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陽
摘要:本文所探尋的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重要理論“境界說”形成的幾點原因。試圖論述王國維的學術思想對“境界說”的影響;并透視王國維的文學觀對“境界說”理論的影響;最后分析王國維的“人生境界”和“境界說”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互印證。達到重新解讀王國維及其學術的目的。
關鍵詞:王國維;境界說;人生境界;人生哲學
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人間、觀堂等,浙江海寧人。他是我國近現(xiàn)代相交時期的一位重要的美學思想家和文藝批評家。
一、王國維的學術思想對“境界說”的影響
王國維的學術思想對“境界說”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清之際,資本主義社會因素已在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萌芽、滋長起來。追求個性和民主的思潮已在文化思想界萌發(fā)、騷動。西方侵略者帶來的不僅僅是鴉片和槍炮,同時帶來了他們的學術和思想。作為一個敏感的青年,王國維不可避免的接觸了其中一些思想。他描述了他接受西方哲學的經(jīng)過:“余一日見《田岡文集》中,有引汗德(筆者按:即康德)、叔本華之哲學者,心甚喜之?!碑斎?,伴隨著“心甚喜之”而來的結果,就是王國維開始研究叔本華和西方哲學。他開始運用一些西方比較科學的新思維、新方法,來革新和改造中國傳統(tǒng)的文藝研究,并為之注入新的活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chuàng)立“境界說”理論則無異于這一行動的一次最好的試驗。
二、王國維的文學觀對“境界說”的影響
“境界說”之所以能夠形成,也與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觀有著密切的關系。王國維主張純文學有其獨立之價值,反對功利主義文學,所以他在文學批評標準上極主“真”,而反對一切模仿偽造之文學。
他的《人間詞話》中,廣泛地體現(xiàn)著他的這種美學思想。比如詞話中的這三則: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一矯揉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無詞之嘆也。
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故后主之詞,天生之詞也。他人,人工之詞也。
第一則強調(diào)大家寫詞必是脫口而出而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所勝者在于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說明了王國維對于優(yōu)秀詞作評價的標準。第二則說明了在王國維的心中,凡是能寫出真景物、真性情的詞作方為有境界之詞作,道出了他對詞作中有無“境界”的界定。第三則是個案分析,說明李煜詞作的成功之處在于“不失其赤子之心”,故而他的詞為天真之詞,而其他人的詞為人工之詞。通過這三則詞話,我們就可以看出王國維超功利的文學觀和審美觀對其“境界說”實在有著至深的影響。
三、王國維的“人生境界”
王國維先生本就是一個感情和理智極相矛盾的人,他的為人,正如他評價南唐后主李煜的那樣,懷有一顆赤子之心。他之所以和遜清王室保持同一立場,并非是貪圖所謂的名節(jié)大義,而是他清白高潔人格的一種表現(xiàn),王國維先生是對“心之所善九死未悔”的情操深持贊美之意的,這一點在前文論述他評價屈原的引文中就可以看到。他又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所以會接受遜帝溥儀的“詔命”而入職南書房,原因不外乎以下幾條:其一,王國維先生晚年致力于國學方面,篤守儒家經(jīng)義,他對統(tǒng)治了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畢竟還有一種信仰式的留戀;其二,是對弄權竊國的軍閥(如袁世凱)的憤恨以及對隆?;侍蠛托y(tǒng)孤兒寡婦的同情,他在《頤和園詞》一詩中曾說:“宣室遺言尤在耳,山河盟誓期始終;寡婦孤兒要易欺;謳歌獄訟終何是?!逼淙?,是遜清王室對他的優(yōu)待,王國維在辛亥革命前便已曾在清朝的學部任職,在感情上早已建立基礎。加上他多年的好友,如羅振玉等人都是清朝的遺老,種種關系使得他為遜清王室效命。據(jù)此種種,便有許多學者認為王國維自殺是對清室死忠的表現(xiàn),于是有所謂的“殉清說”,筆者認為這樣的觀點實際上是誤解了王國維先生的。
在王國維先生自殺前夕,他確實處于一種極為矛盾的境地。他名義上是溥儀的老師,但此時已不參與清室的政治活動,而是民國政府所聘任的清華大學的教授,這樣的雙重身份既不被遜清遺老們所接納,又不為國民黨的政客們所了解。王國維想向全天下說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個道理。他的性格中又兼有悲觀憂郁的氣質(zhì)和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兩方面因素。在當時的形勢下,他既無力于矯正世俗,又不能放棄自己的人格操守,那就唯剩自殺一途了。
王國維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七十余年了,設想他若是生在太平盛世,必定會留下更多更豐富的學術遺產(chǎn),但大不幸是他生于亂世,做了時代變遷的犧牲品。這樣的結局,是永遠值得后人深思的。
參考文獻:
[1]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振鐸.人間詞話與人間詞[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上海:中華書局,1989年影印本.
[4]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M].臺灣: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
[5]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丘桑主編.民國奇才奇文.晚清的最后一個文人.王國維卷[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7]王德毅編.王國維年譜[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8]劉克蘇.失行孤雁—王國維別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9]錢劍平.一代學人王國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陳鴻祥.王國維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王國維撰.馬美信疏證.《宋元戲曲史疏證》[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2]王國維.王國維學術隨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3]鄺健行.吳淑鈿編選.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1950-2000).文學評論篇[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14]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