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琴
摘 要:本文以一道物理計算題課堂教學為例,針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主要通過分解變式,結合逆向變式、拓廣變式等方法,透過題中的表面現(xiàn)象,抓住學生思維的誤區(qū)、盲點,設置相應的問題情境,將復雜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步步逼近,使課堂呈現(xiàn)出另一番景象。
關鍵詞:復雜問題;變式;能力
習題的變式教學是在習題教學過程中圍繞一個中心,比如一道精選的原型題、一種解題模式、一個典型錯誤、一個物理模型等展開設計變式題組,對習題進行變通推廣,讓學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認知的一種教學模式[ 1 ],物理習題的變式教學可以使所研究的物理問題條理化、系統(tǒng)化,可以完善學生的方法體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對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2 ],理綜物理第25題計算題一般綜合性強,常是單對象多過程或多對象多過程,由于涉及的物理對象或物理過程較多,所給物理情境較復雜,具有文字信息量大、過程復雜、組合多樣等特點,能較好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是區(qū)分理科學生優(yōu)秀程度的“試金石”,具有較好的選拔性。對于此類計算題常采用分解變式的方法對習題 進行深度的剖析,所謂分解變式就是將綜合性較強的復雜問題分解為幾個基本問題,通過對基本問題的分析求解,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認識原始問題的本質(zhì),掌握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從而克服畏難的心理障礙。
1 原題呈現(xiàn)
如圖1所示,光滑圓弧軌道AB與水平傳送帶相切于B點,半徑R1=0.65m,傳送帶轉動輪半徑R2=0.4m,水平部分BC長L=0.75m。一水平放置的薄壁圓筒繞軸OO'勻速轉動,半徑R3=0.275m,轉動周期T=0.2s,離左端s=0.5m處的筒壁上開有一與軸線平行的長孔,長度d=3.1m;圓筒頂端距C 點H=1.25m,左端與C點在同一豎直平面上。已知小滑塊P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8,質(zhì)量m=0.1kg,小滑塊P大小略小于長孔的寬度?,F(xiàn)讓小滑塊P從A點自由下滑(取g=10m/s2),則
(1)小滑塊P滑到圓弧底端B點時對軌道的壓力多大?
(2)若每次都讓小滑塊P從A點自由下滑,為使P能從C點飛離傳送帶,且下落過程中都不與圓筒相撞,求傳送帶轉動輪的角速度ω。(假設小滑塊P每次飛離傳送帶時,長孔都恰好轉動到圓筒的正下方,小滑塊P的速度方向和圓筒軸線OO'在同一豎直平面上)
本題考查受力分析、動能定理、圓周運動、平拋運動、傳送帶模型等物理知識,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大部分學生對這道題目望而生畏,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以下幾個問題:第1小題難度較小,對于基礎相對扎實一點的學生是可以解決的,但由于部分學生審題不認真,未能利用牛頓第三定律得出壓力與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第2小題難度較大,沒有通過一些過渡性的問題設置而直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對學生來說跨度太大,在這個小題中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有:
a.未能考慮滑塊要從C點水平飛出的臨界狀態(tài),即N=0情況下v==2m/s,而認為可直接飛出做平拋運動,得出1m/s的答案。
b.認為小滑塊落入管中即可,未能考慮穿出的情況,所以錯誤認為滑塊剛好落在圓筒長孔的右上端點,根據(jù)s+d=vt,H=gt2/2從而得出v=7.2m/s的答案。
2 變式應用
在教學中針對第1小題可以做以下變式:
變式1:小滑塊P滑到圓弧底端B點時對軌道的支持力多大?
這樣一個微小的、簡單的變化,目的是讓學生在猝不及防中與原題產(chǎn)生沖突,給那些沒有認真審題的學生一個很好的警醒作用,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可以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讀題、審題,關注題目的關鍵字、詞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針對第2小題出現(xiàn)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做如下變式:
變式2:若傳送帶靜止,判斷滑塊能否滑到C端?若能,則滑塊滑到C端時的速度為多少?
