tài),第一句寫情,第二句怎么變?yōu)閷懢傲??可如果我們認真體會,便會覺得這是一種非常高妙的寫法,完全避免了情懷抒發(fā)的干枯晦澀弊病,秋池之漲,與情緒之變,恰可謂之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一直到后面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遙想他日相聚,與君共對,同剪西窗燭,再回憶如今的愁緒離懷,將是多么溫馨的場景啊。這種虛寫未來不曾發(fā)生的事,又在不曾發(fā)生的事
中融入了如今的實事,寫法上虛實相生、搖曳多姿,讓古詩的情感抒發(fā)得纏綿不盡,審美效果極好,審美意義是極為優(yōu)秀的。
當教師和學生共同了解了這首詩寫法上的獨特性之后,學生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短短二十八個字,竟然蘊含了這么玄妙的寫作技巧,由此必然會對古詩作品產生一種重新審視的欲望,而這也可以說是預期教學目標的構建設想取得了成功。當然,一首詩所帶來的啟發(fā)是很多的,因為中學生的知識儲備還不十分豐富,所以教師可以將與本詩相關的一些內容引入到課堂上來,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熱情與探索需要。
四、比——作品認知的合理升華
對誦讀、背景了解與作品單獨的深入思考都完成了,并不意味著古詩教學活動的結束,教師還需要將本作品和其他有可比性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要求學生對其中的異同之處進行分析,在比較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思想、意境、藝術效果。
比如,同為唐代詩人,早于李商隱的杜甫,創(chuàng)作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可以與《夜雨寄北》相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這兩首詩的情感之差異,以及句法、章法、結構等的不同。另外,像李商隱本人所創(chuàng)作的《錦瑟》,還有大量《無題》詩,都是對比的良好范本,對比之后,學生更容易發(fā)現,原來李商隱是一位構思奇特、文辭深微的詩人。
很多經典古詩作品,用極為豐富的情感、極為大膽的想象,讓讀者產生心潮起伏的感覺,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從讀、明、思、比幾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定能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優(yōu)化,以及學生認知程度的加深。正所謂“觀千劍爾后識器,操千曲爾后曉聲”,上面所提到的古詩課堂教學優(yōu)化方案,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打磨,從而實現教學能力的日益進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開發(fā)區(qū)中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