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平,熊細艷,龔姝蕓,熊 武
(1.江西省安義縣人民醫(yī)院醫(yī)技科,江西 安義 330500;2.江西省安義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江西 安義 330500)
頸動脈粥樣硬化及由其引起的頸動脈狹窄是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的主要誘因,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2年內腦卒中發(fā)生率達40%左右[1];也有報道稱約67%的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原因為頸動脈狹窄栓子脫落[2]。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一般具有不穩(wěn)定性,故有效防治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促進斑塊穩(wěn)定對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著重要意義。他汀類藥物是臨床常用的調節(jié)血脂藥,具有顯著的血管內皮保護、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及抗氧化作用,成為防治腦梗死、冠心病等的基礎用藥。而調脂治療可有效降低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3]。因此,本研究探討了阿托伐他汀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頸部斑塊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江西省安義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68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病相關標準[4],并經(jīng)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證實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納入標準:年齡>50歲;頸動脈內膜局部隆起增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1.2 mm;依從性好;可以定期復診;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腦出血者;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及重大外傷者;近1個月內服用影響脂代謝藥物者等。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54~81歲,平均(66.6±3.2)歲;頸動脈病變部位:單側15例,雙側19例;合并疾病:高脂血癥17例,高血壓病14例,糖尿病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51~78歲,平均(65.4±3.7)歲;頸動脈病變部位:單側18例,雙側16例;合并疾?。焊咧Y21例,高血壓病13例,糖尿病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均衡性較高,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給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擴張血管藥物,并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規(guī)格:100 mg)口服,1次100 mg,1日1次。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規(guī)格:10 mg)口服,1次10 mg,1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6個月。
分別采用飛利浦Iu22型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和腦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檢測儀監(jiān)測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IMT、腦循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特性阻抗(Zc)、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Vmean)及外周阻力(R)]等指標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4~6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外周血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
治療后,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IMT明顯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比較Tab 1 Comparis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vs. the control group,Δ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Zc、R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Qmean、Vmean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TG、TC、HDL-C及LDL-C水平和對照組患者TC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TG、TC及L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循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水平比較Tab 2 Comparis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dynamic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vs. the control group,Δ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血脂水平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lipid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比較,ΔP<0.05
Note: vs. before treatment,*P<0.05; vs. the control group,ΔP<0.05
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短暫性腦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態(tài)、數(shù)量及頸動脈狹窄程度均與腦卒中的發(fā)生有直接關系[5]。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形成微栓子,栓塞顱內動脈,刺激顱內動脈痙攣,形成梗死病灶;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存在使動脈變窄,促使遠端動脈形成腦血流低灌注狀態(tài),進而引發(fā)腦血管疾病。研究結果顯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呈正相關[6]。擴張腦血管、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均可增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性,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加之抗血小板藥及抗凝血藥的使用,可有效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此外,阿司匹林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是臨床預防腦血管疾病的常規(guī)用藥。而調脂治療可降低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7-8]。
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是膽固醇生物合成過程的限速酶,他汀類藥物為羥甲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抑制劑,與底物結合后可降低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增加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數(shù)目,促進LDL的分解代謝及清除,降低患者外周血LDL水平。他汀類藥物還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纖溶狀態(tài)、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及神經(jīng)保護等多種作用,逐漸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療藥物[9]。孫善美等[10]認為,長期使用他汀類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展,縮小硬化病灶。阿托伐他汀鈣是調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作用最強的他汀類藥物,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穩(wěn)定粥樣硬化斑塊,縮小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減小IMT。IMT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觀察指標,主要指頸動脈外膜分界面與內膜管腔面之間的距離,臨床可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定其大小,一般認為IMT≥1.2 mm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IMT≥1.4 mm為頸動脈狹窄[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IMT明顯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小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TG、TC、HDL-C及LDL-C水平和對照組患者TC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患者TG、TC及L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阿托伐他汀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可有效調節(jié)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脂代謝,穩(wěn)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減小IMT。通常情況下,腦循環(huán)動力學在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前期就已有顯著改變,這些變化明顯早于影像學上的改變[12-13],因此,檢測患者腦循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對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Zc、R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Qmean、Vmean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阿托伐他汀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可以明顯改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腦循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療效確切,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14-15]。但本研究納入樣本時間較短,樣本量有限,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長期效果仍需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試驗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鈣聯(lián)合阿司匹林可有效調節(jié)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脂代謝,穩(wěn)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改善患者腦循環(huán)動力學參數(shù),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