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摘要:基于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示理論,以由介詞up構成的復合詞為例,本文旨在探索這些詞語意象圖示及其語義的隱喻性延伸過程,從而捋清那些由同一介詞構成的眾多復合詞之間的邏輯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介詞up的原型語義表示的是空間概念,通過空間隱喻,介詞up可以延伸出時間域、數(shù)值域、狀態(tài)域等等,清晰地展現(xiàn)了該介詞的語義脈絡,這對于詞匯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介詞 意象圖示 隱喻延伸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9-0094-02
從性質(zhì)上來說,介詞雖屬于虛詞,其數(shù)量遠遠少于名詞、形容詞、動詞等實義詞,卻具有不可忽視的語法和語義功能,對于理解句子、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語中,介詞的使用極其廣泛,其典型特征就是一詞多義,這也正是許多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得不面臨的挑戰(zhàn)。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一詞多義的介詞在本質(zhì)上都具有隱喻性質(zhì),同時這些意義并不是任意分布的,而是成系統(tǒng)性的。Nesfield et al(1964)指出,英語中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詞類比介詞更容易用于隱喻,它們的文字意義最初都用來表示空間關系,繼而喻指時間、數(shù)值、狀態(tài),然后逐漸引申為許多其他的概念域上。因此,意象圖式和隱喻延伸是理解英語介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有效途徑。值得注意的是,介詞的隱喻延伸,它們最為典型的體現(xiàn)就是在那些由同一介詞構成的復合詞上,這也是本研究的重點。
一、意象圖式研究文獻綜述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首次提出“意象圖示”的概念:“相對簡單的、在我們的日常身體體驗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結構,如容器、途徑、聯(lián)系、外力、平衡等等”。關于意象圖示的定義,雖然學界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表述,卻有著一致的核心內(nèi)涵。Saeed(2000)認為意象圖式是初始層次上的認知結構,是人在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身體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在Ungere,F(xiàn).和 Schimid,H.J.看來,意象圖示是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經(jīng)驗,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著重要的作用。Langacker(2004)也指出意象圖示是基于人們?nèi)粘N锢斫?jīng)驗之上的高度抽象的結構模式。換言之,意象圖示是人和世界互動中產(chǎn)生的一種簡單、直接且易于理解的認知結構,它儲存于人們的大腦中,可用于指導以后的認知活動與語言運用。但是,隨著物質(zhì)世界的不斷變化發(fā)展,人們的認知也會隨之變化,因此,這些原本最為基本的意象圖示也會不斷更新,進而完善。常見的意象圖式有:容器圖示、方位圖示、路徑圖示、系聯(lián)圖示以及部分——整體圖示等等。
由于本文是以介詞up例,而up的中心意思是“由低到高”,描述的是物體自下而上的運動過程,因此采用的是路徑圖示,主要由射體(trajector,TR)、界標(landmark,LM)和路徑(PATH)三部分組成,表現(xiàn)的是TR和LM之間某種不對稱的關系(Langacker,2004)?;緢D示如下:
其中,橫坐標和縱坐標分別表示實際空間中的水平和豎直方向;圓圈表示射體,其反復出現(xiàn)表示物體運動的過程;箭頭的方向指代物體運動的路徑;運動的參照點被稱作界標,如上圖中的橫坐標。根據(jù)圖示,不難得出介詞up的中心詞意為“豎直方向由下而上的運動過程”,而體現(xiàn)這一中心意思的由介詞up構成復合詞有upbringing,update,upgrade,upkeep,uproar,upstairs,upstart,upward等等。
基于此,就不難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文字詞意不同的是,意象圖示所表示的詞意似乎更加抽象,卻更易于理解,正如李福?。?007)描述,意象圖式通常線條等簡單圖示,給人以具體的感覺。
在綜述大量國內(nèi)外相關文獻后,筆者發(fā)現(xiàn)運用意象圖示對于介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介詞本身的分析,然而對那些由介詞構成的復合詞的意象圖示的探索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從介詞up的中心意象圖式出發(fā),結合復合詞實例,深入探究這些復合詞的語義是如何從介詞up基本的空間域延伸到時間域、數(shù)值域、狀態(tài)域的。
二、介詞up的隱喻延伸
隱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認知方式,其本質(zhì)為從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結構映射,而意象圖示是這種映射的基礎。其中,空間隱喻是最基本的隱喻范疇,通過空間隱喻,介詞up的空間語義可以延伸到其他各種目標域,如時間域、數(shù)值域以及狀態(tài)域等等。
