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芝
摘要:中西方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的差異,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過程當中存在諸多曲解、導致交際不順暢的重要影響因素。通過對中西方在人際關系上的差異進行分析和比較,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取向對人際關系所造成的影響,這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人際交往過程中作出正確的回應,避免產生文化沖突,實現(xiàn)有效溝通。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人際關系 中西方對比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9-0092-02
在跨文化交往中,人際關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隨全球化和信息生活的快速發(fā)展而日益明顯。因此,有必要更加重視對中西人際關系的研究。對中西方人際關系的研究,學者們主要著眼于分析對比兩者的文化因素對其產生的影響。
一、人際關系及其制約因素
(一)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的定義
人際關系是跨文化交際中一個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從字面上看,它指的是個人之間的關系。孔子曰:“人者,仁也?!闭f明“仁”是做人的基本屬性?!叭省边@個詞是由兩個人組成的,其本身就是對人際關系的詮釋——人在社會中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的。
人際關系的概念是193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提出的。他認為,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彼此交往過程當中形成的心理關系。此概念表明人際關系的遠近由人與人相互交往過程中的心理關系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xié)調性的程度決定。
2.人際關系的類型
對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劃分大體可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yè)緣關系和政治關系。血緣關系不是人們可選擇的,而是由出生決定,主要指親屬關系;地緣關系是由人們所處的地理、空間位置決定的,鄰里和老鄉(xiāng)就屬于這種關系;業(yè)緣關系是指在工作或職業(yè)環(huán)境中形成的關系,同事、同學或戰(zhàn)友、朋友以及上下級就屬于這種關系;政治關系是指政治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①(賈玉新,1997)
(二)制約人際關系的因素
文化、社會、心理和地理等因素制約人際關系的產生和發(fā)展。
1.文化因素
文化主要包括價值觀和一系列的角色規(guī)范。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以農業(yè)文化為主,且長期受以血緣紐帶維系的宗法社會結構影響,這使得中國文化中的人際關系呈等級取向,偏“權勢”類型。而西方社會主要以海洋性商業(yè)文化為核心,很早就以契約制度代替宗法制度,使西方社會崇尚“一致性”,表現(xiàn)出平等的人際關系。
2.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是指某一地區(qū)或某一時期內某一群體的心理傾向。不同的社會通過不同的溝通或交際方式影響人際關系。就男女關系而言,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認為“男女有別”,因此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但在西方社會,異性間親昵接觸卻是很正常的事情。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交際個體的性格、態(tài)度能力等因素。總體說來,西方人較東方人更開放、直率,東方人則較內斂、含蓄。比如在表達喜愛之情的態(tài)度上,在西方,人們總是鼓勵他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心意,諺語“吱吱響的輪子才能得到潤滑劑”就可以很好地詮釋西方人在情感表達上的坦率、開放;相反,在中國,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則含蓄、內斂得多。
4.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是指一個國家、民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是培育特定文化的“搖籃”,對人際關系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國處于幅員遼闊、相對封閉的大陸環(huán)境中,中國的社會建立在農業(yè)的基礎上,農民世世代代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除去戰(zhàn)爭及饑荒,幾乎不存在任何的遷徙,這種生活方式決定了中國的人際關系有著農業(yè)文化的社會特征,這也能解釋這種文化的集體主義特征。而西方受海洋環(huán)境的影響,其人際關系承載著海洋文化的商業(yè)性特征。
二、中西方人際關系的對比分析
(一)人際關系的文化成因及特點
1.中國社會傳統(tǒng)的差序格局及人際關系
任何社會關系都是以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為基礎的,人際關系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是宗法制社會,看重家庭以及血緣紐帶在社會中的作用。宗法制度雖已解體,但父權思想的影響在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仍長期存在。作為家庭倫理的延伸——社會倫理,在維護和服務于宗法社會制度的同時,也成為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基本規(guī)范?!皞悺焙汀袄怼狈謩e代表社會等級次序以及維持這種等級次序所需要遵從的規(guī)則。
第一,服從權威和長輩。
社會學家費孝通(1985)②指出,中國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在人際關系上,服從權威和長輩是維持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關系有序的重要準則,這種上尊下卑秩序的維護,有利于社會關系的協(xié)調與穩(wěn)定。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禮”的作用相當于西方社會的法律。
第二,嚴格的等級身份制。
中國文化中,社會是以“家”為單位構成的。家基于血緣關系且強調代際關系間的血緣關系,使輩分位置成為個體社會身份定位的依據(j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先賦性”的,這種預先設定的身份形式決定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內容以及關系從親戚,熟人到陌生人的差序劃分?!瓣P系”越接近親緣關系的核心,越是積極的情感、合作越多、越親密;“關系”越遠離核心,越消極,合作越少,越疏遠。③(楊宜音,1995)同時,社會通過倫理規(guī)范規(guī)定了不同社會身份地位的行事規(guī)范,這種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的準則可以用來解釋有些中國人的“愛面子”“擺架子”現(xiàn)象。依據(jù)血緣和親緣關系來確定社會身份地位,同時根據(jù)不同的身份行事,使得中國的人際關系表現(xiàn)出嚴格的等級身份制的特點。
