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京亮
摘 要:提高試卷講評的有效性,只做好統(tǒng)計分析等要素是不夠的。為提高試卷講評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有“學生主體意識”,要關注學生的三類差異,針對差異,調整試卷講評的策略。
關鍵詞:試卷講評;有效性;學生差異;策略
試卷講評是考試結束后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試卷講評,使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有助于學生糾正錯誤、彌補缺陷、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提高試卷講評的有效性,筆者著力做到以下幾點:(1)講評前要做好統(tǒng)計分析;(2)講評要及時;(3)講評要突出針對性;(4)講評要滲透解題方法;(5)講評要強調適度的拓展與鞏固;(6)講評要注重學生參與和對學生的鼓勵。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試卷講評的有效性還是有待提高。經過分析,筆者覺得主要是因為 “學生主體意識”不足,未關注學生的實際來調整試卷講評的策略。為提高試卷講評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三類差異,選擇有針對性的試卷講評策略。
1 關注師生之間知識背景的差異,搭建腳手架策略
師生之間知識背景的差異有兩方面的體現(xiàn),一是師生之間生物專業(yè)知識的差異,二是師生之間生活知識的差異。
例1:如圖1所示,是某人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的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
(1)曲線AB段表示
時肺內氣壓的變化。
(2)曲線發(fā)生BC段變化時,胸廓的前后、上下徑都
。(填“增大”或“縮小”)
(3)本次呼吸中,吸氣結束一瞬間是坐標系中的
點,此時肺內氣壓 大氣壓。(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教師在講解該題時,一般作如下表述。本題考查呼吸運動的過程,解答本題的關鍵點有三:(1)比較肺內氣壓與外界氣壓的差;(2)判斷哪段曲線代表的是吸氣(呼氣)狀態(tài);(3)與呼吸相關器官的變化。從圖1中可以看出,曲線AB段比1個大氣壓小,說明正在吸氣,曲線BC段比1個大氣壓大,說明正在呼氣。吸氣時胸廓前后、上下徑是增大的,呼氣時恰好相反。在圖1中,因為B、C點肺內壓與外界大氣壓相等,所以分別為吸氣和呼氣結束的時刻。各小題答案分別是……。
這樣的講解,對于相當部分的同學而言,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以。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教師所述內容,教師只是相當于把正確的答案告訴了學生。教師在講解時,應該要作如下鋪墊:(1)縱坐標點“1”,代表什么;(2)曲線在分布于橫軸上方與下方,代表什么;(3)A、B、C三點,代表什么;(4)曲線AB段與曲線BC段所代表的意義;(5)曲線AB段與BC段變化的原因。學生知曉這些后,對于教師的講解才能真正的理解。
從此例可知,教師在講解生物習題時,不能只側重于從專業(yè)知識的角度,快速、準確、全面從題干中獲取對解題有價值的文字、圖表等各種信息。根據這些有價值的、關鍵的信息,抓住問題本質,并與相關專業(yè)知識建立聯(lián)系,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思路。與教師比較,學生對于生物學概念的掌握與運用,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他們還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體系和與專業(yè)相符的思維習慣,因而往往不容易找到問題的本質,無法快速、準確的與所學專業(yè)知識建立聯(lián)系。教師在講評試卷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師生之間的這種差異,不從學生知識儲備的角度出發(fā),思考試卷講評的學生接受度,就會導致師生之間思維無法有效的銜接,造成學生對教師所表述的內容、所呈現(xiàn)的方法在理解、掌握上的困難。
例2:有經驗的菜農用1斤黃豆能培育出8斤豆芽,在此過程中,黃豆中有機物含量變化是( )
A. 逐漸增多 B. 不變 C. 逐漸減少 D. 先減少后增多
在回答此題時,有相當多的同學會錯選D。同學們對于豆芽這種食物,當然并不陌生,但對于豆芽的培育環(huán)境,相當多的同學卻是一知半解,或是說完全不知道的。他們會先作出如下判斷:吃的豆芽似乎是有葉的。黃豆種子在萌發(fā)的過程中,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有機物,因此有機物是減少的。當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時會形成幼葉,此時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因此有機物會增加。然而實際上,我們所吃的豆芽,在正常情況下,都是未形成幼葉的,同學們所認為的葉,實際上是胚的子葉。假設有些豆芽有形成幼葉,但因為培育豆芽的環(huán)境缺少光照,不能形成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過程就沒有發(fā)生。豆芽增重,主要是因為萌發(fā)過程中,黃豆吸收了大量的水。豆芽中所含的有機物,因為呼吸作用的消耗,含量是逐漸減少。
