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博,張照龍,崔永強,孔祥鍇,杜娟,吳錚,王貴平,蔡藝靈
對于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目前已經(jīng)有數(shù)個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證實,采用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急診開通閉塞血管可以使患者顯著獲益[1-5]。這些研究中開通血管采用的器械主要為支架取栓裝置。目前國內(nèi)應用的支架取栓裝置主要有Solitaire-AB/FR(Medtronic,USA)、Trevo ProVue(Stryker,USA)和Revive(Codman,USA)等。Trevo ProVue取栓裝置在國內(nèi)上市時間較短,相關報道相對較少,現(xiàn)回顧本中心采用Trevo ProVue取栓裝置治療的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總結初步經(jīng)驗。
1.1 一般資料 收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6醫(yī)院腦科醫(yī)院2016年11月-2017年7月應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療的急性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別、發(fā)病時間、Alberta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術前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血管再通時間、術后24 h NIHSS評分和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等(表1)。手術相關內(nèi)容包括:是否靜脈溶栓、手術麻醉方式、血管閉塞部位、側支循環(huán)評估、是否使用球囊導引導管、取栓所用技術、取栓次數(shù)、血管再通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等。取栓適應證的選擇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nèi)治療中國指南2015》和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15年更新的缺血性卒中治療指南執(zhí)行[6-7]。
1.2 方法
1.2.1 術前檢查 患者入院后急診行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掃(雙源64,SIEMENS)排除顱內(nèi)出血并進行ASPECTS評分。如ASPECTS評分≥6分,則行全腦血管造影(Artis zee Biplane A+B,SIEMENS)并進一步血管內(nèi)治療。
1.2.2 手術步驟 患者取仰臥位,麻醉方案根據(jù)患者能否配合手術選擇局麻或全麻。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動脈,置入8F動脈鞘。行腦血管造影明確閉塞血管及側支代償情況。13例患者采用如下4種手術方案:①單純Trevo ProVue支架取栓(5例):將8F導引導管置于頸內(nèi)動脈頸段,Trevo Pro-18微導管(Stryker,USA)在Traxcess 0.014 inch微導絲(MicroVention,USA)輔助下通過閉塞段血管。微導管造影確定遠端位于血管真腔后,經(jīng)微導管釋放4 mm×20 mm Trevo ProVue取栓支架。證實支架位于血栓位置后等待5 min,經(jīng)導引導管回抽血液,同時回撤支架進行取栓,必要時重復上述操作。②中間導管+支架取栓(Solumbra技術)(6例):將8F導引導管置于頸內(nèi)動脈頸段后,采用同軸技術將115 cm 5F Navien中間導管(ev3,USA)置于血栓近端,微導管在微導絲輔助下通過閉塞段血管?;爻分Ъ苓M行取栓,同時經(jīng)中間導管及導引導管回抽血液。③球囊導引導管+支架取栓(1例,病例1):將8F球囊導引導管(Stryker,USA)在0.035超滑導絲輔助下超選至頸總動脈,余步驟同方法1?;爻稵revo ProVue支架前,充盈導引導管球囊阻斷頸總動脈,回撤支架同時經(jīng)導引導管回抽血液。④頸動脈支架成形+Solumbra技術取栓(1例,病例12):置8F導引導管于頸總動脈,Synchro14 300 cm微導絲(Boston Scientific,USA)輔助Trevo Pro-18微導管通過閉塞的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到達巖骨段,微導管造影提示微導管位于真腔。經(jīng)微導絲放置5.0 mm Spider(ev3,SUA)遠端保護裝置,采用小球囊(2.5 mm×9 mm,Marverick,Boston Scientific,USA)由遠及近擴張閉塞段頸內(nèi)動脈,后更換4 mm×30 mm球囊(Viatrac 14 plus,Abbott Vascular,USA)擴張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然后置入頸動脈支架(6/8 mm×40 mm,RX Acculink,Abbott Vascular,USA)。將導引導管通過頸動脈支架后采用Solumbra技術對閉塞的大腦中動脈M1段進行取栓,后續(xù)步驟同方案2。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及預后情況
1.2.3 術后管理 術后嚴格控制血壓,收縮壓控制于110~140 mm Hg。非心房顫動患者術后24 h頭顱CT排除顱內(nèi)出血后,給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1次/日抗血小板,21 d后改為阿司匹林100 mg 1次/日長期口服。心房顫動患者根據(jù)患者腦梗死范圍于術后3~12 d啟動抗凝治療,凝血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于2.0~3.0。
1.3 臨床評估及隨訪 有效性指標包括患者手術前后的神經(jīng)功能評價和血管再通情況:患者術前及術后24 h神經(jīng)功能采用NIHSS評分進行評估;患者側支循環(huán)評估采用美國介入和治療神經(jīng)放射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ASITN)/介入放射學學會(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SIR)制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側支循環(huán)分級系統(tǒng)(collateral flow grading system,ACG);血管再通情況采用改良腦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級進行評價。安全性指標包括:術后有無癥狀性顱內(nèi)出血、是否發(fā)生大面積腦梗死以及患者術后90 d的臨床預后情況等;術后90 d臨床隨訪,采用mRS評分評估患者獨立生存狀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非連續(xù)性數(shù)據(jù)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距)表示;手術前后NIHSS評分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臨床資料 本組13例采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療的前循環(huán)急性腦梗死患者平均年齡(69.38±12.44)歲,男7例,女6例,其中心房顫動患者10例,無心房顫動史3例(病例2、病例8及病例12)。術前頭顱CT平掃ASPECTS評分均≥6分,術前NIHSS評分為15.0(9.5~21.0)分(表1)。