第三,集體取向和他人取向。
中國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崇尚天人合一,這對其力求整體統(tǒng)一的群體取向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此影響下,中國人重視家庭和集體。在集體面前,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個人的利益也是可以犧牲的,因此有人認為中國是“無我文化”。
2.西方社會崇尚的平等格局及人際關系
西方社會所處的海洋環(huán)境決定了其生存和發(fā)展的戰(zhàn)略是向外擴張、跨海發(fā)展。在其跨海遷徙的過程中,以產權關系為基礎的城市契約組織逐漸取代了基于血緣關系的宗法社會組織。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格局截然不同,有兩個重要標志:
第一,服從權威被民主政治所替代。
在民主的政治環(huán)境下,公民通過選舉和罷免執(zhí)政者來參與城邦的政治管理,這深刻影響了其人際關系——“平等”關系大于“權勢”關系,不屈從于任何權威。以美國為例,最早的移民塑造了美國的文化,在文化整合的初始階段,他們強烈地跟君權、神權分離,將可讓渡的權利自愿給政府,以代議制來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
第二,等級身份制被平等意識所替代。
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使得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不再“安守故?!?,而是以表現(xiàn)個性、展現(xiàn)自我為準則。此時的人際關系主要建立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因此這種關系屬于“后天關系”,具有選擇性和契約性的特征,個人意志、價值取向、需求和人格等個人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與中國人相比,西方人在交往中的關系多是公與私之間的劃分,很少注重身份的關系,所以很容易關注關系的內容,也更重視交往的平等。③(楊宜音,1995)
(二)人際關系類型及交際原則差異
研究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標準不同,對人際關系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采用黃光國的分類方式,將人際關系分為“工具型”人際關系、“情感型”人際關系和“混合型”人際關系。④(黃光國,1989)
1.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類型和原則
受群體主義傾向以及以“和”為貴的影響,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屬于“情感型”和“混合型”。所謂情感型人際關系,不僅指血緣關系,也包含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發(fā)展和延伸的親朋好友的關系。在交際過程中,人們相互依賴,互相滿足彼此的需要?;旌闲腿穗H關系的特點是混合了情感型和工具型人際關系。
2.西方社會的人際關系類型和原則
人們在工具型關系中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每個人都應該遵循相同的規(guī)則或規(guī)范。西方人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視為達到某一目標的手段或工具。當這種交往發(fā)生時,雙方可能彼此并不相互了解,談不上顧及情面以及他們之間的友誼,僅是公事公辦而已。因此,相對于情感型人際關系,工具型關系則較客觀、很少摻雜情感因素,具有合理性和直觀性,但同時也表現(xiàn)出短暫、不牢固和不穩(wěn)定的特點。
三、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對策
(一)提高跨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文化鏡頭來看世界的,我們的文化積淀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態(tài)度等,可以幫助我們更自覺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容易找到自己所處地的文化和目標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而提高我們對跨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二)合理利用文化定勢
人際關系是一個中性術語,中西方的人際關系并沒有好壞之分。上述的人際關系類型劃分對我們了解學習中西方人際關系的差異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這種分類卻不能代表某個文化群體里的所有成員的特點。我們一方面要利用這種文化定勢,迅速地了解和學習中西方的差異所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形成刻板印象而忽視文化個性。
(三)提高跨文化交際技能和能力
跨文化交際的技能涉及很多因素。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傾聽,破除頑固的自我中心主義,積極促進“移情”⑥,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即用正確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傳達理解和關懷,學會接受差異,在交流的過程中傾聽。
四、結語
中西方的人際關系存在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是由不同的因素,如不同的價值觀、地理差異等造成的。通過對中西方人際關系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之間的差異,更加重視對人際交往的深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克服人際交往過程中障礙的最佳途徑,為中西人際溝通營造和諧的氛圍。
注釋:
①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②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17-31.
③楊宜音.試析人際關系分類——兼與黃光國先生商榷[M].社會學研究,1995(5).
④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C].臺灣學者論中國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
⑤5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 Edwin R. McDaniel.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92-311.
⑥任裕海.影響跨文化人際關系若干因素探析[M].南京社會科學,2002(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