生物學與其他許多學科一樣,許多的概念都是來自于具體的生活、生產中,是在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問題而產生或發(fā)現(xiàn)的。初中階段所學有關生物學的概念,也有相當部分內容與我們日常所見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教師在自身教學過程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將自身所掌握的專業(yè)知識與具體的生活、生產現(xiàn)象進行關聯(lián)、對比、分析、驗證。在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理解和運用的同時,也可落實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課程理念的目標。對學生而言,有的也會這樣做的,但相對于教師,學生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就生活知識而言,因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對于一些常識性的生活知識都還缺少感性的認識,更談不上有一些具體的生產實踐經驗了。就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問題的自覺性而言,學生受學習壓力及學習時間的分配影響,他們大部分無法自覺地進行關聯(lián)、對比、分析、驗證。因而,學生所掌握的與生活、生產中有關的經驗,以及這種經驗與生物學知識的聯(lián)系,大部分都是經由教師的教學而獲得。教師在試卷講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點,并且在講解中作出必要的知識補充,否則會因為這種師生之間生活經驗的差異,而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2 關注師生思維的差異,學生思維外顯化策略
例3:20世紀50年代,為了殺滅農田中的害蟲,人們經常使用一種農藥DDT,于是DDT通過食物鏈(農作物→害蟲→青蛙→蛇)而進入生物體內,結果體內積累的DDT最多的是( ),最少的是( )
A. 農作物 B. 害蟲 C. 青蛙 D. 蛇
教師在講解時,一般是先點明考點,然后要求同學們回憶與食物鏈有關的特點。對回憶不完整,不準確的內容進行強調,而后根據特點得出正確的答案。所以作如下講解:本題主要考查食物鏈相關知識的應用,DDT是有毒物質,有毒物質隨著食物鏈的傳遞有富集作用。因此,生物體內含DDT最多的是蛇,最少的是農作物。學生把這題目做錯,教師往往歸因于學生對相關概念的識記問題,而實際上并非如此。筆者在教學中曾讓學生說出解題思維,發(fā)現(xiàn)相當部分的學生是把食物鏈中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與能量傳遞的逐級遞減相混淆,未注意區(qū)分清楚它們適用的前提而出錯。
教師在講評試卷過程中都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培養(yǎng)思維能力是講評的重點。因而,試卷講評時都會重視對解題思路、方法、步驟和技巧的講解,從而有利于今后教學的深化和拓展。一般來說,教師都會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指導學生學會讀題、審題、理解題意,正確把握答題方向;二是指導學生理清答題步驟,注意答題的條理性和規(guī)范性;三是教師除了講解試卷上的內容外,還以試題為立足點,將涉及到的知識講深、講透,并將試卷沒有反映出來的內容加以延伸、擴展,從而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與鞏固。的確,這樣做無可厚非,但這種講評卻不一定是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講評。因而,試卷講評除了做好考前的統(tǒng)計分析外,教師在課堂上也要盡可能的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維,做錯的同學要展示,做對的同學也可以展示,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能讓教師明確學生出錯的真正原因所在。另外,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從學生視角去考慮試卷該如何講評,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3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分層要求錯題整理策略
在試卷講評課,教師應重視的方面,除盡可能的讓學生掌握各種解題的技巧,答題規(guī)范外,還要精選難度適中、知識覆蓋面廣、具有典型性的試題進行課內或課后的強化訓練。該強化訓練不僅僅是對概念的考查,更側重于學生對概念的應用能力訓練。通過練習可以促進概念形成和能力轉換,有利于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和準確度。然而,學生在課堂上所能掌握的內容是有限的,而且每個同學的學習能力也有差異,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總會有些內容被遺忘。避免遺忘的最好辦法是復習。常規(guī)做法就是做好歸因分析及訂正,建立專門“錯題集”,進行周期性的翻閱,來避免日后復習時的盲目性。此方法對于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其整理錯題集所需的時間差別很大。掌握程度較好的同學,所需的時間很少。但對于掌握程度在中等左右甚至以下的同學而言,則所需時間太多。因而,這些同學中有相當部分是放棄錯題整理的。
筆者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參照如下方式做分層的要求,具體操作有時會再作些調整。(1)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求進行全部的錯題整理,并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2)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要求進行重點概念(綜合題)錯題整理,對相關知識進行識記和鞏固,做到原題和相似的題會做;(3)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要求進行基礎題(或是失分排名前三位的)錯題整理,做到相關知識的識記和鞏固。錯題整理不一定要有專門的錯題集,直接在試卷上作整理也可。作了這樣的分層要求后,學生的操作起來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同學們比較樂于完成。對于還有學習意愿的同學,甚至是不太想學的同學,都有相當部分學生的成績能夠逐步提高。
提高試卷講評有效的途徑有多種,從關注學生的差異出發(fā),調整試卷講評的策略,經過實踐,筆者覺得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