2.2 治療情況 13例患者中,7例為4.5 h rt-PA靜脈溶栓時間窗內(nèi)患者,按照0.9 mg/kg劑量給予靜脈溶栓,6例直接行血管內(nèi)治療。經(jīng)腦血管造影證實,7例為大腦中動脈M1段閉塞,5例為頸內(nèi)動脈末端閉塞,1例(病例12)為頸內(nèi)動脈起始部閉塞合并大腦中動脈閉塞。ACG評級:3級1例,2級9例,1級2例,0級1例。10例患者在局麻下進行手術,3例因患者無法配合,采用全麻。5例采用單純Trevo ProVue支架取栓,6例采用Solumbra技術進行取栓,1例采用球囊導引導管+支架取栓(病例1),1例先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后采用Solumbra技術進行大腦中動脈支架取栓(病例12)。全部患者平均取栓次數(shù)(2.31±1.03)次,平均發(fā)病-血管再通時間(301.25±78.63)min。術后血管mTICI分級2b~3級再通8例(61.54%),mTICI分級2a級再通4例(30.77%),mTICI分級0級1例(7.69%)。
2.3 手術并發(fā)癥和臨床隨訪 本組患者術前NIHSS評分15.0(9.5~21.0)分,術后NIHSS評分7.0(5.5~16.0),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手術前后NIHS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8,P=0.035)。所有患者術后無癥狀性顱內(nèi)出血或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4例患者發(fā)生腦梗死區(qū)域斑點狀或斑片狀出血轉(zhuǎn)化。2例患者發(fā)生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家屬拒絕進一步行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因腦疝死亡。13例患者術后90 d臨床隨訪mRS 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
大血管閉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致死率高、預后差,單純使用rt-PA靜脈溶栓效果欠佳[8]。2014-2015年,多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對于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較靜脈溶栓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預后[1-5]。支架取栓也被寫入了缺血性卒中治療指南,推薦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療(Ⅰ類推薦,A級證據(jù))[6-7]。
Trevo ProVue是一種閉環(huán)設計的支架取栓裝置,它通過徑向支撐力與血栓結合從而捕獲血栓,同時它具有在X線下全程可視的特點,釋放后可以準確判斷支架打開的程度[9-10]。另外,因為其全程可視及閉環(huán)設計的特點,可以通過采用推拉釋放的方式增大徑向支撐力,從而使支架貼壁更充分,提高血栓的捕獲效率[11]。本組病例中所采用的Trevo ProVue支架均為4 mm×20 mm型號,目前已有新型的Trevo XP 3 mm×20 mm取栓裝置可供選擇,可以對直徑更小的血管進行取栓[12]。本組13例患者中,血管獲得mTICI分級2b及3級再通的比例為61.54%(8/13),與相關文獻報道類似,荷蘭血管內(nèi)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隨機臨床試驗(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etherlands,MR CLEAN)中血管達到mTICI分級2b~3級再通的比例為58.7%(115/196)[1]。綜合了5項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的meta分析中,采用機械取栓血管獲得mTICI分級2b~3級以上再通的比例為70.53%(402/570)[13]。本組病例中,7例采用了Solumbra技術,1例采用了球囊導引導管。另外本組病例中1例為串聯(lián)病變,先行頸動脈支架成形,再跟進導引導管應用Solumbra技術進行大腦中動脈取栓,取栓術后血管mTICI分級3級再通。對于串聯(lián)病變的處理目前存在不同方案,有學者主張優(yōu)先處理頸動脈病變,頸動脈支架置入后再進行遠端取栓;也有學者主張先對頸動脈起始部行球囊擴張,然后將導引導管通過頸內(nèi)起始部斑塊進行遠端取栓,最后根據(jù)情況決定頸動脈處是否需要支架置入[14]。兩者各有優(yōu)劣,前者可以更好地建立手術通路,減少回撤導引導管時斑塊再次脫落的風險;后者可以根據(jù)顱內(nèi)取栓情況及頸動脈狹窄程度綜合決定是否急診支架置入,便于圍手術期管理;采用那種方案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本組13例患者,術后90 d恢復良好,mRS評分達到0~2分的有6例(46.15%),與文獻報道結果相似。MR CLEAN研究中支架取栓組90 d mRS評分0~2分預后良好率為32.6%[1];多項卒中血管內(nèi)治療試驗高效再灌注評價(Highly Effective Reperfusion evaluated in Multiple Endovascular Stroke trials,HERMES)協(xié)作組綜合5項取栓研究數(shù)據(jù)的結果顯示,90 d mRS評分0~2分的比例為46.0%[13]。本組患者死亡2例,均為取栓術后缺血再灌注損傷,腦腫脹嚴重,終因腦疝死亡。1例ACG評級2級,血管mTICI分級2a級再通;1例ACG評級0級,血管mTICI分級3級再通。血管的快速再通是預后良好的條件,同時也應當注意側支循環(huán)的評估。由于本組病例較少,未進一步統(tǒng)計分析患者預后同側支循環(huán)之間的相關性。
本中心的初步經(jīng)驗表明,應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療急性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是安全有效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可根據(jù)患者個體化特點聯(lián)合采用多種技術開通閉塞血管。
【點睛】在取栓治療前循環(huán)腦動脈急性閉塞中Trevo ProVue支架的可視性特點能提高閉塞血管的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