物體在傳送帶上的相對運動一直是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本小題的設置先化動為靜,變成常見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學生就很容易得出滑塊到達C點時的速度為1m/s。同時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的思維拓寬到:傳送帶轉動輪逆時針勻速轉動以及順時針轉動但皮帶的速度小于1m/s的情況與本題的解題思路、方法及結果的一致性,為下面?zhèn)魉蛶мD動輪順時針勻速轉動的多種情況分析做鋪墊,同時也滲透了多題歸一的變式思想。
變式3:設傳送帶轉動輪以角速度ω1=4rad/s順時針勻速轉動,則滑塊滑到C端時的速度為多少?試分析此時滑塊能否從C點沿水平方向飛出。
這種情況下滑塊先做勻加速運動再做勻速運動,到達C點時的速度v=1.6m/s,到此大部分學生習慣性地認為滑塊從C點沿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實際上在圓周運動專題的軌道、繩、桿模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對物體運動到最高點的臨界狀態(tài)做判斷,但把這一模型與傳送帶結合起來,大部分學生都忽略了這個重要步驟,因此在此設置了判斷滑塊能否從C點沿水平方向飛出的問題,學生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由此得出滑塊能從C點飛出的臨界狀態(tài),即速度至少要達到2m/s,而傳送帶轉動輪的角速度至少是ω=5rad/s。
變式4:若以一長方形木盒代替圓筒,木盒高h=0.55m,長度d=3.1m,小滑塊P大小略小于木盒的寬度,木盒開口所處的位置與圓筒長孔恰好轉到正上方時一致,小滑塊P的速度方向和木盒長軸線OO'在同一豎直平面上,木盒頂端距C點H=1.25m,左端與C點在水平方向上相距s=0.5m,要使小滑塊P落入木盒中,滑塊從C點水平飛出的速度至少為多少?
這個問題設置的目的也是以靜制動,給學生一個階梯,讓他們的思維有一個緩沖的空間。要使小滑塊P落入木盒中,滑塊從C點水平飛出的速度至少為1m/s,但這個速度在傳送帶上是無法讓滑塊水平飛出的,由此結合變式3引導學生分析得出:要實現(xiàn)滑塊P既能從C點飛離傳送帶,且下落過程中都不與圓筒相撞,傳送帶轉動輪的角速度至少是ω=5rad/s。
變式5:在4中,為使小滑塊P不撞到木盒的右側壁而直接落到盒子底部,小滑塊從C點水平飛出的速度不能超過多少?
在變式4的裝置中研究滑塊落入靜止的木盒,顯然要比落入轉動的圓筒中更加直觀,圓筒裝置讓學生只考慮長孔轉到正上方時滑塊進圓筒,完全忽略了出圓筒時是否會撞到的情況。本小題設置以木盒右壁為界,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木盒底部右端點,即圓筒長孔轉到正下方時的右端點,使學生思維不至于浮于表面,由此得出小滑塊從C點水平飛出的速度不能超過5m/s。
變式6:若傳送帶轉動輪以角速度ω2=10rad/s 順時針勻速轉動,讓小滑塊P從A點自由下滑,則小滑塊P下落過程中是否都不與圓筒相撞?
本小題滑塊先做勻加速運動再做勻速直線運動,到達C點時的速度與傳送帶速度相等,都為4m/s,結合變式5分析可得小滑塊P下落過程都不會與圓筒相撞。原題的解決思路是從滑塊的平拋運動過程往前推到傳送帶上的運動,學生通常不習慣用這種逆向的思維方式,本小題的設置采用逆向變式的方法,即把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進行互換,以此引導學生去分析思考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否成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能力。
變式7:若傳送帶轉動輪以角速度ω3=15rad/s 順時針勻速轉動,讓小滑塊P從A點自由下滑,則小滑塊P下落過程中是否都不與圓筒相撞?
本小題傳送帶以6m/s的速度勻速運動,學生普遍認為傳送帶速度大于5m/s,則滑塊必定與圓筒相撞,而實際上不論轉動輪角速度多大,滑塊在傳送帶上若全程勻加速運動到C點時的速度最大只能為5m/s,因此,結合以上分析可得:傳送帶轉動輪的角速度范圍ω不小于5rad/s即可。
在解題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糾結于圓筒轉動周期T=0.2s要用在哪里,基于這個問題可以做如下變式:
3 結束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物理題型千變?nèi)f化,教師通過對習題的變式,挖掘其教學潛能,對習題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地構建相關聯(lián)的變式題體系,讓學生經(jīng)歷、體驗、感悟習題變式的魅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恒.中學物理習題變式教學探究[J].物理教學,2011(10).
[2]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理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