英語介詞的空間語義是人們最先認知的,因此也被稱為原型義項。介詞up的中心意思“某個物體相對于某一水平點從下而上的運動過程”就是表示空間,在很多復合詞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例如:The smoke wreathed upward中的upward,She took me upstairs中的upstairs,以及Please upload a picture中的upload等等。前兩個例子是現(xiàn)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具體的動作,而第三個是虛擬的、抽象的,雖然前后的例子存在狀態(tài)上的差別,但都較為形象、準確地傳達出了介詞up的中心意思。
(一)時間域的語義延伸
相關研究表明,由于空間概念較時間概念更為具體,因此人們更習慣于用空間概念來隱喻時間概念。當介詞up的空間語義“某個物體相對于某一水平點從下而上的運動過程”被映射到時間域后,原來表示的地點就變成了時間點。例如:My friend told me about her plan for our upcoming plan中的upcoming。在這個例子中,射體為my friend,界標為現(xiàn)在這一時間點。毫無疑問,這是表示將來的某一時間點,它在時間軸上相對于介詞down就是一個向上的過程,體現(xiàn)了介詞up的中心意思。
(二)數(shù)值域的語義延伸
介詞up除了表示向上的運動過程以外還有“增加、上漲”的含義,也就是說介詞up的語義可以從基本的空間域延伸到數(shù)值域,表示數(shù)目、價格等的增長,同時這也證實了數(shù)量概念的垂直方位隱喻與“多位上,少為下”的空間圖示一致(吳念陽,2009)。因為當介詞up的中心詞意被映射到數(shù)值域時,空間方位的向上便用來指代事物數(shù)量的增長過程。例如:A new upsurge in construction is in the making中的upsurge,China is a big driver of the current upturn中的upturn,以及Burglaries in our town have been on the upswing中的upswing。在這幾個例子中,射體分別是construction,China以及burglaries,界標都是事物當前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這些復合詞表現(xiàn)的是事物在數(shù)量上正呈現(xiàn)出向上的趨勢,與介詞up的中心意思相吻合。
(三)狀態(tài)域的語義延伸
介詞up的中心語義可以從空間域映射到狀態(tài)域,表示事物在狀態(tài)上發(fā)生的變化。例如:You would need to upgrade everything in step 中的upgrade,I update this document every day中的update,The existing grids will require repair and constant upkeep中的upkeep,以及Her unselfish act reflects well on her upbringing中的upbringing。在以上的例子中,射體分別是you,I,grids以及act,前三個例子說明的是事物由不足逐漸向完美狀態(tài)的變化過程,最后一個指的是她個人的素質(zhì)狀態(tài)提升之后的狀態(tài)。介詞up的語義之所以可以延伸到狀態(tài)域上,是因為復合詞upgrade,update及upbringing在表示狀態(tài)方面特征的時候與介詞up的中心語義之間存在著相似性,都表示向上的狀態(tài)。
根據(jù)以上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那些由介詞up構成的復合詞的語義網(wǎng)絡中,不同的義項都會通過意象圖示和隱喻映射與介詞up的中心語義連接起來,存在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
三、結語
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為視角,基于意象圖示理論和隱喻延伸機制,結合復合詞實例,仔細分析了這些復合詞是如何從基本的空間域映射到時間域、數(shù)值域以及狀態(tài)域等等。由此可以得出,意象圖示對外語教學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英語教師可以積極地將意象圖示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英語學習者也應該適時摒棄傳統(tǒng)詞匯記憶法,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同一介詞不同義項之間的聯(lián)系,在頭腦中呈現(xiàn)清晰的語義脈絡,從而準確地掌握其不同的用法。雖然此研究還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以實證研究為基石,但也結合具體實例加以分析,較為直觀地展現(xiàn)了介詞復合詞與介詞up中心意思之間的聯(lián)系,展現(xiàn)了詞義拓展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ngacker,R.W.(2004).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3]Nesfield,J.C.,& Wood,F(xiàn).T.(1964).Manual of English Grammar and Compositions.London & Basingstoke:Macmillan Publishers.
[4]Saeed,J.I.(2000).Seman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5]Ungere,F(xiàn).,& Schimid,H.J.(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李福印.意象圖示理論[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
[7]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吳念陽.隱喻的心理學研究[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